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爱国”作为公民最根本的做人标准与道德情操,同“敬业、诚信、友善”一起成为个人价值准则,也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和基本的组成要素。本文侧重阐明了培育爱国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在历史维度上,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爱国价值观承续命脉;在品格维度上,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为培育爱国价值观夯实基础;在实践维度上,坚持知行统一,为培育爱国价值观提供正能量。这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国梦战略任务,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如何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和紧迫任务。文章在归纳当代大学生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观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面临的困境,积极探索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对全社会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拥护的重要法宝。《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党员、干部要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带头加强道德建设。这既是党和人民的期许,也是共产党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灵魂与精髓,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高校应基于其功能定位,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示范者、引领者,以增强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章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三个维度阐述了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客观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既具有社会价值,更具有个体价值。从个体角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引导个体人生方向、激发个体精神动力以及重塑个体道德素养等三个层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雁湖  张啸宇 《实事求是》2007,196(3):77-78
和谐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新风尚,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必须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心态,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礼让宽容、积极向上的国民心态,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对西方国家价值观渗透、巩固国家长治久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知行合一,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点人群的主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建设,发挥国家政策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律性的科学认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政治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正视问题,明确路径,坚持准确定位,高起点架构培育体系;灵活方法,高标准建立健培育机制;以人为本,高格调开展培育工作;内外协调,高格调开展培育工作,全面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务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进行公民道德共识建设,是重建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的重要路径。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共识建设的内容包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通过中西方公民道德教育原则优势互补、道德理论学习与道德生活实践相结合、外在教育引导与内在自我修养相融通等方式开展公民道德能力培育;在道德自觉的基础上进行公民责任意识、公民主体意识、公民认同意识和万物和谐意识在内的公民道德意识培育;在情感内化的基础上,以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作为主渠道来进行公民道德人格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