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书签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不对称信息可能导致逆向选择.  相似文献   

2.
在案件检查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调查人员和被调查对象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从信息来源看,调查人员的信息来源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按照规定程序向有关知道案件事实的人员、单位收集证据、获取信息.且这些人员和单位有向纪检监察机关提供真实证据和信息的义务:在被调查对象被采取相关措施后,其信息来源在时空上受到限制,在渠道上更多的是接受调查人员传递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Windows操作系统注册表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计算机取证人员来说,知道如何从注册表中浏览特定信息是一项非常有用的技能。本文将介绍如何发现相关信息。注册表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核心。它实质上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存放有计算机硬件和全部配置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初始化信息、应用软件和文档文件的关联关系、硬件设备说明以及各种网络状态信息和数据。  相似文献   

4.
如何加强社会管理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而犯罪统计与被害调查作为能够准确获取犯罪信息的现代科学方法,可以为社会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信息保障.在世界很多国家,犯罪统计与被害调查都已制度化,不仅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负责统计与调查事务,而且公众也可通过公开渠道获得详细的统计数据.当前,在国家强调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时刻,建立全国性统一的犯罪统计和被害调查制度无疑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进喜 《证据科学》2020,(1):113-129
法律上的披露问题主要集中在检控方向辩护方提供或者隐瞒了哪些证据。在本文中,我们将披露的概念扩展到更广泛的情境下,在这种情境下,披露失误可能导致误判。我们引入了一个概念模型,即“法证信息披露”,它涉及哪些信息应该披露给法证检验人员,以及法证检验人员应当披露哪些信息。本文全面概述了四类利益相关者的动态交互:法证服务、调查、法律和外部利益相关者。我们通过五个问题讨论了法证信息披露模式的有效实施,即如果要向法证检验人员或者由法证检验人员提供最好的信息,以提高法证决策质素,并尽量减少偏差,则什么时候进行披露?披露什么?如何披露?向谁披露?为什么披露?  相似文献   

6.
在办案中,特别在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经过司法人员做工作,应该作证而不作证的人为数不少,这给查证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甚至使案件查不下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值得研究的. 一、证人不出证的表现形式: 1.证人在办案人员询问证言时呈拒绝状态.即证人以明朗的态度表示不作证,或者以吵、骂甚至殴打办案人员的违法方式对抗办案人员的取证工作.  相似文献   

7.
医疗卫生信息化已纳入"十三五"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重点,将实现重点突破[1].在医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医院软、硬件建设的同时,信息人员的法律风险成了管理者的课题.通过司法案例梳理医院信息人员面临的法律风险,以期在医院信息管理方面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认定,是区分普通职务犯罪与贪污贿赂犯罪的关键所在.国有企业中管理人员是否都可以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存在争议.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关于对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挪用国有资金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2001年《关于在国有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非法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以是否接受委托为标准对上述情况进行了规定,但仅从形式上对所有国有企业中管理人员进行区分,有可斟酌探讨的余地.  相似文献   

9.
网络链接是万维网的核心技术,在互联网信息交互和传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链接技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导致了一些侵权诉讼,尤以版权问题最为突出.本文结合百度提供超链接诉讼案,从版权人角度探讨了网络环境下如何维护合法利益,以及如何在现行法律背景下平衡信息公开自由与版权保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全国“追逃”专项斗争中,江苏省公安机关以在逃人员信息系统和公安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全方位、创造性地开展“网上作战”,使一大批外地在逃人员落入法网,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通过网上信息核对和信息光盘查询比对,共抓获外省和本省外市立案的在逃人员1534名。  相似文献   

11.
内幕交易罪是1997年刑法新设立的罪名,根据第180条的规定,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分为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非法获取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两类,客观方面是实施了内幕交易或者泄露内幕信息的行为,但是并未明确规定内幕交易是否包含"建议他人买入或卖出"的行为.从而引起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争议.有的学者指出.该行为属于内幕交易行为;[1] 有的研究者认为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不应该将此类建议行为作为犯罪论处:[2] 还有的学者认为.内幕人员建议、劝说买入或卖出内幕信息所指证券的行为,是一种泄露内幕信息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一、现行审查起诉模式的弊端 1、滞后性。一是获取信息滞后。在现行审查起诉模式中,审查批捕是检察机关获取正在进行中的侦查活动信息的唯一手段,批捕后到移送案件前,对于案件侦查是否进行、如何开展、甚至释放已逮捕人员等情况,检察机关并无正常的获知手段。随着批捕、起诉的分开,审查起诉人员更加难以及时获取信息。二是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后期管理,就是如何运用系统中正查、倒查功能,对指纹比中后使该信息为侦查破案服务的管理。我们在利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中发现,大量指纹比中信息没能与人员系统、案件系统自动关联,核实工作仍需人工查档,费时费力;指纹管理单位与基层侦查单位未建立信息交流平台,破案信息不能及时反馈,造成已比中过的现场指纹得不到及时标识,重复比中现象时有发生;对比中的指纹信息,侦查员也不能及时掌握,需查档调取案件立破信息,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与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后期管理方式不当有关,已成为影响广大侦查员运用指纹比中信息积极性的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爆胎的交通事故中,如何识别是先爆胎而后引发了交通事故,还是在交通事故中出现了爆胎,往往是交通事故处理人员遇到的难题.从结果上看都是爆胎,但驾驶人员所需承担的责任不同,造成爆胎的成因和痕迹特征也不同.如何准确甄别爆胎的成因,笔者通过多年对爆胎事故中痕迹特征的研究,总结出一些可行性的见解,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杨军胜 《政府法制》2005,(10):47-48
对于乡镇政府机构改革,中国理论界的普遍主张是通过编制和财政控制的方法,但在现实中一直不见成效。究其本原,就是没有认清乡镇政府超编人员能够生存的真正原因。事实上,相当多的人都没能注意到的现象是:乡镇政府的大多数人员并不受编制约束,也不需要财政供养,根本没有加重财政的负担,相反,超编人员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这听起来是荒唐的,但是事实。那么,乡镇政府超编人员是如何生存的呢?是由于政府的强势和农民的弱势,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农民的权利意识淡薄,使政府富余人员能够长期通过违规收费生存。以我所知的一个乡政…  相似文献   

16.
信息不对称是现实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在税收征管活动中,信息不对称包括外部不对称和内部不对称,表现为纳税人与税务人员不同程度地拥有私人信息,纳税人偷税和税务人员违规执法的行为屡有发生。本文从税收信息化、税银合作等角度对解决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新闻自由作为宪法保护的基本自由,是基于公共利益为内容的.但在新闻报道中也普遍存在隐私权受报道权侵犯的弊端.在正义和公平面前,如何平衡新闻报道权与隐私权,使报道既满足受众的需要,又不侵犯公众的隐私权,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人们既想要获知更多的信息,扩大自己的视野,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又不愿自己的私密信息被别人了解.与此同时,媒体为了满足大众窥视的欲望而将触角深入到各个方面,造成二者的冲突不可避免.本文就新闻报道权与个人隐私权的相互影响及如何构建彼此的和谐关系进行探讨,希望在新闻自由的前提下合理保护隐私权.  相似文献   

18.
妥善处理监管改造人员的死亡,直接关系到监管执行机关的社会声誉,也关系到死亡人员及其家属的切身利益,有利于全面维护监管改造秩序,维护法律尊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这一处理过程中,检察机关应该如何促使问题得到公平、合理合法的解决,值得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的预案体系建设工作已经比较全面,但是在这些预案的应用过程中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决策所需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方式.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确定了建设数字化预案系统的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参照应急预案规定的应急原则和流程,对于数字化预案系统的三个主要功能(包括人员管理、触发机制、应急任务的管理)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实施这个系统的三个要点在于:信息传递、信息展示和多种通讯方式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十分诱人,而其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那么如何建立一个安全、便捷的电子商务应用环境,对信息提供足够的保护,本文主要从技术和人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