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观念已越来越为人所认可,创新创业也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也已悄然被列入高校的育人目标之一。文章从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现状出发,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过程中现存的不足,并就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策略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同行业人员提供育人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吴森 《就业与保障》2023,(7):121-123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改变。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校采取了扩大招生规模的方式,虽然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上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但在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各个高校应在创新创业理念的指导下,深度分析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的原因,理清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的思路,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力度,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相似文献   

3.
李慧 《就业与保障》2023,(2):139-141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全面开展。作为“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厚植创新创业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推进“思创融合”建设工作,这不仅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如何牢抓“创新创业教育+思政引领”开展育人实践,是当下高校人才培养应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挖掘“双创”实践思政教育元素的特点及存在形式,探析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中思政元素融合策略,形成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政教育功能,为实现实践育人提质增效,最终达到高校协同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李悦 《就业与保障》2023,(7):130-132
在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步提升,为此,国家针对性地颁布了创新创业发展战略,旨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培育出具备“双创”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为社会发展及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基于此,文章立足“思创融合”的视角,以吉林省应用型高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吉林省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着力点,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可行性路径,进而在课堂教学渠道价值充分彰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阵地作用有效发挥、互联网平台宣传效能最大化展现的基础上,通过平台模式构建思创协同育人效果评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有效性提升。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更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来迎接挑战。我国高校普遍重视并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需要,高校必须正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优化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拿出切实解决问题的对策;即端正思想认识、提高经费投入、改革教学体系、培养师资队伍、创新考评方式、加强创业实践,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科教兴国、实业强国的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也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文章阐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发展,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的重要性。文章根据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探索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重点,提出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毕倩 《就业与保障》2022,(11):127-129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培养一批批优秀的大学生人才,因此高校必须肩负起育人责任,依托“双创”背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文章简要概述了“双创”内涵及“双创”背景下职业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分析了当下职业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同时以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目的是为了能够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且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究在TRIZ理论基础上构建适合高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TRIZ意译为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是提升大学生创新方法的重要手段。TRIZ理论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是与教育改革、专业教育、教学实践等相融合的多元化、多维度的教育改革,有助于创新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系统地运用TRIZ理论,能够帮助大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掌握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从而更好地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9.
为了适应和满足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人才培养的需求,文章提出“学练赛创,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深入分析并提出“学练赛创,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新文科+产业+思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阐述该模式的构建、创新点、学产平台资源体系建设的实践应用。通过该模式的实践证明,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高校的“专创融合”教育体系建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让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皆具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高校应重视并切实加强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笔者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提出,大学生特别是工科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整体设计、整体部署、一体实施,形成"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新促进创业"和"创业是创新的实践,创业反哺创新"的工作格局,使创新与创业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创新与创业的互促共建,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高校“青马工程”的培养,旨在帮助高校大学生骨干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但是,高校“青马工程”的开展,在培养实践过程应该更好的总结经验,采取多层次、立体化、互动学习的培训模式,要立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视角,立足于大学生全面成才发展的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设置符合“青马工程”培养需求的创业教育机制,建立“青马工程”创业教育评价标准,从而完善“青马工程”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双高”建设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需要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文章在“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探究了在“双高”建设背景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以及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提出“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业意向既是决定创新行为、丰富创新成果的根本因素,也是使大学生顺应时代创新发展需求的有效保证。文章在社会网络视角下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节点强弱联结影响大学生创业思维的培养、个人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创业资源的获取、社会网络结构洞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形成、企业网络系统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落实。基于此,提出社会网络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意向网络系统构建路径,推动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意向培养提供全新的理论与实践视域。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文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相关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通过调研了解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的现状,探讨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2008年以来,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西湖区委、区政府及时针对辖区高校密集的特点,搭建创业平台,强化扶持引导,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创业环境,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目前全区集聚大学生创业企业90余家,一个适宜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西湖创业天堂”已经形成,为打造“和谐杭州示范区”和“全国最美丽城区”目标提供了积极的智力支撑,增添了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6.
涂田 《就业与保障》2022,(3):130-132
目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大学生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应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也有利于学生担当时代重任。新媒体的崛起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平台,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有着较高的兴趣,在掌握新媒体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基于此,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高校必须深入思考、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文章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法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德育的视角出发,针对其影响因素,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建设性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群体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各级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及各大高校需配套详细措施、落实政策要求、协调具体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创业改革的巨大合力,以唤醒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破解大学生创业难题。  相似文献   

19.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综合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和拉近社会距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文章对创新创业促进就业的路径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创业与就业协同育人机制、组建强化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育人队伍、拓宽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等思路和方式,不断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与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2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应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选择。注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内在本义,通过两者协同推进的逻辑架构,厘清当前发展的现存挑战,针对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提出具有深刻理论根基的现实路径规划,可以有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从1.0模式向2.0模式跨越,构建系统性强、实效性高的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夯实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