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国时期的齐威王,算得上是一位头脑清醒的明君。一次,齐威王向朝中官员们询问外任官员的情况,不少官员异口同声说:“最好的是阿大夫,最坏的是即墨大夫。”齐威王没表态,又问邹忌,邹忌说:“先去下面调查调查吧!”过了一段时间,齐威王召集官员议事,同时也召回了两大夫。众官员上朝后,只见殿上烧了一锅开水,大家不明其意。齐威王把即墨大夫叫上来,大家都盯住即墨大夫,认为齐威王一定会惩罚他。没料到齐威王声色和蔼地说:“我派人作了调查。你那里的庄稼长得好,老百姓能安居乐业,这是你的功劳。只因你没有给朝中官员送礼,他们都说你的坏话。我加封你一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9,(3)
<正>2月19日,台湾新北市举办平溪天灯节,庆祝元宵节。平溪天灯节是新北市平溪区在每年元宵节所举办的活动,与盐水蜂炮齐名,有"南蜂炮,北天灯"之誉。平溪区位在台北盆地外围偏远山区。清道光年间,经过辛勤开垦使当地成为的富足村落,宛如人间仙境。当时,由于山区交通不发达,官府无法管辖,遂使成为山贼觊觎之地。村民为保性命,在冬至过后,村民收成结束,即收拾家当遁入山区,一直到元宵,才派人回村察看,确定安全后,释放天灯以报平安,此举遂演变而成今日的平溪天灯节。  相似文献   

3.
齐国都城临淄。黄昏将至,阴云低垂,大夫崔杼的内府早早地就点上了蜡烛。突然,烛光斧影,堂内传出一声凄厉的惨叫,接着传来甲士的禀报声:“庄公已死!”时间凝聚在公元前548年,齐国大夫崔杼在自己的府中设计诱杀了齐庄公。崔杼召集百官,宣布立年幼的庄公之弟杵臼为齐君,称景公;接着又自立为左丞相。春秋时期以左为上,崔杼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在刀剑面前,唯唯诺诺的齐国百官只有接受这个国君和丞相。崔杼担忧百官不服,遂率百官到太庙歃血盟誓。“诸君若有不与崔杼同心者,必遇凶而亡!”听着崔杼寡廉鲜耻的誓词,百官心中愤恨不已,可望…  相似文献   

4.
从对形成、确立苏联意识形态管理模式所起的作用看,苏斯洛夫和日丹诺夫两人之影响,不能仅从他们控制意识形态时间的长短来衡量.日丹诺夫在30年代审查苏联史教科书中,是听命于斯大林的首席检察官和拍板定谳者;在决策、发动30年代"大清洗"当中,是斯大林仅有的参与最重要决策的助手之一;他还是确立斯大林个人崇拜的主要理论家,现代资产阶级文化"全面腐朽论"的首倡者,战后意识形态大批判运动的最高层指挥官.苏斯洛夫比之于日丹诺夫,属于后来者.对于苏联意识形态模式和文化管理体制来说,日丹诺夫亲自协助斯大林,是属于创制者之列的人,而苏斯洛夫只是后来的模仿者和追随者.  相似文献   

5.
毛遂自薦     
〔秦圍邯郸,趙使平原君求救於楚,約與門下食客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从(同縱)於楚,約与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得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今日乃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同早)得處囊中,乃穎脱而出,非特其末見而矣。’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傅》  相似文献   

6.
从管理上而言,个人由无名而成名,其中的资源投放与利用效果是有规律可循的;同时由无名而成名而带来的所要面对的社会因素也会更趋复杂化,则原来朴素的控制之道,必然要转归为精确的控制之道。今天一些人之成名,其结果未必如其当初所期盼,一些人成名后的正面或负面的遭遇也未必是自己原本所愿。当一个人成为组织人或公众人时,站在受众立场上实施自觉的形象管理对于其所在的组  相似文献   

7.
"人就是人的中介"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对象性关系.人的对象性关系之"为我"的意义,表征着对象性关系中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作为"人的最高本质",在于打破人的奴役关系而"解放成为人"或"人的解放".而人的解放,在于"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是否作为人的中介被人所占有.  相似文献   

8.
得贤则兴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管子说,"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孟子也说,"不用贤则亡".人才比什么都重要. 《国语·楚语》记载了王孙圉论楚宝的故事.晋国大夫赵简子以美玉为宝,而楚国使者王孙圉则不以为然.在王孙圉看来:"楚之所宝者,日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楚国之宝是人才不是美玉,像善外交辞令的观射父、善陈述先王经典的倚相,都是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9.
(一) 火把节是我国云、贵等地彝族的传统节日。云南一般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几天。贵州多在夏历六月初六日左右。届时,彝民以松木为燎,高丈余,称为火把。入夜,各村寨火把争燃,炬火散布于山乡田野,彝民用以照田,占岁丰收。男女青年们共杵火把为嬉。火把节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节日期间,有的地方要合村杀猪宰牛祭神;有的地方每户都要抱一只鸡到田地里去“祭田公地母”。彝民认为火炬可以驱鬼除邪,故点燃火把后要挨家挨户走,边走边往火把上撒松香,人们谓此为“送祟”。关于火把节的由来,光绪《昆明县志》说:“汉之时有夷妇阿南,其夫为人所杀,南誓不从贼,即以是日(六月二十四日)赴火死,国人哀之,因为此会。一云南诏皮罗阁会五诏于松明楼,将诱而焚杀之,遂并其地,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乃以铁钏约夫臂,既往,果被焚,慈善迹钏得夫尸以归,皮罗阁闻其贤欲委禽焉,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路南撒尼族传说,古时有个撒尼魔王,残酷压迫百姓,群众无可为生,遂合而攻之,但其堡垒久攻不克,于是利用羊群火攻,即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上绑火把,驱羊进攻,结果攻陷。人民为了纪念这次斗争,乃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庆。上述  相似文献   

10.
一1927年2月25日,鲁迅在给章廷谦的信中说:"我不想做‘名人’了,玩玩。一变‘名人’,‘自己’就没有了。"真是无奈之言。没有"名"的人,总觉得人之"有名"是很风光的事,但真到了"有名",如果不是想借虚名来骗钱或牟利,其实是很苦恼的。因为各色人等都要来这"名"上蹭一蹭,或托名以营利,或借名以自炫,或遭拒而恼怒,或仰慕而纠缠,或谬托知己强作解人,或有意贬抑以显其能。总之,"有名"便多是非,名气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言意之辨"不仅仅就语言讨论语言的言与意关系问题,即语符与语义、能指与所指关系;而且立足于语言而深化拓展到言者与受者、语言与言语、语境与语用、语体与修辞等诸要素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与文学阐释系统的交流统一所形成的话语体系,构成"立言"与"文以足言"之言与文关系、"文言"之文言与白话关系、"言意之辨"之言与意关系、"言尽意"与"言不尽意"关系、"无言""不言""玄言"与"得意忘言"之有无虚实关系、"言外之意"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关系、"立象以尽意"之言象意关系、"文笔之争"之言与体关系等命题及问题探讨,推动文学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分离,强化文学语言的功能作用,从而将语言阐释与文学阐释有机统一,形成中国文学言意论特色与传统,为中国文学话语体系建构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当代文学批评发展提供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孔子曰"知耻近乎勇",孟子亦曰"人不可以无耻",顾炎武更是将"士大夫无耻"提升到"是为国耻"的高度,可见,人,尤其是知识人,理应知耻而不能无耻。一个人行为不端,做了错事,这是很丢人的;但只要知道羞耻,勇于改过,那就可以得到人们的谅解,找回做人的尊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真的那么在乎羞耻或者说那么知耻么,尤其是那些读过书,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士大夫"?恐怕未必,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知耻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知耻原本是一种自省的行为,然而对于一些缺乏自省力,  相似文献   

13.
元代散曲大家张养浩在《风宪忠告》中写道:"夫纳贿营私,所得甚少,所丧甚多.与其事败而治,曷若先事而教之为愈哉!"大意是收受贿赂、谋取私利,得到的少,失去的却更多.与其等事情败露了才来惩处,不如事先教育为上,并告诫,"吾之此言,虽日薄汝,实厚汝也".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几年,每逢年节联欢、文艺演出甚至有些官员讲话,演员或主持人最后的祝词中,往往要加上一句"恭喜发财"。此事值得一说。说"恭喜发财",无非是认为对方是在追求和向往"发财",因而投其所好,祝对方"心想事成",能遂发财之愿。但我以为,对一个会场里成百上千、电视机前成千上万的听众、观众来说,"发财"未必是所有人所追求、向往的。例如,戍宁边疆海岛的战士,在荒原峻岭中勘探测绘的工人,在显微镜前探索人体  相似文献   

15.
正学能尽胜,四通六格,备在一身。如酌水于井,取火于石,井无尽水,石无尽火。夫井仅容瓮,石大如枣,何以无尽若是?以天地之水通于容瓮之井,以天地之火藏于如枣之石,水火本自无尽,非井石能不尽。世能用我,如日酌日取,无求不足;世不用我,如不酌不取,而井之无尽之水者自若,石之无尽之火者自若。夫井之通水广,故其济亦广;石之藏火广,故其用亦广。今之言性者,知其精不知其广,知其广不能致其广。守耳目,锢智虑,外勋利,怵变异,守己以没,不如成一才,犹有益于治。破其隘识,乃见性功。  相似文献   

16.
居安常思危     
唐代诗人杜荀鹤在《泾溪》一诗中说:“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意思是讲,人在泾溪险石上行走时总是战战兢兢、小心谨慎,所以一年到头都没有人掉到水里,而恰恰是在平坦无险之处,却常常听到落水事件的发生。这首诗言简意深,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处险未必险,反而可能寓安于其中;居安未必安,反而可能藏险于其中。推而言之,居安时应当思危,思危才能有备,有备才能克服危险,消除隐患,从而长期居安。居安思危,古往今来一直都为有识之士奉为圭臬,铭记于心。唐太宗时代,谏议大夫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  相似文献   

17.
鸟盡弓藏     
[越王勾踐平吳,]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音:晦),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相似文献   

18.
《松州》2017,(4)
<正>《齐物论》主要阐述的是庄子的世界观。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部分,是庄子世界观的心理境界,可以概括为"天籁,是遵从了'大道'的人的内心";后部分则阐述了我们看待这个世界应有的态度,即世界观。我们看待这个世界该有怎样的态度?庄子认为:首先,不要抱有小的"定见"。而这又是世人最难做到的事情。"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  相似文献   

19.
江岸 《小康》2011,(4):125
"老废物"式的管理之道,才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深藏不露,在幕后牢牢把控大局。贾母达到了这一境界,可惜,她选错了人《红楼梦》里,自称"老废物"的贾母却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老子《道德经》里谈到治国管理的几个境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其中最差的管理境界是"侮之"——上司下  相似文献   

20.
扪心自问     
子肃 《创造》2004,(3):38-38
不久前刚过完百岁生日的文化老人巴金,在20与21世纪之交留给中国人最宝贵的财富,是"说真话". 作为肩负"传道、授业、解惑"职业的教师角色,每当想着该怎么说,则面临职业道德的折磨--讲真话或是讲假话.正如阿·钱德勒在<六大观念>中说"例如,我们去向某个人问路,他也可能诚实地但错误地认为某条路是通过我们目的地的捷径.但实际上,当他告诉我们要走哪条路时,他说错了,但他不是在说谎,然而,如果他事实上知道另外一条道比这条更近,并且他不告诉我们,那么,他的叙述不仅是假的,而且是谎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