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性别排挤研究的理论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性别分析的角度对社会排挤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提出性别排挤概念.认为性别排挤是指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由于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网络等方面的原因,女性不利群体被边缘化的机制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理论分析框架,对国有企业下岗女工成为不利群体的社会排挤的体制、市场及社会关系成因,在此三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性别排挤的系统与过程,及由此造成的性别排挤的后果,即物质(经济)资本、符号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降低以及性别排挤的特点等几个方面做出全新的描述和解释,对性别排挤的制度化进行结构性、过程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语境里,"性别研究"常常会处于尴尬的境遇中:一方面,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父/夫权制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平等的性别秩序,使得妇女问题一直是个饱受关注、亟待解决的真实的社会问题,性别研究从而具有存在的天然合理性;然而,另一方面,性别研究的兴起又与"女性主义"这一盛行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理论资源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被引进中国息息相关,后者与本土语境之间客观存在的断裂与落差,又使  相似文献   

3.
自从坎迪斯·韦斯特和唐·齐默尔曼的《做性别》一文发表以来,性别研究领域出现了新的范式革命,即社会性别从一种"结构性规定"转变成"互动式达成"。"做性别"视角强调性别的互动性、情境性等特征,性别成为不断进行过程中的社会互动的产物。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在反思"做性别"视角的基础上形成了另外两种性别研究范式,即"消解性别"和"再做性别"。这三种性别研究范式可被统称为"性别互动论",它们都强调性别的达成、解构或重构是在情境性的社会互动过程中实现的。性别互动论的意义在于重新将性别斗争权力归还给个体,使每一次日常互动成为潜在的重要赋权机会。该理论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传统的性别阶序及其运作机制,并促成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  相似文献   

4.
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变迁,传统的性别秩序开始松动,男女之间出现了新变化.这些新变化远未改变男强女弱的性别关系,更未预示着男性遭遇危机,更多的是性别多样化的积极表现.在既有的性别秩序里,男性和女性一样也受到了社会规训,但最需要"拯救"的依然是女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些女性以贪官或妻子(情妇)身份卷入贪腐丑闻的事件引发了媒体的高度关注,但有关的学术研究不多。文章试图填补在媒体关于女性腐败的大肆报道和对中国腐败学术研究性别忽略之间的空白。我们追问腐败中的性别相关性,并探讨腐败是否应该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性别化的问题。文章首先提供了一些涉及女性腐败的例证并勾勒出女性参与腐败的3种形式。基于这些中国的经验,文章在介绍、提出各种理论的同时,进一步考察了性别在中国腐败中扮演的角色问题上与这些理论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女性学学科的方法论应是符合中国文化语境的社会性别研究.美国学者借用阴阳理论,采用历史还原研究、社会性别关系研究、社会性别分层研究等研究范式研究明清之际的社会性别问题,可以为中国女性学学科方法论的本土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王汉伦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位电影女明星"。本文通过对王汉伦电影人生图景的素描,说明性别现代化的历程同时也是女性视觉化的过程。现代媒介对所谓新女性的图绘,则恰如王汉伦电影《弃妇》二字所做的媒介隐喻。王汉伦通过电影申述了自己的女性观,但个体的努力在媒体角色与社会角色的性别协商中终归影响甚微。现代性权力最终主导了艺术与社会中的性别表演和性别认同。  相似文献   

8.
尽管包括女性文学在内的妇女/性别研究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推进是成功的,但仍面临着一个重大瓶颈困境,即学科设置和社科规划与之不配套。如何解决两者的矛盾将影响到女性/性别研究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因此,社科规划与学科体制关系到女性/性别研究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性别研究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反思、质疑、颠覆社会性别刻板印象。这本身便是对多元的性别气质的包容与支持。但是,仅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反思仍然不足以实现对性别平等的追求。"性别多元"正在成为西方性别研究的新热点,它颠覆了男性和女性的二元性别划分,致力于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追求"性别平等",而不仅是"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秩序"问题入手,社会性别理论逻辑辨析,并结合中国的本土化实践对社会性别研究进行反思,试图从凸显出来的问题中找到有价值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1.
作为西方技术史和媒介史研究焦点的机械打字机深度参与了20世纪之交西方女性的社会角色变迁,引发西文职业书写技艺的“去性别化”与“再性别化”过程,也造就了“女打字员”的经典形象。但是,当前对于女打字员的流行叙事主要基于“标准”的西文打字机,尚未考虑到技术语言与之迥异的中文打字机。本文借助文化技艺的理论视角,以媒介考古的分析方式追溯了民国时期中文打字机这一新生媒介与文书从业者之间的互动过程,细致比较了机械书写技艺在早期中西方职业书写领域的“去性别化”和“再性别化”过程,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与围绕中文打字机所形成的操作技艺和操作链息息相关。本文展现了作为一种“不显眼的知识技术”的打字机是如何参与性别角色变迁的,在通行的西方女打字员叙事模式之外提供了另一种媒介史版本,并重估了中国女性在媒介技术现代化进程中的贡献,揭示了中国在以西方为标准的现代技术世界中于性别和民族双重层面的挣扎求索。  相似文献   

12.
身体消费与性别本质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社会的运作策略下,男女两性的身体被物化与性化.身体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性别文化现象,"女人要化妆,男人要补肾"就是性别本质论对男女两性行为的规定.在社会性别的研究视域中,身体消费就是男性眼光和价值取向对女性身体的支配.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将16位正在从事IT程序员工作的女性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她们进行线上访谈或面对面访谈,了解IT女性程序员的职业处境与应对策略,并进一步探究科技职场中对自身的性别管理。研究发现:一方面,在当前科技职场男女性别人数比例较为悬殊的背景下,传统的性别建构通过职场文化不断得到复制,并对女性在分工、升迁、加薪等方面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以IT女性程序员为代表的科技职场中的女性为协调同时身为"女性"和"程序员"二者间的张力,依据不同场合的互动对象通过采取"性别管理"的策略或顺从或反抗地面对性别化组织文化张力。只有改变整个社会中的传统性别社会建构,科技场域中的性别化现象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涂丽萍  吴莎 《求索》2011,(3):99-100,109
长期以来,社会分层理论的研究对社会性别分层的重视不够,而进行本土化的性别分层研究,有利于分析和研究我国的社会结构,构建本土化的性别分层理论和女性社会学。本文通过对社会性别研究进行梳理,获得本土化社会性别分层研究的非先验化哲学阐释。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性别分析视角,通过梳理晚清至五四运动时期精英知识分子关于妇女解放的话语,揭示女性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一时期女性形象如何被不断建构,从而展现性别化了的历史图景.文章认为性别的变化并不只是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是作为一种文化符码被纳入到了知识分子的话语系统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之中的,民族主义一直是性别表述的主旨,同时,女性形象的变化也与精英知识分子自身的身份认同危机紧密相关,性别变化背后有着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正>2010年9月17-18日,由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发展网络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清华大学哲学系承办的"关于性别研究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念论坛"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12所高校、部分科研单位的教授、专家学者80多人参加了会议。22位专家学者、有关部门领导及博士代表进行了大会发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与政策性别分析理论与方法工作坊"2009年4月27日-5月6日在西安举行。本次工作坊由陕西省委党校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西北工业大学妇女发展与权益研究中心主办,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协办,香港乐施会资助。该活动旨在提升参与者对政策法律的社会性别分析能力,培养并扩大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大文化”的视域下,将人类关于性与性别自然属性的“人化”与“人类化”作为性别文化的基本内涵,分析了性别文化的“嵌入性”特征.认为性别文化与文化体系及各个要素之间具有播撒性嵌入的特点,即性别文化不是文化体系总体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而是播撒性地嵌入到各个文化要素及其文化体系整体之中.性别文化的播撒性嵌入,可以作为一种研究视域和分析工具,启发人们认识性别文化和文化体系以及各个文化要素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性别化年龄"这一概念解析四川一家大型酒楼的"大姐"和"小妹"这两个有一定差异的打工者群体在劳资关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重点在于探讨性别与年龄如何成为女性农民工看待自己工作及处理劳资关系的认知基础和行动源泉.所谓"性别化年龄"指涉及年龄问题的社会性别建构.这时候的年龄问题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生物事实,而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事实".对那些自认并被别人称为"大龄"的打工妹群体而言,这一社会事实往往充当着一种对集体意识和集体行动的限制.对那些所谓"小龄"打工妹群体来说,性别化的年龄尺度常常可以作为工人与老板博弈的空间而存在.  相似文献   

20.
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公共利益做出的一种权威性分配,公正性是其本质要求,中国公共政策的公正性应以"实质的平等"为追求目标,注重对弱者的保护。社会性别是分析问题的一种新的理论或方法。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对于改善女性地位、调整原有的性别利益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湖北省DC乡的新农村建设公共政策进行社会性别分析,发现存在着决策层中女性的势单言轻、价值目标中女性的工具化、性别定位中复制传统以及性别中性化的现象,导致新农村建设在推进城乡公正的同时,却忽略了两性的公正,背离了公共政策的"公正性"价值追求。而要推进社会性别的主流化进程,需要赋予妇联监测公共政策的权力,提高女性决策者的数量和影响,对决策者进行社会性别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对现实社会性别问题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