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眭翘 《法制与社会》2013,(35):17-19
法治是指对公共权力的法律控制,也是指以法律规则对社会的规范化治理。潜规则的盛行,是法治的异化,也是法治建设中的一块绊脚石。导致司法潜规则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将从正义价值出发,简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与司法潜规则的相互影响,以及面对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价值冲突与平衡,我们该如何对待司法潜规则。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潜规则"成了社会各界关注、饱受人们诟病的焦点问题之一。所谓"潜规则",是指"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的规矩"。追逐利益是"潜规则"的本质属性,受利益驱动也是导致"潜规则"盛行的重要原因。事实上,"潜规则"某种程度上也可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对危害各行各业健康发展的隐蔽规则进行分析、批判时,便不难发现:盛行于各行各业的潜规则与官场的潜规则是紧密联系着的,或者说是直接相通的;不仅相通,而且是官场潜规则直接或间接地主导和影响着其他各行各业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4.
“能动司法”及法治论者的焦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金钊 《清华法学》2011,5(3):107-12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而现阶段最高人民法院所倡导的能动司法却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法治的目标。因为能动司法在总的方面松动了规则与程序的严格性,其理论导向是消解法治。我们必须看到,能动司法应该是附条件的、具有方法论属性,如果存在确实需要"能动司法"的场景,也必须要服从宪法法治至上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或理念。  相似文献   

5.
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也是社会进步的历史选择。中国现实中的"程序正义"是我国在迈向法治社会进程中传统文化和制度缺陷的现实表现,也是我国法治现代化的一种必然产物。它需要经过现代与传统、现实与历史、本土法律文化与外来法律文化的冲突与磨合,还要结合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不断的融合与整合。本文认为实现程序正义是贯彻法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刘兴成 《法人》2014,(10):76-77
正在法治时代,"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特权和人治,是法治的潜规则,金融法治也不例外9月中旬有媒体报道称,位列恒丰银行前十大股东的成都门里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中伍恒利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因无法偿还2013年向天津银行济南分行、天津滨海农商行融资的3笔表外业务,本息合计40亿元,最终由恒丰银行代偿上述融资。三笔非正常审批的表外融资,将恒丰银行推向"40亿刚兑罗生门"。  相似文献   

7.
王永杰 《政治与法律》2007,17(3):127-132
我国的司法程序同时暴露出“有法不依”和“无法可依”的二律悖反现象,背后是程序异化下的司法潜规则盛行,这在刑事司法中尤为明显。程序应当以人为本,这是人本主义在程序法治中的体现。宪法应确立程序法定原则,这有助于防止程序异化的蔓延和研究权力异化现象。程序性裁判原则为法院确立了对侦查行为合法性的司法审查机制,树立了诉讼程序的权威。运用“案件的社会结构”来研究冤案的法制样本,有助于研究影响冤案的诸多机制,验证法律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丰富其内涵。  相似文献   

8.
认证,本该是诚信的体现,通过严格的认证提升认证对象的美誉度。然而,由于某些认证机构的"金钱至上",导致认证过程中潜规则盛行,乱象频发。如今,相当一些认证被舆论戏谑为"无中生有的圈钱‘游戏’"。于是,本该让人信赖的认证机构,也不可避免地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9.
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我国在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法治化道路。而培育社会形成法治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法治的内在要求。本文通概括新视域下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特点,进而从总体上探索法治文化的构建途径这对于加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活经验和相关研究显示,潜规则在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并时刻发挥作用,但学术界对潜规则的实证研究还很不够。本研究采用组织政治行为视野,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公务员组织潜规则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实际存在的领导中心的组织方式制度性地导致潜规则出现,而精神失落和从众性文化传统加速了潜规则的社会认同,从而使潜规则成为权力体制外运作的亚组织行为。个体在潜规则后果的精神-收益诸因素驱动下,经过成本心理计算,分别做出认同、中立、反对的反应。个体潜规则认同越多,潜规则就会在互动中不断扩大化。在个人、组织、社会及国家不同层面,潜规则表现出不同的"得"与"失去"局面。由于体制和文化原因,潜规则一时仍难以消除,应作为管理必然要研究的问题应对。  相似文献   

11.
"潜规则"无孔不入 如今,"潜规则"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跑官要官、学校招生、公务员招录、年节送礼、各类排行……"潜规则"像癌细胞一样,逐渐向社会肌体的角角落落扩散和渗透,让许多人苦不堪言又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12.
赵钢  王杏飞 《现代法学》2012,34(4):163-171
古今中外均曾有过形形色色的法律虚无主义思潮。新中国成立以来,曾一度盛行完全否认法律作用的法律虚无主义,使得中国社会全面陷入了"无法无天"的混乱状况,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当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的观念亦已初步深入人心。然而,近些年来,在我国民事司法领域却悄然出现了新的法律虚无主义倾向与实践,集中表现为轻视、否认、虚置立法权威与法律规范的"违法司法"与"法外操作"等。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法律虚无主义,倡导在严格遵守现行立法与遵循司法规律的前提下适度地能动司法,这是社会主义司法原则不可动摇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社会是"人治"社会而非法治社会,这是学界共识。皇帝金口玉言、言出法随,使得封建时代的立法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这就使一部分人误认为,中国封建时代只有人治而没有法治,也没有法律制度或法律制度相当的零散、随意、不成体系。  相似文献   

14.
如果理解了"法治"与"社会",也就理解了改革开放的30年。解放社会不仅需要制度变革,更需舆论支持。作为法治推动者的《法治与社会》同样也是社会的解放者、观察者,在记录法治的进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事实一再严酷又不断地证明,各行各业均有潜规则. 问题是,潜规则的本义是潜在的东西,有点羞于见人的意思,但这东西一旦盛行,就变成公开了.一旦公开,影响之坏,腐蚀力之强,社会公信力乃至政府执政能力都将面临巨大拷问.这一点在近来不断被升温关注的驻京办问题上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规则至上     
我国当前进行法治国家的建设,我们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人们的规则意识仍有待于提高,如何树立规则至上仍然存在问题.本文先分析了哈特的法律规则说的主要观点,从而引出我们的法治应该是规则之治,树立规则至上;进而从法律意识,立法,司法执法,以及潜规则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当前规则至上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后又从法律意识,立法,司法执法,以及潜规则等方面分析了解决之道;同时顺便探讨了发挥司法能动性的问题.以期对如何能树立规则至上进行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正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化建设。"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中也多次强调要"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然而,我国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一些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宣传队伍力量薄弱,知识缺乏,素质不高;宣传范围不广,方式单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具有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观念、引导法治行为的作用法制宣传教育进社区作为"法律六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区域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增强社区居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前提。如何深化法制宣传教育进社区工作,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遵循法治、弘扬法治的良好氛围,更好地服务和保障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规则至上     
我国当前进行法治国家的建设,我们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人们的规则意识仍有待于提高,如何树立规则至上仍然存在问题。本文先分析了哈特的法律规则说的主要观点,从而引出我们的法治应该是规则之治,树立规则至上;进而从法律意识,立法,司法执法,以及潜规则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当前规则至上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后又从法律意识,立法,司法执法,以及潜规则等方面分析了解决之道;同时顺便探讨了发挥司法能动性的问题。以期对如何能树立规则至上进行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介绍了"潜规则"这一社会现象,并就"潜规则"对法律所带来的挑战和启示以及如何去完善法律从而科学合理的规制"潜规则"现象做了相关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