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是个体确定自己民族归属感的内在心理尺度。在全球化带来时空浓缩的当下,空间扁平化造成了人的身份破碎化、认同危机化,寻求强化中华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历史答案已成当务之急。通过纵向可梳理出自晚清时期到全球化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变化逻辑,横向可厘清位于最高序位的中华民族国家认同对各民族认同的整合逻辑。探讨如何塑造中华民族的历史集体记忆、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符号、民族价值观等民族认同形成的要素,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和民族文化历史教育,可进一步整合和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2.
程仪容 《人民论坛》2012,(23):30-31
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面临的公共危机越来越多,政府在管理公共危机中靠自身的力量难以胜任。我国的公民教育起步很晚,对公民教育的时代诉求缺乏应有的研究,根据社会公共危机频发的特点,我国公民教育在时代诉求上应进行危机意识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文化生态的剧变表现为:文化传播与交流机制破坏;文化传承与变迁脉络割裂;近代文化片面发展。这凸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严重危机,并催生出中华民族解除精神危机的迫切文化需要,包括:高扬主体意识,为民族复兴奠定文化基础;自觉进行文化选择,重构文化发展机制;调适文化心态,走理性的民族精神复兴之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民族精神振兴。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对此需要的巧妙应答,其文化价值体现为:创造性化解文化两难困境;"世界历史"条件下重构文化发展机制;推动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作为一种以经济为先导、以价值观为核心、以政治为辅成、以广义文化为主体的社会合理化与一体化浪潮.既密切了世界联系.又导致了一系列冲突与危机。全球化在加深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中国民族精神中凸现的认同危机与失范危机就是这种挑战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5.
朱文华 《岭南学刊》2008,4(2):92-96
以和谐文化视域研究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以和谐文化理念为指导,在多样性与主导性、民族性与开放性、传统与创新的和谐中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中国正在融入的全球化实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传统、他国文化相和谐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陷入种种精神危机。建设为心灵提供安身立命之所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强民族认同,提高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治疗精神危机的良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14,(5):62-62
张首先在《理论导刊》2013年第9期撰文认为,全球生态环境危机造成的生存焦虑和发展困境,成为各个民族—国家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压力是:全球化视域下国际资本生态殖民的外在压力和国内资本的内在压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主要包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8.
唐立山 《长白学刊》2006,(5):107-108
人类史无前例的创造性和无以伦比的破坏性与日俱增,是现代文明最突出的两大特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两大特征得以凸显和放大。全球化时代的全球性的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危及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它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问题,更是文化层面的问题,其背后隐藏的是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价值冲突。解决全球化危机,把现代文明推向新阶段应该从文化角度着眼,塑造全球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季乃礼 《人民论坛》2014,(6):166-169
君主的轮换、朝代的更替,甚至是典则的改变都不足以引起中华民族的危机,真正的危机是文化上的危机。文化比较所体现出的优势是民族危机最后的解决之道,但是近现代来,与外国列强的比较中,中华民族全面落后。如何拯救民族危机,成为近现代以来所有政治思想家的主导思想。思想的演变过程伴随解决民族危机的过程,最终共产党提出的拯救方案,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民族,就是一个有梦想的民族。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集中体现在儒家的小康社会与天下大同的思想之中。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现实追求。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处理好精神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面对全球化与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弘扬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1.
民族关系走向是影响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全球化加速、市场经济成为人们共识的社会转型时期更是如此。为确保社会平稳转型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要求,与时俱进地调整好转型时期的民族关系;通过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的提高逐步推进我国民族关系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逐步淡化公民族群意识的基础上形成国族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文化认同作为决定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主位因素,对于民族发展、个体文化行为和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文在简要阐述文化认同危机及其表现的基础上,主要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有求文化传承体系、重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媒体舆论导向几个方面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文化中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3.
略论国际意识与高校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韦鸿鹏 《桂海论丛》2004,20(5):94-96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提升国际意识是弘扬和培育高校民族精神中的时代要求,强化国际意识是弘扬和培育高校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因此,高校必须将国际意识的内涵渗透到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中去,没有国际意识的民族精神是狭隘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有了国际意识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开放、充满生机的,也是强大不可战胜的。  相似文献   

14.
复兴和重构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于身处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冲击之下的中华民族,应对民族精神家园的危机与挑战,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的意义重大.而当前学界对精神家园的特质、结构、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学理性研究尚不够深入.文章以黑格尔对欧洲人精神家园的研究路径为参照,借鉴文化哲学的方法和研究成果,提出精神家园的存在是主体精神(心理世界)与客体精神(文化世界)的统一,精神家园的发展内涵也是历史继承性与现实观照性的统一;阐明以回归生活世界唤醒精神家园主体的文化自觉:即通过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认同,通过对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整合创新,探寻构建民族精神家园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文化建设既要坚持民族立场,又要有全球视野;既要加强主流文化的建构,又要注重大众文明的建设;既要传承传统社会的道德精神,又要注重法理社会契约精神的培育;既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素养,还要培养公民的现代意识。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文化建设四重路向的影响下,具有合理的开放性、不同的凝聚层次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价值取向与新型主体。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总书记还将"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归纳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组成内容之一。中华民族精神正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性和共同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7.
吴华敏 《人民论坛》2012,(30):72-73
在由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型过程中,多民族之间既非单向的趋同,也非单向的趋异,而是在相互开放、吸引的基础上,共同性与多样性都增加只有以"公民文化"、"公民精神"为纽带的民族才是"现代新型民族"现代国家是"公民国家",以"公民文化"、"公民精神"及其升华的"现代国家精神"为基本团结纽带。现代国家意识形态的制度属性千差万别,但都以塑造公民文化、公民精神、现代国家精神为基本目的。在现代全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那些"特殊主义"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公民道德出现危机的原因一方面是现代化在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物质财富时,阻碍了人类的精神和道德的发展,产生物质的丰富与精神(道德)的贫瘠(危机)的悖论,惟物质至上侵袭了我国公民的道德观念,带来了混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是人们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认识不清,出现偏差,公民意识教育欠缺,道德教育内容未能与时俱进,教育的主体未搞清,法律与道德发生"裂变",后者更是我国公民道德危机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传统节日体系,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已经成为民族生活、民族灵魂、民族根基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华,是中国人的自然观、哲学观、伦理观、审美观、爱情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论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弘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是时代的显著特征,它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提出了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强势文化、体制变革、意识形态的斗争等必然影响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意识。对此,我们要发展民族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增强民族凝聚力,确立主导价值观;要强化民族意识,保持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期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