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应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选择。注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内在本义,通过两者协同推进的逻辑架构,厘清当前发展的现存挑战,针对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提出具有深刻理论根基的现实路径规划,可以有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从1.0模式向2.0模式跨越,构建系统性强、实效性高的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夯实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方式更加活跃、个性鲜明、自我表现意识更强,再加上处于青春期,其心智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弱,对大学生进行单一说教的效果弱化。文章以福建省内不同层次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剖析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机制建设现状及协同育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构建了“党建+思政育人引领、导师多维联动、校内外联动、强化校内外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环节的细化落实”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创新机制,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育人。  相似文献   

3.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文章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法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德育的视角出发,针对其影响因素,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建设性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形式也发生着极大的改变。积极创建“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对提高学生“双创”能力、加快学校创新发展、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基于此,文章以“双创”教育原则、目标和要求为背景,阐述“双创”人才培养体系构成,分析“双创”人才培养现状,总结出具体的创建路径。  相似文献   

5.
李馨明 《就业与保障》2022,(11):130-132
“互联网+”的浪潮奔涌而至,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群的建设也必须顺势而为。综合当前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群建设方面的局限因素和面临的各项挑战,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界定创新创业课程群的概念,以学术界对创新创业课程群建设已有的相关研究为认知前提,尝试对“互联网+创新创业课程群”的构建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推动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是提升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水平的关键举措。文章系统分析了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和专业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了影响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影响因素,并从专业教育理念、专业教育内容、专业教育方法、专业教育课程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解决方案和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契合时代发展特点,强化学科之间的交互设计,以最大化地发挥学科育人价值。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形式之一,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和行动力。因此,综合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育人元素是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文章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原则、意义及对教育模式的冲击,并分析了两者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扶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扶智”及“扶志”,充分提升“资助”工作与“育人”实效,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是新时代提升高校资助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巩固脱贫成果,应以“发展型”资助育人理念为指导,将高校资助工作与心理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构建新型“资助+”模式,将资助工作的育人目标融入育人全过程,助力受助学生实现从“他助”到“资助”甚至“助人”的良性转换,进而推动高校资助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高校扩招、就业严峻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招聘、考录问题重重。国家鼓励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高校社会创造力。高校作为区域的文化中心,是文化服务、教育引领的重要枢纽,对区域经济发展意义深远。文章结合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赛事,基于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社的建设实践,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服务人才培养、实现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甘露 《就业与保障》2022,(2):178-180
学生成长的过程不单是受教育的过程、更是逐渐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政府、学校、家庭、社会都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开展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研究,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紧密结合相关理论,客观分析协同育人实践现状,探究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统筹协调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育人责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科系统、教学系统、教材系统、管理系统,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11.
李悦 《就业与保障》2023,(7):130-132
在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步提升,为此,国家针对性地颁布了创新创业发展战略,旨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培育出具备“双创”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为社会发展及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基于此,文章立足“思创融合”的视角,以吉林省应用型高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吉林省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着力点,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可行性路径,进而在课堂教学渠道价值充分彰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阵地作用有效发挥、互联网平台宣传效能最大化展现的基础上,通过平台模式构建思创协同育人效果评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有效性提升。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内涵,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困难。文章从产教融合育人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入手,对产教融合中实施组织育人的价值分析展开思考,探索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实施组织育人的对策,对高职院校充分发挥组织育人功能、提升其在产教融合中的育人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劳动教育,本质上是对劳动价值观的教育。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贯穿社区育人与劳动教育始终,社区育人作为“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平台空间。文章旨在探讨立德树人视域下社区育人和劳动教育两者的相互关系,探索两者双向建构中的路径体系。  相似文献   

14.
魏冲  苏燕  孙媛 《就业与保障》2022,(2):112-114
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是实现经济、教育、文化等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创新和落实高职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又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文章旨在分析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困境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以促进高职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基本作用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充分利用先进理念和技术设备,推动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情况较为突出,高校应加快对就业创业队伍的建设工作。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如何建设好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工作,从传统的粗放型发展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并提高教师队伍的互联网应用能力,使他们树立良好的就业创业意识思想,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重要支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三新四高”战略实施的基础,建设一支作风硬、业务能力强、敢吃苦、愿吃苦的生态环保铁军迫在眉睫。培养生态环保铁军的人本思想与专业技能缺一不可,环境保护高职院校与环保企业都不应缺位。文章从生态环保铁军培养的必要性及校企合作方式起笔,着重探究“人本+育训结合”的培养机制创新,促进培养机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正>通过整合在线学习与线下教育等资源,为全体国民提供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为有用、更可持续的教育或学习服务,将成为衡量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重要尺度。一、两个世纪交替之下的教育和学习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差不多每10年就有一次和教育相关的革命性变化。每次都有国际组织推波助澜。第一次,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的《学会生存》报告为标志,推出终身  相似文献   

18.
吴谦 《就业与保障》2023,(8):121-123
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指明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对高校辅导员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积极肩负起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这一重任。基于此,文章分析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优势,并提出高校辅导员在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供教育界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等重要功能,在这一过程中,可能面临着伦理困境、能力困境、公平困境等问题。文章通过分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要求与意义,从当前资助体系育人功能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出发,提出高校应通过对各类资助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结合资助助人向资助育人的深度转型,积极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在学生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内容滞后、方式单一、与实践脱节以及缺乏专业师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创业的认知和热情,造成大学生创业率和成功率极低的现实。"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创业教育,急需政府和高校改变思想观念和认识,深化教育课程改革,搭建有效创业平台,走与地方产业相结合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