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名商品特有名称是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一种新型知识产权.由于该法未对其如何认定作出规定,而部门规章的规定又缺乏科学性,个案处理基本上取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因而,探讨知名商品特有名称的认定对司法实践具有现实意义.鉴于在我国现行司法体制下,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不利于实现个案公正,建议对此问题进行立法或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2.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知名商品包装装潢权,但没有对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权利的归属做出认定.本次加多宝与广药集团的“红罐之争”凸显了该认定的重要性。本案的争议点集中于:一、涉案的知名商品是什么;二、涉案商品的特有包装装潢归谁所有?针对这些争议,宜采用在先使用和贡献原则作为认定知名商品包装装潢权利的判断标准,以弥补我国目前立法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号保护之缺陷及其矫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目前对商号进行保护的法律依据主要是若干行政规章,商号的法律地位比较薄弱。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的内容与相关行政规章的规定相重复,没有体现出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提供一般性保护的特性。该法第5条规制的应当是混淆行为,而不是侵权行为,故需对该条规定进行解释和修改,以强化其对商号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家工商局1993年第19号令《关于禁止有奖销售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第2条所下的定义“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附带性地向购买者提供物品、金钱或者其他经济上的利益的行为。包括:奖励所有购买者的附赠式有奖销售和奖励部分购买者的抽奖式有奖销售。抽奖式的有奖销售规定了奖金的最高额,法律又作出了禁止欺诈性抽奖等规定,所以在此不作赘述。值得探讨的应该是另一类的有奖销售——附赠。附赠又叫附加赠予,指竞争者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免费提供另一种商品或利益。附赠包括经营者之间的附赠和经营…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立法禁止商标反向假冒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他人商品(服务)上的商标、商号(姓名)抹去,偷换上自己的商标、商号(姓名),然后予以出售,构成对他人商标、商号(姓名)的反向假冒,属于严重的侵权行为,甚至属于严重的犯罪行为。反向假冒行为同正向假冒行为相比,因其侵权动机更具有战略性、长期性和公然性,其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有过之而无不及,故完全有必要用法律对其加以制裁。因此,多数国家的立法都将其规定为商标侵权行为,有些国家的立法甚至将其直接规定为犯罪。我国《商标法》和《刑法》对此尚无规定,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第1款只禁止对商品的厂家、产地等作“虚假宣传”,并不禁止不作宣传而径行出售反向假冒商标的商品,这种状况十分不利于驰名商标的保护和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因此,应修改我国的《商标法》和《刑法》,增加对商标反向假冒的禁止性规定。  相似文献   

6.
新类型违法犯罪手段的涌现、违法犯罪空间的扩展、主体类型的丰富以及数据形态的崛起,均是信息网络时代对法律规制走向的冲击和影响因素。《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信息网络时代的回应体现在第6条"禁止混淆的行为"和第12条新增的"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条款。《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2条规定的行为手段与刑法关于涉互联网犯罪的规定存在一定的关联与交叉,对于情节严重的行为,应适用刑法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7.
论对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的法律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向假冒商标行为是指在他人的商品上擅自使用自己的商标 ,将该商标作为自己的商品再次出售的行为。各国法律中 ,反向假冒均受到法律禁止和制裁。我国在 2 0 0 1年 10月 2 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决定中作出规定 ,但并不完善 ,应在《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均作出相应规定 ,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简称新刑法)已于今年3月14日通过和颁布,并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刑法在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中专设一节规定了侵犯知识产权罪,意味着刑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跨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一设立侵犯知识产权罪的重大意义知识产权(Intelletualproperey)又称智力成果权,是法律赋予人们就其智力创造性活动所产生的某种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益。知识产权主要由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权以及禁止不正当竞争权组成。知识产权的表现形态虽然是一种智力成果…  相似文献   

9.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的种种行为都作了规定,其中第十一条是这样规定的:“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笔者认为,这条规定不尽合理,而且似乎显得多余。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笔者个人的一管之见。 一、实践中很难认定经营者销售商品的主观目的是在排挤竞争对手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资本的循环分为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商品生产者或者经营者在销售阶段的直接目的,就是实现价值,即收回垫支的资本和实现剩余价值。如果为了这个目的,那是无可厚非的,这种行为自然也就不能归结为不正当竞争之列了。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的规定,不正当竞争(仅限于这一条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反过来推之,如果失去了这个前提,不是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点,那么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就应是正当竞争行为了,也是正常的生产资本循环的阶段之一。所以,要判断一种销售行为是不正当竞争行为,必须先  相似文献   

10.
知识产权法对于假冒他人注册商标、擅自使用他人企业名称、伪造产地、侵犯商业秘密等侵犯知识产权的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只能从保护权利人专用权出发禁止侵权,而对保护权利主体的竞争优势、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则显得力不从心。竞争法应担负起规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重任,发挥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销售混淆商品的行为应否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这一问题围绕“使用”能否包括“销售”而呈现张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四条在规则层面看似以“使用”囊括“销售”,但继续沿用该规制逻辑,一方面难以在学理层面弥合二者在所处环节、对竞争秩序破坏力及规制目的上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对第十四条在整部法律中的位置带来了解释的困惑。因此,有必要摒弃以“使用”涵摄“销售”的传统规制逻辑,将“销售”的性质界定为独立于“使用”的混淆行为,在注重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兜底条款进行规制的基础上,补强相应制度供给,兼顾竞争秩序与竞争自由两项重要法律价值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法通则第142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我国1992年9月发布的《实施著作权条约的规定)}确认: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除我国参加时声明保留的条款外,构成我国国内法的一部分。我国已于1980年6月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1995年3月加入《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以下简称巴黎公约),1994年4月我国通过了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最后文件《与贸易(包括假冒商品贸易在内)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以下简称《协议》)。…  相似文献   

13.
驰名商标的保护,作为商标专用权保护中的特殊问题,是近几年来国内企业界、理论界和商标主管机关关注的热点。其内容主要涉及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驰名商标在注册上的优惠等问题。但实际上,这一问题在国际上并不是个新问题,(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967年文本第6条第2款,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第16条第2款和第3款,对此均有涉及。本文拟根据巴黎公约和Tripe协议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国的商标立法及实践,分析我国在驰名商标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立我国驰名商标特殊保护制度的若干构想,希望…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份、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本文拟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广告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及其法律责任做一探讨。一、广告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种表现1.使用最高级、最佳、最有效、唯一等用语进行虚假宣传。此种广告宣传是在没有科学根据、没有进行详尽调查基础上,将自己的产品和眼务质量夸大到极限,这势必给其他经营同类商品的经营者和服务的提供者造成损害,巴会损害用户和消费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商业贿赂罪初探─—析《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回扣问题的新规定张兆松,杨勤法一1993年9月2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  相似文献   

16.
在形形式式有关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和商标权的案例中 ,较少能够看到这两者的直接冲突 ,而这种形式的冲突理应与其他知识产权的权利冲突一样 ,受到理论界、司法实务界和企业界的关注。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称是否是商家手中的不二法宝 ?商标权这个家喻户晓的概念在知识产权的框架中是否还拥有重量级的地位 ?在这两权利的冲突中 ,法院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考量何种因素 ,才能更好地保护当事人、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权益 ?  相似文献   

17.
非法特有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擅自以持有、携带、私藏等方式非法支配控制国家管制物品的行为;是法律明文规定根据行为人实际上非法支配控制国家法律禁止非法持有的管制物品的行为作为追究刑事责任客观基础的一类犯罪;其外延包括“持有罪”、“携带罪”、“私藏罪”等。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非法持有犯罪有六个具体罪名,它们是:三刑法第163条规定的私藏枪支弹药罪;2.《关于禁毒的决定》第4条规定的非法持有毒品罪;3.《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第4条规定的非法持有伪造的货币罪;4.嫩路法》第60条规定的非…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阐明有奖销售的含义、分类的基础上,通过论证指出,对于抽奖式有奖销售,应该禁止其中的欺骗性有奖销售和巨奖销售,而对于附赠式有奖销售,其作为一种有效的竞争手段是不应当受到禁止或限制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没有禁止和限制附赠式有奖销售的做法是十分明智和正确的,以后仍要坚持这一点。此外,本文又对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3条(二)进行检讨,指出该项关于禁止“质次价高”的有奖销售的规定,并无存在的价值,应该予以删除。  相似文献   

19.
对仿冒知名商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仿冒知名商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了知名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坑害了消费者,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对仿冒知名商品的法律规定理解不一致和立法上的不完善,使执法实践中不便操作。本文从仿冒知名商品的含义和特征、对仿冒行为的认定、完善现行立法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关于侵犯著作权犯罪若干问题的探讨冯殿美为了适应国内国际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在我国刑法、商标法、专利法已有规定惩治假冒商标、假冒专利犯罪的情况下,为弥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立法不足,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4年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