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斗争的艺术。文学分为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种类型,民间文学是口口相传,有声无形,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作家文学是书面流传,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没有文字的民族,就没有自己的作家文学,而只有民间文学,用一个人有两条腿的形象来作比喻,她先天性地缺少一条腿——少一条作家文学的腿,单是那一条民间文学的腿,行动起来,既不方便,也走不快。没有文字的民族与有文字的民族的文学比较,正是这样。古语说:“言之无文,传之不远。”这句话,本来是指文章的文彩而  相似文献   

2.
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专论。在曹丕以前,专篇文学论文如《毛诗序》、班固《离骚序》和《两都赋序》、王逸《楚辞章句序》等,或就一部书、一篇文章立论,或就一种文体立论。而《典论·论文》则在高度肯定文学的价值与作用的基础上,论及多位作家和多种文体,还论述了作家与作品的关系、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显示出文学批评的新风气,对当时及后代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3.
黄艳芳  ;欧华恩 《求索》2014,(9):130-133
在传统的父权制文学标准下,女性作家在进行文学活动时需要采取迂回曲折的“双生话语”写作策略.一方面顺从父权制文学标准,创作模仿男性文化的主宰故事,另一方面又在表面的主宰故事背后敷设另一条情节暗线来体现异于主宰社会的自己的声音.《蝴蝶梦》中丹弗斯这个形象,在作品中有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这一形象的设置体现了作者的女性主义创作意图,更体现了达芙妮·杜穆里埃作为女性作家在父权制文学标准下的身份焦虑和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4.
自一九七九年开始,随着台湾回归形势的发展,祖国大陆对台湾文学的研究逐渐推开。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有七十多家刊物和十二个出版社分别发表了八十来位台湾和海外华人作家的二百二十余篇作品,大陆对台湾文学的评论、综述、简介等文章二百多篇,出版了台湾文学专著近四十种,这是一个引入瞩目的可喜成果。台湾文学研究表现出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刊载、出版台湾文学作品趋于系统化。过去一段很长的时期里,由于种种原因,祖国大陆对台湾文学的介绍只得暂付阙如。至一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华文文学起步很慢,加拿大华人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有文学作品问世。冷凝的小说《蒙特利尔之冬》是第一篇加拿大华文文学作品,她标志着华文文学的诞生。加拿大华文文学在七八十年代得到大发展,作家越来越多,社团越来越多。今后加拿大华文文学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文学失去了往昔的辉煌:纯文学期刊发行量猛跌,大部分作家、诗人风光不再。蛇年末,全国几十家文学期刊主编聚会上海,研讨如何为文学杀出一条血路。那么,纯文学究竟有没有出路呢?本期刊发王学海先生的文章,以期引起争鸣。  相似文献   

7.
(摘要)章叶频先生编印的《内蒙古西部地区三十年代文学作品选》一书,典型地再现了内蒙古西部地区三十年代文学活动的历程,为内蒙古现代文学史与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线索,丰富、补充了内蒙古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内容,事实上是填补了一个越来越鲜为人知的文化断层。《内蒙古西部地区三十年代文学作品选》(下称《作品选》)不仅选录了近百位诗人、作家和文学青年的三百余篇文章的作品,而且多侧面地展现了三十年代内蒙古西部地区文坛的整体面貌。《作品选》共收录了文学评论81篇,诗歌116篇,杂文、散文79篇,小说28篇,…  相似文献   

8.
王韬 :随着去年《青年文学》、《作家》、《时代文学》等文学刊物的联合推出 ,“后先锋”这个概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这可能是2 0世纪中国最后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文学定位概念了。您是在《青年文学》第三期上同时发表文章对“后先锋”写作进行理论定位的评论家 ,请问 ,“后先锋”这个概念从何而来 ?葛红兵 :那时候和朋友聊天 ,大家感到先锋写作衰微之后 ,文学似乎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一方面是各种各样的文学刊物的热炒 ,一篇又一篇作品的出世以及一套又一套文集、文丛的出版 ,另一方面是文学的先锋精神的萎缩 ,写作思想以及写作技术上的不思…  相似文献   

9.
张霞 《求索》2013,(4):156-158
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是不隶属于任何政治权力机构或商业组织,没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主靠稿费为生的作家。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不仅彰显了现代作家的知识分子立场,促进了文学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风格和雅俗并存,甚至直接影响着新中国文学体制的建构。首先,从主体精神层面而言,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批判立场,成为社会责任和良心的担当者;其次,就文学本体层面而言,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的大量出现,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再次,就文学发展层面而言,分属新文学阵营和通俗文学阵营的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促进了新文学和通俗文学两种文学类型的发展,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雅俗共存的历史格局。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的存在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在当今社会文化语境下,研究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对于把握当今文学现状与作家生存状况、理解当前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生产机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等具有重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活跃于新世纪的广西多民族作家,生活在一个文化相对开放的时代,接受的文学教育趋于多元。对于这一点,汉族作家东西在一篇谈及他的壮族作家朋友的文章中就专门指出:“他们读过《诗经》、《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读过鲁迅、卡夫卡、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的小说,看过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吃过麦当劳。”  相似文献   

11.
魏永贵  冯文开 《前沿》2013,(19):17-20
内蒙古文学研究班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文联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建立的一个长线发展的内蒙古作家培养机制.从1960年起,已经举办了十余期,培养了数百名文学创作人才,涌现了巴·布林贝赫、纳·赛音朝克图、玛拉沁夫、敖德斯尔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作家,他们进而形成了一支具有内蒙古地域文化特色的草原作家群,显示了多民族文学的活力和希望.因此,考察内蒙古文学研究班与草原作家群的关系便具有文学史的意义,而且还能为文学创作人才的培养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邢植朝  詹贤武 《新东方》2002,11(4):43-47
生态文学的诞生,使文学创作的指向从以人为反映对象转向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标志着文学又一次迎来了大转折大变革时期。环境描写在凸现作品的地域环境的同时又反映出特定时期人类的生态环境观,体现出作家对环境生态问题的态度。因此从环境生态的角度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以透视人类的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的特点,将为文学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路径,同时为21世纪的文学创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所推崇和介绍的俄罗斯作家中,阿尔志跋绥夫是令人瞩目的名字。自1920年10月到1921年4月,他在半年内从德文转译了阿氏的三篇小说(短篇《幸福》、《医生》及中篇《工人绥惠略夫》),作了三篇介绍阿氏思想和作品的译后记。1926年9月又译出杂文《巴什庚之死》。此外,他还在十多篇文章和书信中论及阿氏及其作品。 阿尔志跋绥夫是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后颓废派文学的典型代表之一,他在俄国文学史上  相似文献   

14.
解放区文学“大团圆”结局现象的产生 ,与解放区文学所承载的政治宣传使命有关 ,与解放区作家追求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通俗化思潮相关 ,体现了作家们对“五四”文学所作的某些反拨的自觉。这一文学现象 ,有它存在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缺陷与遗憾。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痛苦无外乎三种:一是社会环境给作家带来的痛苦:二是作家思索造成的精神挣扎的痛苦:三是文坛有一批人,他们败坏文学的声誉,让纯文学作家痛苦不堪.今天的文学远离人民,不再面对现实发言,究其原因,自身惊人的封闭是其毁誉参半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文学在这个时代最大的失落,源自政治对文学失去了兴趣.底层文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痛苦的文学中的一点儿曙光,它的呼之欲出有着历史的正当性和现实的紧迫性.底层文学给近年寂寞的、不景气的文坛带来了一些热闹和生机,近几年最好的小说大多出自底层文学.底层文学的崛起表明,凡与人民站在一起的艺术,它的生命力是强劲的.亲近人民是一个作家道德的底线.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学倡导者以激进的反叛姿态步入历史的前台,创作具有革命的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成了当时的时代潮流。与阶级叙事的强势号召相比,当时的文学宣传的功利主义文学观,于是以现实政治需求为主要导向,忽视文学审美特性的批评便成为1930年代文学批评之风尚。在这种评判创作者的作家论写作氛围里,沈从文立足于文学本位的批评立场,试图让批评回到文学自身的作家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流批评相对忽视文学独立性的缺憾,而且体现了在30年代的特殊时空语境中注重文学审美特性的作家论创作的可能性要求。  相似文献   

17.
流沙河当年因为《草木篇》一诗,被高层点名批评,打成右派。晚年的流沙河躺在病床上反思自己一生的创作:“恨平生写尽宣传文学。”作为一个作家,一生的文学生涯不能以艺术追求为目的,而是以“宣传”为目的,到头来挑拣一生的创作,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2月15日,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作为文学城市的上海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作家协会召开。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陈平原、梅家玲、陆建德、陈子善等7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与上海文学大家的后人们回顾了上海文学的辉煌历史,探  相似文献   

19.
1945年8月至1950年3月是战后台湾文学重建的重要开启时期,其去殖民性的进程在国民党当局的政治框架中,由台湾本省作家和大陆来台作家在台湾文学传统和中国新文学传统的艰难延续中展开。复杂的政治干预使去殖民性被当局简化为接受大陆政府统治,但台湾作家在认同中华文化上并未“失语”,他们仍以源自“民族精神”的“向心力”,顽强“回归”中国文学,并和大陆作家一起,以对战后台湾现实的深切关怀,延续、丰富了日据时期形成的台湾文学传统,其中根植于台湾的左翼文学思潮发挥了尤为积极的建设作用,提供了战后中国左翼文学的在野形态。  相似文献   

20.
陈立浩 《新东方》2008,(11):52-56
海南黎族文学发展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新中国建立之前,主要是黎族人民口头创作的民间文学;半个多世纪来,海南黎族文学逐渐涌现出了民族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特别是进人20世纪80年代后,作家文学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在我国民族文学的百花丛中,海南黎族文学可谓是一朵盛开的南国之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