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关于吴晗同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讨论,已经日盆广泛地展开,学术界和其他方面的同志发表了不少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海瑞罢官》,探讨吴晗同志写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样做是有助于讨论的深入发展的。《海瑞罢官》是一出历史剧,主人公是历史人物海瑞,而吴晗同志又是一位历史学家。因此在讨论中,就不能不涉及到吴晗同志的历史观。我想在本文中把吴晗同志的历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同志本来不会写戏,只是出于对京剧艺术的热情支持,“破门而出”,写了清官戏《海瑞罢官》,却一下子闯下大祸。其实,吴啥同志作为明史专家,只不过“企图”颂扬一下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海瑞,作梦也想不到竞同彭德怀同志的“反党集团”挂上了钩。  相似文献   

3.
回顾和祝贺     
《学习与研究》编辑部的同志想办一个杂文专栏,取名为《三家村后学札记》,嘱我写点什么。推辞不掉,只好随便说几句。记得《三家村札记》缘起于1961年9月中旬或下旬的一天,《前线》编辑部的同志将我同邓拓、吴晗两位邀集在一起,商量在《前线》开辟一个专栏,署名吴(吴晗)南(邓拓的笔名是马南邨)星(我的笔名是繁星)。邓拓说,既是三个人,就干脆叫《三家村札记》,行不行?这一提议得到大家的同意。至于文章的內容和写法,并没有议  相似文献   

4.
1965年11月10日,《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全国各报纷纷转载。一时间,关于吴晗的性质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各执一端。当时彭真的思路,一是不赞成批吴晗,认为吴晗是“左派”;二是即使是非批不可,吴晗的问题最多也只是个学术问题。《二月提纲》便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出现的。为了便于操作,有必要搞个文件,规范这场学术批判运动据《1965年9月至1966年5月文化战线上两条道路斗争大事记》(以下简称《大事记》)记载,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关于《海瑞罢官》的要害是“罢官”的谈…  相似文献   

5.
(一) 继《海瑞罢官》的自我批评之后,关于道德问题,吴晗同志也作了自我批评,题目叫作:《是革命,还是继承?》对于这样一个严肃的原则问题,他究竟是怎样回答的呢? 吴晗同志说:对“旧道德,只能革命”,“彻底地……粉碎它、消灭它”,“而决不可能是什么继承”。我们判断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的言论,更要看他的行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言论上,吴晗同志的这个检查本身就是避重就轻、自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邓拓这个名字都是《前线》杂志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一面旗帜。从1958年到1966年的8年间,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的邓拓同志兼任市委机关刊物《前线》的主编,在他的带领下,《前线》杂志成果辉煌,其中以邓拓、吴晗、廖沫沙为主笔的杂文栏目“三家村札记”曾在全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今年适逢邓拓同志诞辰90周年纪念,我们刊发三位当年在《前线》杂志与邓拓同志共同工作过的老编辑的回忆文章,以缅怀邓拓同志并向他学习,在新的形势下开创《前线》杂志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7.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章别有用心地将《海瑞罢官》中的某些情节如“退田”、“平冤狱”等与现实政治等同起来,给《海瑞罢官》一剧的作者吴晗加上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篇打着“学术争鸣”旗号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吴晗传》     
“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这是廖沫沙挽吴晗诗的头两句。一个剧本引起一场批判,一场批判引发一场政治运动,这在中国历史上应是绝无仅有的。然而这却真实地发生在吴晗身上。作为一名明史专家,一名政府的高级官员,一名在中国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选择进步、向往光明的爱国知识分子,吴晗以他的忠诚与敬业,最终成为20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的悲剧式人物。当然,吴晗的悲剧,只不过是时代悲剧的一个投影。因而,反思吴晗,就是在反思一个时代。假如有助于中国人从思想意识深处,彻底  相似文献   

9.
<正>海瑞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清官,广东广州城隍庙重修后对外开放,海瑞是三位"城隍爷"中的一位,当地官员参加仪式时特地拜了拜海瑞,祈福"没有腐败分子"。官员"拜海瑞"让不少人感到惊讶。(10月31日《新快报》)  相似文献   

10.
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北京市原副市长吴晗及夫人袁震的遗像。这是吴晗夫妇的冤案平反昭雪后,中共北京市委于1979年9月14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吴晗、袁震夫妇举行的隆重追悼会。追悼会现场庄严肃穆,会场四周摆满了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亲友们送的花圈,墙上则挂满了吴晗生前好友送的挽联、挽诗、挽词。  相似文献   

11.
黎里 《前线》1993,(24)
吴晗同志在《前线》杂志的《三家村札记》中,写了《谈道德》和《再谈道德》两篇杂文,提出了对传统的道德不可一笔抹杀,而要批判地继承,他首先明确肯定道德的阶级性,指出过去统治阶级的道德是为封建的统治阶级服务的。“问题是封建  相似文献   

12.
正吴晗(1909-1969),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1943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积极从事民主运动。这一时期,吴晗写下许多历史杂文,以辛辣的笔锋揭露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加入民主政团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云南大学新任校长熊庆来聘请吴晗到该校当教授。吴晗应聘之后,于1937年9月,离开生活8年之久的古城北平来到昆明。自此,吴晗在昆明战斗生活了12年。  相似文献   

13.
1909年,吴晗出生于浙江义乌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个清末秀才,字写得好,诗词做得好,历史知识也很丰富。因吴晗的父亲教子很严,吴晗是长子,因而对他要求更严。七岁时,吴晗就进小学念书了。他学习刻苦勤奋,风雨无阻,不仅功课好,还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家里的书看完了,他就到处借书看,尤其喜欢读历史书和历史小说。有时为了借书,竞要跑上百八十里路。他看书既快,又能过目不忘,  相似文献   

14.
“三家村”一名,源于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在1961年10月开辟的《三家村札记》专栏。《三家村札记》专栏由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北京市委文教书记邓拓和北京市委统战部长廖沫沙三个轮流撰稿,署名吴(吴晗)南(邓拓)星(廖沫沙)。这个专栏自1961年10月开办到1964年7月迫于形势而结束。其间,以歌颂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为主,也有些是对当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的揭露,对错误思想的批评。在写作特点上,《三家村札记》较多地采取了以古鉴今、深入浅出的方式,体现出杂文特有的辛辣风格,如吴晗的《赵拓…  相似文献   

15.
“简直岂有此理!”随着一声怒吼,一只厚实的巴掌猛力拍在宽大的办公桌上,墨水瓶被震得侧倒一边,深蓝色的墨水汨汨流出,染蓝了平摊在办公桌上的一张1965年11月10日的上海《文汇报》。 拍案而起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组长彭真。引起他震怒的就是刊登在该日《文汇报》头版头条署名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以下简称《评》)。该文不仅公开点名批判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剧《海瑞罢官》的作者、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捕风捉影别有用心地诬蔑吴晗“影射”现实,是“阶级斗争新动向”。名为“学术讨论”,实则蛮不讲理,字里行间杀气腾腾,令人不寒而栗! 这篇文章的后台一定是江青!几年来,彭真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排除和抵制江青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频频干扰和发难,因而得罪了这位急于在中国政坛“露峥嵘”的“中国第一夫人”。面对她的挑战,如果退却半步,任其为所欲为,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围绕着《评》,彭真与江青等人进行了顽强的抗争。  相似文献   

16.
记者:戴逸教授,首先祝贺您荣膺《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请您谈谈编纂《清史》的意义,也就是说,为什么要编纂一部《清史》呢?戴逸:这可以从几点来说明。第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非常重视。新中国诞生以后,董必武同志曾建议纂修清史,得到了毛主席的赞同。上个世纪50年代末,周恩来总理委托吴晗同志考虑纂修清史的规划,后在三年困难时期暂行搁置。1965年秋,周总理又委托中宣部周扬同志负责组成了以郭影秋为首的七人清史编纂委员会,并在中国人民大学建立清史研究机构,因不久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修史计划夭折。十年动乱结束后,邓小平同志批转…  相似文献   

17.
廖沫沙铁窗《嘲吴》《悼吴》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北京市委领导邓拓、吴晗、廖沫沙以所谓“三家村”写杂文隐射罪名,首当其冲,惨遭迫害。1967年的一天,吴晗、廖沫沙同被揪到一个矿区批斗。会前,两人被关在一起。廖见...  相似文献   

18.
正海瑞还是那个海瑞不知不觉,一转眼,时间已经过去16年了。万历十二年,张居正去世了。人亡政息,在台上永远正确的张居正现在处处错误了。万历十三年正月初十,亲政的万历皇帝下旨,起用海瑞为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同年三月,又"升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海瑞为南京吏部右侍郎"。这一年,海瑞已经72岁了。孔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把海瑞这个家喻户晓的大清官搬上荧屏。这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电视剧《海瑞》的优劣、艺术得失先不去管它,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海瑞其人如何。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大观     
电视剧《大明王朝》热播,重新勾起了人们对海瑞的兴趣。那么,历史上的海瑞到底怎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