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当下,“怀旧”成了一个时髦的词,成了一种时尚,成了一种心理需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它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悄然侵入我们的脑海?毫无疑问,怀旧是对于过去的一种重构与思念,包括对一种已经发生的事件的可掌控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2.
老上海有时像古旧的相片,一经翻起就会勾起莫名的惆怅。奇怪的是,这惆怅偏偏也是值得回味的,最能打动人心的一种。于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一些人们总难免怀旧,就连追求时尚的David夫妇也要在他们的现代居所里寻一寻旧上海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蒋贤萍 《求索》2013,(7):158-160
《玻璃动物园》是田纳西.威廉斯的第一部成功剧作。本文以剧中的阿曼达和劳拉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怀旧理论观照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南方淑女,阐释其复杂多元的怀旧情结。南方淑女的怀旧情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昔日美好的眷恋,对浪漫爱情的追忆和对神话世界的向往。通过记忆与想象,南方淑女建构起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桥梁;她们的怀旧经验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在想象中被诗意化、文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凌洁 《观察与思考》2007,(17):62-62
上海是一座极富魅力的城市。种种丰富的城市表情被电影镜头捕捉和再现成独立的文化景观,它可以是《苏州河》里被嘈杂和阴霾所掩盖的破旧厂房;可以是《花样年华》里跳着狐步舞,颓废感伤的怀旧情调;也可以是《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充满喜剧的里弄市井生态;而在  相似文献   

5.
王德胜 《思想战线》2005,31(2):80-86
当代艺术的大众化努力,标榜并正在不断实现着艺术与当代大众的广泛对话,其基本核心是艺术活动、艺术家、艺术作品与当代大众日常生活状态之间的相互趋近和认同,艺术、艺术家和大众由此获得了共同体验和表达对于当代生活/世界的情感与文化价值态度的新的可能性.这种艺术的大众化努力,在与大众对话进程中将成功地架设艺术自身与大众日常生活的文化通道,日渐改变艺术的传统职责,并在当代审美文化中实现现实生活方式向艺术活动、日常生活经验向艺术经验的"跨越".  相似文献   

6.
钟红 《青年论坛》2004,(4):23-25
青年文化作为具有鲜明青年特点的文化现象在当代青年社会生活中日益发挥着重要影响和作用,而青年文化与青年现代人格形成的关系问题正成为21世纪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青年文化为青年现代人格的自由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当前值得关注在"文化工业"现象影响下的青年文化可能导致青年现代人格的异化问题,青年文化的主流属性,精英属性,大众属性等亚文化特点影响着青年现代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7.
从经济社会的发展逻辑看,消费文化与广告业之间存在着双向耦合关系,消费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广告业必然勃兴,反之亦然。两者形成双向耦合关系的原理在于:商业资本及传媒组织控制的媒介平台通过无处不在的广告,通过象征和幻象功能,激起每个人对物化的神话产生欲望,有效地让人们成为消费者及将消费内嵌为生活方式;消费文化的商品拜物教及主流意识形态特征迎合了国家将消费作为经济压舱石的需求,扩大、加速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从而直接促进广告业的增长与发展。从技术-经济的范式演进看,消费文化经历着大众消费文化向数字消费文化的迁移,在大众消费文化时代,大众传媒及广告发挥着形塑和推动消费文化的主要功效;数字化进程和平台经济主导着数字消费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数字消费文化牵引着广告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计算广告的“技术无意识”特性构成消费者的日常体验,算法消费文化成为当下及未来消费文化的主流和趋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文化建设的以民为本价值取向的历史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美贵 《求索》2012,(5):173-175
旧民主主义文化语境中的"以民为本",只是维护剥削阶级反动统治的工具。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以民为本价值取向的新境界:毛泽东坚持"服务大众",成功实现了对以民为本价值取向的初步探讨;邓小平提出"两手抓"和"三个面向",继续推进了以民为本价值取向;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与"四个坚持",对以民为本价值取向进行了纵深发展;胡锦涛倡导了"人本"与"和谐",着力强化以民为本价值取向,推动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切实加强文化建设,顺利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必须始终坚持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9.
怀旧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时尚。老建筑在重建,老店名在恢复,怀旧的情绪在空气中捕捉着那些熟悉的旋律和曾经遥远的身影,聆听的人们,不知是否重又回到那过去的时光,拾拣起逝去的情感? 风雨飘摇的乐坛,怀旧的旗帜从春天飘到冬天,从北京飘到上海。北京工人体育场的演唱会上,齐秦、苏芮、赵传、庾澄庆,一首首老歌,像是一段段延续至今的往事,张国荣的演唱会,罗大佑的演唱会,无数中国人为之激情狂热。在音像店里,一些经典的老歌专辑,如谭咏麟的《爱在深秋》、陈百强的《痴心眼内藏》等也都供不应求。人们沉迷在浓浓的怀旧气氛中,也…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中国媒介文化的困境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之中,中国文化和相应领域的媒介文化,不论在实践模式还是理论精神上,都面临着种种冲突和裂变。而媒介承担了社会象征形式生产与传播的主要功能,意识形态的战场也逐渐以大众媒介为中心展开。中国媒介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在场",对我们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同时保持中国文化独立性,增强我国的文化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莉 《今日上海》2008,(9):32-33
你还记得打弹子、踢毽子、抽陀子等一系列上海老弄堂里的游戏吗?你现在还玩这样的游戏吗?苏州河畔,一座以“老上海”童年时代9种娱乐项目为主题命名的“九子公园”正式免费开门迎客,这个公园不仅唤起了广大上海市民的怀旧情结,而且成为开展上海老弄堂游戏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与网络空间的文化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越来越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媒体愈益嵌入社会各层面,网络甚至成了某些群体的生活方式。网络的文化表达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网络空间越发成为一个有着复杂多元政治意味和文化意识的舆论场,话语权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伴随网络公共空间的建构,"公共性"意识亟待加强。互联网的局限警醒我们,必须通过网络文化的价值导向掌握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论信息时代文化的大众化趋势与经典性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形象化、感性化、开放化等特征,有利地促进了文化的大众化,使普通大众能够共享社会文化资源,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的生存状况,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可能逐渐消解文化的崇高和意义,弱化文化应有的反思性、责任感、使命感,造成一些青少年满足于大众化的、“快餐式”的文化形式,而疏于经典性的理性思考和崇高追求。所以,信息社会使对文化的经典性诉求变得更为迫切。应该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在大众化与经典性共同兼顾的条件下共同发展、不断创新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4.
胡璇 《求索》2012,(3):192-194
"赵本山现象"已成为社会媒体和各文化阶层普遍关注的文化焦点之一,它是出现于特定时空,在历史和社会的多重因素聚合交融之下的必然爆发,它已经构成一个独特的当代文化奇观。探讨"赵本山现象"的形成过程并不在于描述现象本身,而是试图通过对"赵本山现象"这一文化奇观形成过程层层深入的剖析,探讨中国当代社会大众复杂的文化心理,发掘深藏在现象背后的各种社会文化力量的驱动作用,以及各种文化力量之间互利互赢、相互制衡的复杂关系,以此深刻揭示"赵本山现象"作为中国当代社会象征性文化隐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伊口田 《中国减灾》2013,(3X):36-38
<正>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人类与各种灾难、痛苦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用血与火的文字记录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增多。伴随着电影进入人们的生活,以灾害为题材的电影,使减灾文化"鲜活"起来。银幕使人们几乎能够现场感受到灾害巨大的破坏力量,深入体味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寻找绝境逢生的生存本能。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以特效为主的灾难片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消费的主流类型,成为一种有效的警示手段和大众科普宣传途径。可以说,灾难片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灾难预演,更揭示了一定的居安思危的社会文化心理,表现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6.
谢春红 《岭南学刊》2013,(1):115-118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公共空间,城市最终为的是一种富足而文明的生活。文化即人们的生存态度和生活方式,文化为的也是一种高雅而惬意的生活。正因为"让生活更美好"的共同价值追求,使得现代城市与文化紧密相连。随着21世纪全球城市化浪潮的到来,文化日益成为与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关的无形力量,驱动着21世纪城市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孤岛"时期,上海文艺界组建了多支进步戏剧队伍,其中又以共产党人领导的上海剧艺社最为活跃。共产党人紧紧抓住抗日救亡的主题,取得了当时在沪很多进步人士和普通大众的支持,并通过灵活多样的公开活动对沪上的文艺救亡活动起到了辐射作用。伴随着一系列文艺界的新运动,上海话剧界呈现出孤岛下的繁荣景象,并借助其政治文化的内涵而有效地发挥了其战斗性与工具性。共产党在上海领导文化运动成功的经验,后来也作为有效遗产移植到延安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将日本近代文化概括为"脱亚入欧"是学术界流行甚广的一种说法。但考诸原典可以发现:在日本近代,不论是哲学、文学方面,还是经济、政治领域,不论是统治上层的意识形态,还是普通大众的民俗生活,源远流长的东方传统文化不仅没有被抛弃,而且深深渗透到各个层面,成为新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大量史实说明,日本近代形成的文化并非是全盘西化的产物,而是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机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9.
公共文化服务是由政府主导,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机制,面向大众,为大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为满足大众的文化生活而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整合水乡经济区各种文化资源,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供有吸引力的公共文化产品、开展公益文化活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挥各个社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方面协作共同提升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0.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与媒介形态的更迭,在万物皆媒的传播格局中,乡村民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乡村文化的封闭性。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媒介对于乡村文化生活的意义,既要关注媒介的"呈现""连接"与"参与"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到媒介接触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在大众媒介营造的文化氛围中乡村文化逐渐趋同,影响着乡村文化的创造性及文化主体性。为此,应借助大众媒介之力,保护乡村文化特色并寻找其新的发展契机,从而健全乡村文化心理,在数字化的新媒体传播中建立乡村文化自信,进而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