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时期的中国是所谓"主义"的时代,各种思潮和学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纵观五四时期的湖南社会,批判奴隶根性;倡导教育,开启民智;批判传统礼教,提倡妇女解放等思潮成了湖湘社会之主流。五四时期的湖南社会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处在一个百花齐放的多元化状态,由于自然、社会生态环境的迥异,1915年前后,当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在北京、上海等地渐次开展之时,湖南仍风平浪静。延至五四,传统的保守势力在湖湘社会仍根深蒂固,居于压倒性优势,所谓"旧者仍盛,新者初显"正是这个时期湖南区域新旧文化所呈现的最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从(新青年)杂志创刊的1915年9月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前的这一段历史时期人们称之为“五四时期”.这个时期有既相关但又各具内涵的两个运动:“五四”爱国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伟大的革命运动唤醒了万千群众,它需要英雄人物,也造就了英雄人物.在这不平凡的岁月,出现了以陈独秀、李大创为代表的思想启蒙者.他们上承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驱,下启五四时期的一代知识青年,在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掀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同为先驱者,由于社会历史与个人因素的种种限制,他们的命运归宿以及在中国现代史上的作用却不尽相同,研究这些差别以及引起这些差别的原因和条件.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启迪后代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发生整整八十五年了。这是中国激进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启蒙和救国的群众运动,他们热烈地倡导新文化、新道德,反对旧文化、旧道德,振臂高呼“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向落后腐朽的旧制度宣战。运动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向欺压自己的列强和无能腐败的当权者奋起抗争。八十五年来,围绕“五四”运动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守旧派抨击它数典忘祖,毁灭传统文化,使中国不再像中国;极左派则利用其激进的口号,鼓吹平均主义的小农式乌托邦;狭隘民族主义者把“五四”的爱国主义解释成盲目排外,特别是反…  相似文献   

4.
距今80年前发生的“五四”运动,作为著名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载入史册,并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而作为这一运动的先导并伴行的新文化运动,则高张着“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彻底清算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真正伟大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时期。与此相适应,中国先进分子的人权观念和斗争实践也实现了根本的转折和历史性的飞跃。如果说,初期新文化运动是旧的资产阶级人权运动的最高峰和历史的终结,那么五四爱国运动就是新型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人权运动的开端。本文试就这一转变作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100年前,五四运动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五四运动,把肇始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阶段,由此,民族救亡与思想启蒙交汇一起,"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7.
1915年一个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起点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应运而生。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一运动很快就波及到了湖南。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以后,湖南的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在湖南的近现代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这一运动加以简单的述评,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8.
《群众》1999,(5)
80年前的“五四”运动作为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已经成为现代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纪念“五四”,最重要的是要继承和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实质,引导青年,奋发进取,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相似文献   

9.
丁小强 《政策》2009,(5):51-53
今年是“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这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也催生了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中国共青团。90年来,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和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中国共青团坚持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撰文鼓吹“德先生”和“赛先生”,人为“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从而竖起了民主和科学的大旗。针对当时封建军阀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妄图复辟帝制和提倡尊孔读经的逆流,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大旗,明确提出打倒孔家店、反对专制的战斗口号,向代表封建文化的旧礼教、旧道德进行了猛烈的冲击。为了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争取民主权利,就必须提倡科学精神,破除迷信,反对盲从和武断。  相似文献   

11.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进步运动,也是一场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在中国,20世纪以降一切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新事物,都自“五四”始。  相似文献   

12.
“五四”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人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评说“五四”。前不久,有学者对“五四”的起因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本文拟就“五四”若干问题的评价,谈点看法,以求教于方家。一、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激进主义的产物,是非理性运动。这种说法显然不够妥当。“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激进主义的产物,而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首先,新文化运动是针对尊孔复古和政治复辟逆流而发起的。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首先是袁世凯称帝,实行卖国独裁,提倡尊…  相似文献   

13.
说到五四新文学传统,我们有必要把五四以前的初期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身区别开来。五四以前的初期新文化运动,早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时就肇始了。它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有一种观点特别盛行。即认为“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这一观点的最权威代表是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教授。林教授在他的《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一书中开宗明义就指出:“20世纪中国思想界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坚决地全盘否定的态度的出现与持续”,它的“直接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起源的特定性质,尤其可以追溯到1915——1927年‘五四’运动所具有的特殊知识倾向。”正是由于“五四”“反传统主义是非常激  相似文献   

15.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的。只有了解了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今天。了解近代中国的国情,更是了解现阶段中国国情所必须。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109年。在这个历史时期中,从革命发展阶段来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在此之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此之后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但从社会  相似文献   

16.
史记 《求索》2012,(4):168-169,126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提倡白话文,发展新体诗。在这个时期,许多中国诗人选择了伟大的美国民主诗人惠特曼是一种顺应时代的必然。本文通过对"五四"运动中的代表诗人田汉、郭沫若和胡适的诗者思想剖析,凸显了惠特曼对中国新诗人从创作思想到创作手法的影响,惠特曼在其特定历史年代下创造出的超越时代的民主、自由的精神,在他身后的一百多年里仍闪耀着耀眼光辉。  相似文献   

17.
发生在本世纪70年前的“五四”运动,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以磅礴的气势掀起了伟大的启蒙运动,把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推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的青年登上了社会的政治舞台。“五四”运动也留下了许多需要中国青年不断地思考,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商务印书馆(以下简称“商务”)在时潮冲击下走上改革之路,它对民主与科学的呼声从一开始的冷眼旁观到后来充满热情的鼓吹,反映了文化创作企业与文化运动不可分离的互动关系。一、新文化运动初期,与时代存在较大反差的“商务”受到新文化界的激烈批判,迫使“商务”必须做出改革抉择“商务”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出版的开山企业,然而进入五四时期的“商务”却长期游离于新文化运动主流文化圈之外,这种状况引起了新文化界的严重不满和批评。陈独秀首先发难。1918年9月和1919年2月,《新青年》连续发表陈独秀的两篇文章———《质问…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又是一次彻底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的主要旗帜、主要口号、主要武器,就是民主与科学。这一口号的提出,对中国近代的发展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今天也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民主思想吴乃华“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民主和科学成为“五四”的旗帜,反映了“五四”启蒙思潮的精神实质。“五四”民主思想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的总结,它深化了中国人民对民主的认识,但其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