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的固有价值和敬畏生命的实践取向等生态伦理思想。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养料和重要的启蒙价值。当代生态伦理学与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契合之处,使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为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性创生提供了历史文化契机。  相似文献   

2.
王薪宇 《世纪桥》2011,(9):52-53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道德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威胁。本文从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中挖掘更具科学性、更合理、更适宜我们今天发展旅游业的精华思想,把生态伦理思想从自然推及社会,为当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及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以主客体二元论为哲学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高扬了人类的主体地位,但否认自然的内在价值,进而导致了工业文明时代深重的生态危机。正在生成和发展的生态文明是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物质形态的支撑,也需要精神形态的推动。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学习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充满关爱之情的"仁者爱物"思想、尊道贵德的"道法自然"思想和崇尚简朴的"取物有节"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即: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观、关爱自然的生态观、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从哲学与伦理学的高度,鲜明地提出了“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构成了江泽民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支点。同时,从生产力和精神文化等视角创造性地阐发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取向,明确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和要“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良好愿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条件,阐明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方略是必须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些精辟的重要理论观点为我们解决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本质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慧丽 《求实》2014,(3):9-12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前提是尊重自然规律,倡导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反对将自然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体或者对象。立足于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道德原因在于,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和"发展至上"思维方式的负面效应。我们需要在中国生态文明道德建设中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和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哲学拥有深厚博大的思想内涵,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现代深层生态伦理学的价值整体性、层次性等涉及人与自然价值关系的思想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都能找到相应的思想内容,并且运用独特的思想方法进行了深刻的论证。发掘中国古代哲学有关的思想内涵,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宇宙价值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层次性,理解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发现人的价值地位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伦理中的民本思想与人文精神、"大同社会"理想与和谐思想、"家国同构"的伦理传统与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操、自强不息的忧患意识和求变求新的创新精神、崇德厚理的德性文化和明礼知耻的礼治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有着极大的理论价值;而其中的整体大义、仁爱原则、人伦价值与孝爱美德、高尚道德情操与理想人格,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伦理中的民本思想与人文精神、“大同社会”理想与和谐思想、“家国同构”的伦理传统与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操、自强不息的忧患意识和求变求新的创新精神、崇德厚理的德性文化和明礼知耻的礼治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有着极大的理论价值;而其中的整体大义、仁爱原则、人伦价值与孝爱美德、高尚道德情操与理想人格,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北方游牧民族在长期的迁徙流动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生态文化。从生态伦理学的视界来审视,游牧生态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思想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万物,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和谐共处为核心,充分表现在游牧民族的生命观、自然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中。就游牧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相比较,如何扬长补短、扬优弃劣,加快生态文明发展的进程,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对生产伦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系统阐释的国家之一。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管子等为代表的思想先哲,对生产伦理问题进行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探讨。北宋李靓、南宋朱熹对生产伦理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章太炎、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炽、王韬等,对中国传统生产伦理进行了反思与扬弃,尤其是将"重本抑末"或"强本抑末"转变为"本末并重",其实质,就是重新认识发展农业与发展工商业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1.
孔南钢 《唯实》2011,(4):46-49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是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政府与新加坡贸工部在建邺区江心洲合作打造的“迷你新加坡”生态科技示范项目,也是“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重点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为指导开展生态园区的规划、布局、建设、招商,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提出了一系列蕴含时代气息的生态规划构想,对未来中国生态文明构建模式提出了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素材和经验借鉴,对唤起民众生态意识,推广生态理念,强化生态教育,提供生态示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哲学与生态伦理的对话中,不能忽略二者之间的界线。中国传统哲学与生态伦理各自有不同的问题域,不能抛弃彼此的问题域而强求会通。中国传统哲学需要对生态伦理作出独特的贡献,而非抛弃自己的问题域来迎合生态伦理这一现代性问题。这种贡献必须在世界图景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之中找到可操作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蕴涵着天人合一敬畏生命取用有节的思想智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和吸收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蕴涵的思想智慧,创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汲取天人合一智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坚持走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必须取用有节,珍惜自然资源,坚持走节约优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伦理思想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内涵基础,同时也是培育和践行它的方法基础。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道德主体意识、内省自律修养方法、知情意行统一的品德结构和心性修养理念,构成传统伦理中系统化的价值观内化思想体系,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提供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其产生的逻辑。生产力张力的释放、政治结构的重塑、多元地域文化的交流,以及“士”阶层作为思想主体的崛起,是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萌生的社会土壤。在百家争鸣时期,儒道墨法成为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的源头,并形成了与中国历史发展相契合的理论内核。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政治生态历经千百年历史演进,积淀了丰厚的思想文化精粹。民本思想、大一统观、有序和谐理念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曾产生过重大作用。如今,这些思想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批判,依然在新时代政治生活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政治生态思想精华,深度挖掘其当代价值,对于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儒家行政伦理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行政制度史得以延续的思想源泉,也是中华文明得以沿袭的基础之一。本文把它划分为几个组成部分加以探讨:1、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行政为民”观;2、道义标准观;3、厉行节俭、清正廉洁观;4、忠于职守、敬业勤政观;5、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观。  相似文献   

18.
林仕尧 《唯实》2008,4(6):36-38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价值和伦理精神。继承和弘扬传统生态思想的这些价值和精神,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快推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游牧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耕文化、渔猎文化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内容,它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中华文明。其显著特征在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尊重生命、爱护自然,与自然相互依赖、和谐共处中延续游牧人的生存和发展。游牧民族先民所信奉、传承的萨满教、佛教文化中就包含着诸多原始、质朴的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可贵的启示和裨益。  相似文献   

20.
庄子本人及其后学(此文统称为庄子)是战同时期当之无愧的博物学者。庄子之学,可谓“万物毕罗”,“应于化而解于物”(《天下》),其中关于动物的内容极多.呈现出一个广阔而繁盛的动物世界.因此探究庄子动物伦理思想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