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稳定性与变易性的辩证统一是美学范畴的学科特性之一。本文重在探讨“审美文化”范畴的变易性,指出审美文化范畴在国内近十五年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其内涵出现了两次明显的变易,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体现了现代美学学科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相似文献   

2.
唯美主义及表现主义的衰落,使艺术的解释美学化成为可能。海德格尔的诗化美学,是关于"是"的诗灵体验,是抵抗并批判否定的或中性的文学与美学;伽达默尔倾向于将审美理解扩展至历史性、伦理性的维度;而大全性的解释美学,是对日常世界的还原与净化。文章从上述三个方面阐释了不同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3.
审美乌托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强 《理论学刊》2005,4(1):122-124
法兰克福学派美学的“审美乌托邦”思想 ,并不如常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一种空想消极的审美救世主张。对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来说 ,审美是他们经历了社会批判领域的厮杀奋斗后的自觉的理论转向。审美乌托邦思想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审美的“乌托邦” ,事实上 ,这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艺术思维 ,是富有诗意的、乐观向上的人生审美态度。  相似文献   

4.
常俊玲 《理论学刊》2005,(12):123-124
在审美教育中为了突出人的主体性,就将艺术想象与创造过程无界限化,认为审美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自由地创造与表现。由于对审美教育的这一理解不是基于对艺术自身规定性的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因而导致审美教育过程中艺术的缺场,这是一个应当引起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傅守祥  应小敏 《探索》2006,(4):131-135
从唯审美的精英文化启蒙到泛审美的大众文化狂欢,当代美学逐渐走出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范式,进入到新型的社会行为学范式.大众文化的审美实质是一种以"欢乐"为核心理念、以新型技术拓展想象时空的自由体验,在价值上它走出了两千多年来的形而上学迷雾,给感性的艺术化生活以较高的地位,完成了文化与审美从单一纯粹的、神性体验的精神圣祭到多元共生的、世俗生活的日常消费的巨大转换,形成了艺术(审美)与生活(现实)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  相似文献   

6.
"观"是中国传统审美方式的基型,在美学意义上可称之为审美观照,是主客体之间建立审美联系的特殊方式。"观",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直觉的,是融感性理性为一体的,由观得道至味。直接的审美观照是产生审美意象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刘宁 《理论学刊》2003,(3):123-125
20世纪80年代中国兴起的大众文化在主流意识形态、市场经济及中国传统的社会心理、审美习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与以往的文化艺术不同的审美形态和审美特征.与古典艺术的和谐美、近现代艺术的以对立为特征的崇高美不同的是,大众文化以极端化的形态表现着内在的融合趋势,从而成为走向辩证和谐美的过渡环节.  相似文献   

8.
《审美教育书简》不仅是席勒最主要的美学著作,也是他的美育思想最集中最系统的体现。他在其中所提出的“让美走在自由之前”、“艺术拯救人性”、“游戏中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培育和谐的个体”等一系列主张对我们今天培育全面发展的个体和构建和谐的社会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学理层面探讨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与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内在联系,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当代审美文化因其具有"审美与生活相同一"的特异品格,并同经典美学"审美超功利、无目的"话语模式迥然异趣,而被人们命名为"后现代"或"现代"的文化,但其与"前现代"即古代审美文化资源的联系却被大大忽略.其次,当代审美文化的崛起与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直接相关,也因此显示了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之间难分难解的历史联系.再次,当代审美文化中"传统"审美文化资源以"道不远人"的哲学-美学精神,同当代语境中的"现代"、特别是"后现代"审美文化因素呈现出互补与融合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与庄子在美学思想上有着各自的本体依据,分别是"理念"之美和"道"之美。二人在美学思想上有着诸多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审美对象、审美认识、审美体验、美学侧重点和对艺术态度上。二人的美学思想差异性中也蕴含着共同方面,主要表现在注重"内在的心灵之美"、强调真善美的统一、追求"至美"的最高境界等。  相似文献   

11.
傅守祥 《探索》2007,(2):128-131
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和审美生活化图景的弥散,使当代美学走出经典美学的认识论路径、本体论路径和心理学路径,进入新的理论整合期,艺术哲学的视野明显扩大并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审美风尚逐渐偏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审美趣味基本取代了崇高与理想,但是这其中潜藏着的审美文化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值得关注。随着人们对大众文化内在特征的体认加深,一个多元文化形态协调发展的文化新格局必将到来。  相似文献   

12.
陈炎  邓东 《理论学刊》2002,(4):119-121
袁枚的《随园诗话》以“天才清妙”的道家审美标准去消解理学对当时诗坛的消极影响 ,又以“气局见解”的儒家理性态度去保证诗歌艺术的健康发展。其“芬芳悱恻之怀” ,承续了屈原的“深情美丽”传统及以“情”为核心的魏晋美学 ;其“清旷”禅境则成为与儒、道相通的艺术境界 ,因而他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 ,是以儒、道、屈、禅诸家的美学精神协调统一的整体功能系统作为文化与美学底蕴的。  相似文献   

13.
胡素梅 《世纪桥》2010,(3):71-72
"审美革命"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反,马尔库塞认为,审美和艺术是解放被压抑的本能、打破社会生活和个人单向度性的重要手段,是消除异化、超越现实的心理本能的重要途径,是革命的武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末,在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群众性审美文化迅猛发展, 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化景观,因而引起文化界、美学界 的极大关注。然而,如何恰当评价却颇存分歧。本文试图探讨当 代审美文化或称当代群众性审美文化的发展原因,辩证地分析其 发展态势以及如何对待等问题。论者认为,这无疑是一个社会进 步、美学学科发展的新的巨大的增长点,为此,亟需给予热切关 爱、培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诗词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诗歌美学。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他的诗词创作中成功地运用发展了传统诗歌中“意境”的审美理论。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至今在艺术领域仍占有重要地位。意境即意中之境,它的审美发生是以作品为中介,由作者、读者共同来完成,最终使读者从作品的意境中与作者感情发生共鸣,不自觉地把作者的意中之境转化为自己的意中之境,从而获得特殊的审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解析道德审美含义的基础上,对大学生道德审美现状进行了相应的调查与结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个体普遍注重作为道德审美主体的自主性与个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道德审美素养上存在着差异性;大学生自身在道德审美素养方面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17.
刘颖 《唯实》2007,(10):39-42
在马克思的《巴黎手稿》①中,基本的美学理念是以"劳动的身体"和类生活"异化"概念为基础的,这一基础与人类学"深描"法的研究语境有理论上的共同性。剖析二者运用范围和特征在审美人类学中的整合,可以缕清审美制度、审美能力的基本概念,对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定位做出限制。  相似文献   

18.
许明 《理论学刊》2012,(9):115-122,128
20世纪的中国美学研究,除了极少数的美学著作涉及中国的本土审美实践外,基本上是一种"理论美学研究",而且主要是在西方理论话语基础上的研究。因此,进入21世纪中国美学需要突围,需要创新。创新的要诀在于寻找独特的审美文化的自有密码,而不是刻舟求剑似地运用别人在自己经验之上提升的理论,特别是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理论来解释不同文明的审美实践。我们认为,"器物美学"的提出,可以促使目前中国美学研究重视人类审美活动史上极为丰富、极为特殊的中国式美学存在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9.
不能解决美或审美的本质问题 ,没有根据地引进哲学等 ,使得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都没有形成真正的美学。美学研究怎样才能形成真正的美学?一、从实际出发 ,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研究美以及审美活动 ;二、对哲学的运用 ,必须是它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与人类审美之间具有一种具体的、特殊的联系和关系 ;三、根据美学研究的具体实际 ,明确确认一个审美实践范畴。  相似文献   

20.
文化时尚的感性生存与审美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性的一种典型后果,文化时尚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行为、视听观闻、生活态度和价值理念,甚至在更深度层面上重塑着人们的存在样态。从美学维度审量,时尚风行是基于现代人感性存在的快感体验与大众向度,是大众文化内在活力与文化市场机制外的民间智慧的体现,但同时要警惕“感性、愉快、当下”成为时尚美学的终结点。无信仰的繁盛与无原则的喧哗成为当今时代大众文化的普遍性样态,崇高品格的匮乏与英雄人格的稀缺成为消费时代文化被金钱和功利普遍“钙化”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