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产业间贸易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一)相关理论简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由于资源禀赋条件不同会导致产业间贸易,并以此来说明国家之间的分工和贸易。但是从近年来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看,同一产业内进行的贸易比不同产业间发生的产业间贸易增加更快,而这种同一产业内产品之间的贸易被称作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2.
欧洲国家产业内贸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不断加深,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增加很快,其中大部分是产业内贸易。本文简述了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欧洲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增加与劳动力要素调整成本之间的关系。欧洲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增加使劳动力相对更多地在产业内流动,同时,劳动力在产业内流动比在产业间流动的成本要低,因此,最终欧洲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增加减轻了劳动力调整的成本。  相似文献   

3.
东亚国际分工体系的演变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捷 《当代亚太》2005,(8):5-12
本文对近年来东亚国际分工体系的演变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东亚的区域内贸易比率上升,贸易互补性已超过欧共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时的水平,形成了以机电产业为主体的垂直型产业内分工体系.该体系主要表现为零部件制造与加工组装之间的分工,并出现了企业价值链功能分工的趋势.本文还讨论了中国在东亚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与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4.
东亚区域生产分工经历了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三种分工形式以及雁行和生产网络两种分工模式的演进路径,并且影响着东亚区域内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对外部最终产品市场的严重依赖是东亚区域产品需求结构的主要特征,东亚区域外需主导型的贸易模式亟待转型。中国在东亚贸易模式转型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范·勒尔在《印尼的贸易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运用韦伯式社会学和经济史理论与方法来分析早期印尼及亚洲的贸易与社会,以广阔的视野对东西方贸易作了比较研究.他力图打破当时在西方广为流行的欧洲中心观,主张从亚洲自身来观察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出每个地区都有着自身的不能为别的文明所取代的文明,同时各个文明之间有平等的价值和地位,从而为印尼及整个东方历史的重新解释找到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收集了1988-2007年中国与欧盟15个发达成员国的相关数据,以G-L指数为被解释变量,以中欧人均收入差距、平均市场规模、研发水平差距、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额和规模经济为解释变量进行了长期稳定性检验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上述变量不仅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而且被解释变量的短期波动不会影响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不过,调整速度较慢。第二,中欧人均收入差距、中欧研发水平差距和市场规模因素促进了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其中中欧人均收入差距和中欧研发水平差距对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促进作用充分证明了中欧产业内贸易的垂直型特征。第三,外国直接投资和规模经济对中欧产业内贸易有抑制作用,外国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的抑制作用表明欧盟对我国的投资主要是市场导向型的直接对外投资;规模经济的抑制作用则说明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在产品多样化、差异化和品牌创造方面仍存在弱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印度尼西亚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既是印尼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也是印尼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而对于中国来说,印尼不是主要的贸易伙伴,只是一个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从中印尼两国贸易商品结构分析的结论看,印尼可以在农业原材料、食品、燃料、矿物和金属方面加大对中国的出口,而中国可以在制成品方面加大对印尼的出口。两国贸易的互补性指数表明两国在技术条件、要素禀赋、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基本属于垂直型产业间贸易,具有较为广阔的贸易发展空间。当前中国与印尼的贸易正面临着一些障碍与困境:印尼频繁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立案,中国与印尼之间的传统能源贸易也面临不可持续的困境。鉴于以上各种原因,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印尼,来提升两国的经济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关系评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雯 《当代亚太》2003,(8):42-49
本文运用贸易结合度、贸易依存度等指标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的特点 ,并从商品构成、贸易竞争力和产业内贸易三个方面 ,就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过去20年,中国和东盟间的贸易增长很快,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本文主要考察这一时期双边贸易的变化,对其中的贸易构成、贸易强度、行业内贸易、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编者的话     
<正>本期"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专栏聚焦于"一带一路"贸易投资水平问题与中印关系问题。贸易投资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合作的重要内容。顾春光和翟崑两位作者构建了"一带一路"贸易投资指数指标体系,以量化沿线国家间的贸易投资互联互通水平,并借此衡量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整体贸易投资合作程度。根据量化结果,两位作者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1.
姚炯 《当代亚太》2021,(5):136-165
一国第三方贸易集中度如何影响国家间边界诉求的结束?文章将一国第三方贸易集中度与边界诉求结束相结合,指出若一国因第三方贸易高度集中而在边界纠纷中向邻国让步,这可能使得后者以及第三方贸易伙伴利用该国这一弱点,在 日后面临领土及其他议题时,要求其做出更多让步.因此,他国可信承诺问题使得该国不愿在边界问题上让步,因而阻碍了相关边界诉求结束.借助考克斯风险比例模型与竞争风险模型,基于1948~2001年相关数据的实证检验,文章支持了这一观点,同时贴合"贸易和平论"研究的最新发展,文章创新性地将国家第三方贸易集中度与可信承诺机制相结合,论证其对边界诉求结束的影响,对于如何处理中印之间的边界纠纷也具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任何国家和地区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面对着两种选择:贸易自由化或贸易保护.不变的准则是:对本国的优势领域,即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往往选择自由贸易政策,主张贸易自由化.  相似文献   

13.
东亚生产网络体系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生产组织形式,它既包括企业内和企业间的贸易,也包括一系列的协调关系,是东亚经济体之间新型的国际分工形式。这种分工模式超越了传统的参与全球经济的东亚模式,并对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之后的东亚经济复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东亚生产网络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否依然存在?在未来动荡的全球经济环境中,该体系能否继续通过区域内的合作协调而保持其生存和发展的潜力?文章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相关数据,结合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中贸易二元边际的分析方法,对东亚生产网络体系近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考察。  相似文献   

14.
16世纪后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殖民者东来及马六甲的陷落,促进了望加锡等新港口的诞生.本文主要阐述17-19世纪望加锡在马来群岛贸易角色的嬗变,剖析其兴衰的内外因素,并探讨这一时期马来群岛各贸易势力之间的利害冲突.  相似文献   

15.
版权贸易在加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们认识转型中的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的过程中,图书版权贸易意义重大。但中俄两国间的图书版权贸易与中苏时期相比较,规模明显缩小,并存在一系列制约发展的问题及不合理因素。随着近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深入,中俄版权贸易存在着改进发展的空间。发展对俄版权贸易应该从服务、内容、文化和创意等多种视角和多个维度来理解现代版权产业的内涵及其发展前景。尤其要关注新时期图书版权贸易发展的经济规律,重视分析版权的产业逻辑。  相似文献   

16.
中新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已正式启动,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现有格局随着贸易自由化的逐步实现将会发生相应变化。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新西兰农产品贸易互补特征明显、产业内贸易程度低、贸易的产品集中度高、比较优势产品贸易增长潜力巨大。本文认为,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后,中新农产品贸易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尤其中国的进口会有大幅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七○至一九七二年,应东盟国家的要求,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研究中心在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贸易及发展会议和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参与下,研究了在联盟苑围内扩大经济合作的可能性。研究中心认为,本地区发展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向应是扩大区域内部贸易和在工业领域进行合作。为此,建议以政府间协定为基础对某些商品实行有选择的贸易自由化、在本地区各国的私营部门采取鼓励建立工业企业的措施,以及按各国之间的协定建立合营的工业项目。 除新加坡以外,东盟其他成员国的制造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联盟内部扩大工业合作  相似文献   

18.
孙天昊 《美国研究》2022,(4):134-155+8
特朗普政府“公平、对等的自由贸易”政策,以及拜登政府“以工人为中心”的贸易政策,都表明美国贸易政策的落脚点正逐渐从“自由贸易”转向“公平贸易”。本文从选民及利益集团、产业地理政治、要素流动三个视角出发,将经济阶层和党派利益纳入考察,以此来解释美国贸易政策的嬗变过程。在全球化进程中,美国部分中产阶层、劳工阶层、贫穷劳工阶层是主要利益受损者。庞大的人口规模与地区经济利益的变动,导致牵涉党派利益的政策决策者在制定贸易政策时,不仅要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还要兼顾受损经济阶层的利益诉求。本文借助吉尔伯特模型对2009~2021年美国贸易政策的案例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认为,经济阶层和党派利益的共识导致美国贸易政策发生嬗变。这是影响美国选择不同贸易政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三大部类产业的比例关系、工业内部产业构成、主导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以及各自产业发展的趋势等诸多角度对中俄两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异同作了分析,认为两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对双方经济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决定了自发贸易(即市场主导的商品交换)的空间,即产业互补;二是引发了两国经济合作的长期可持续性问题.现有的产业结构为两国的经济合作提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两国的经济关系必须从互补性贸易走向战略性合作.这种战略型合作模式不是立足于静态比较优势,而是立足于国家整体利益和动态社会收益.  相似文献   

20.
2008年金融危机后,独联体地区国家间的区域经济合作逐渐机制化。独联体自由贸易区及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下的俄白哈关税同盟先后成立,统一经济空间基本完成制度性搭建。其中,提高成员国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成员国间贸易便利化合作、加强区域内经济联系、最终实现经济一体化,是其主要目标之一。使用指标体系赋值法,并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等调查数据对独联体地区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测算,并结合独联体地区的实践,通过对横向不同国家与纵向不同历史时期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独联体区域合作机制对推动该地区贸易便利化效果并不显著,独联体区域合作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排外性的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