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贯提倡和积极宣传计划生育提到计划生育,人们往往会想到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论》。实际上邵力子提出"计划生育"概念,比马寅初还早。邵力子(1881-1967),浙江绍兴人。清末中举,早年参加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退党。1949年为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成员,同年脱离国民党政府留在北平,应邀出席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相似文献   

2.
说起计划生育,谁都知道马寅初而鲜有知道邵力子的。邵力子是新中国之初少有的几个最早提出并倡导计划生育的有识之士,而且早在20年代,他就提出了中国要控制人口的思想。邵力子还“催产”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而在马寅初遭受不公正的批判时,他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没有见风转舵,消声匿迹。一、浙江归来,由来已久的计划生育思想更坚定了1951年,邵力子回到故乡浙江探亲、搞调查,见到家乡进入和平生产之中,村民安居乐业,相处和睦,他十分高兴,但袅袅炊烟的乡村生活景色之中,满地奔跑的幼孩之众多,使邵力子在欣喜之中沉思…  相似文献   

3.
本期导读     
为了理想——党的历次重要会议回眸 面对中国共产党80年风雨历程和丰功伟绩,人们常常思考:这个最初只有五十几名党员的党,靠什么接受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发展壮大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支撑起民族复兴的命运?进入复杂多变的新世纪,她又将靠什么去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今天,在我们喜迎党的十六大召开的日子里,回眸一下党的历次重要会议,或许真能温故而知新……倡导计划生育的邵力子说起计划生育,人们大都会想起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论》,而很少听说邵力子也与此相关。不过,早在1921年,邵力子就在他主编的《民国日报》副刊上积极提…  相似文献   

4.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9月1日下午,毛泽东由张治中、邵力子陪同前往中苏文化协会,参加庆祝《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的鸡尾酒会并参观苏联图片展览。马寅初以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的身份应邀出席了这一酒会。这是毛泽东与马寅初初次见面。在会上,他们互致问候。会后,毛泽东邀请马寅初去他住处恳谈了2小时。  相似文献   

5.
博览之窗     
正毛泽东与马寅初的人口问题论争真相20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与马寅初之间有过一场关于人口问题的学术论争。毛泽东是主张计划生育的。1956年10月12日,毛泽东在同南斯拉夫妇女代表团谈话时,明确提出了"计划生育"的问题。他说:"社会的生产已经计划化了,而人类本身的生产还是处于一种无政府和无计划的状态中。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对人类本身的生产也实行计划化呢?我想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与计划生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口骤增数亿 ,主要原因并不是毛泽东批马寅初。毛泽东是赞成控制人口和计划生育的 ,并且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中主张实行计划生育的第一人。他关于计划生育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 ,他对中国计划生育的提出、实施 ,都起到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1959年庐山会议后,全国再次掀起批右高潮。周恩来总理对几年来一直坚持“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主张的马寅初的处境非常担心,特意约马寅初谈了一次话,劝马寅初不要过于固执,从大局着眼,还是写个检讨好。别人劝马寅初,马寅初还可以不放在心上,周总理劝马寅初,马寅初就不得不认真对待了。这次谈话后,马寅初仔细地对他在1957年6月作为一项提案提交一届人大四次会议讨论的(新人口论)进行了梳理,看看是否真有什么错误。但梳理的结果,证明并没有错。他仔细阅读了报刊上发表的批判他的文章,又写成5万余字的(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  相似文献   

8.
马寅初与《新人口论》被批判的前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舒 《党史纵览》2002,(7):18-21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实行新的人口政策(即计划生育),并进而将之列为国策,这对控制中国人口的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当我们称赞计划生育的功劳时,不应该忘了一个人,那就是提出计划生育政策的第一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可他却因此受到二十几年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1949年8月,在谭震林(新中国浙江第一任省委书记)的推荐下,马寅初出任浙江大学校长。马寅初在美国读书时养成了一种习惯,爱喝"可口可乐"。有人议论纷纷:"马教授崇洋媚外,喝了洋墨水还不够,还要喝可口可乐!"这些话传到了谭震林的耳朵里,  相似文献   

10.
1937年2月,邵力子先生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他碰到了几件棘手的事情。 处在蒋宋矛盾中 邵力子在担任中宣部长时,碰到的第一件棘手的事是宋美龄要出版她写的《西安事变回忆录》。  相似文献   

11.
马寅初是一位经济学家。马寅初在新中国之初担任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除了积极完成党和政府给自己安排的诸多行政职务工作外,还写了许多文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马寅初身为旧知识分子和新中国的中央政府委员的双重身份使其能够以北京大学为平台把毛泽东的改造知识分子的运动顺利地推向全国,为实现党的‘知识分子改造政策作出了贡献。马寅初是在党和毛泽东改变对节制生育问题的认识和提出计划生育的主张之后,才有了人口问题的发言和“新人口论”的。1958年和1959年先后由《光明日报》、《新建设》杂志掀起的两次对马寅初的批判,都是在北京大学“双反”运动和学术界“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背景下进行的。马寅初的代表作《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一书,始终都是被批判的重点。马寅初并非因人口论罹祸,那些批判人口问题的文章也主要是从中寻找其所体现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的。党和政府没有批判马寅初,康生、陈伯达也与批判活动没有关系。相反,从中央到地方党委主办的机关报和理论期刊基本上都没有参与批判活动的事实说明,党对马寅初是有政治担当的。据此,马寅初敢于向民主党派主办的《光明日报》叫板,要与其领导杨明轩、陈此生战斗到底,决不投降。马寅初是在北京大学校办秘书的揭发后血压陡升而退出战场的。马寅初作为旧知识分子被批判的命运可说是在劫难逃。但是,因为党和政府的保护,马寅初仅只受到群众的批判,其待遇却没有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人口思想。他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的人口原理,指出人类自身生产要和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明确提倡节育和有计划地生育,强调采取适当措施解决人口问题,主张人的全面发展、科学进步。毛泽东和马寅初的人口问题论争,本来是一场学术讨论,但由于康生等人的利用而变为政治问题。错误批判马寅初,使我国的节制生育和计划生育工作在一段时期走了弯路,同时也压制了在人口问题上的百家争鸣,伤害了一些科学家和知识分子,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究其原因,是由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人口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探索、深化的过程;而"错批一人,误增三亿"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待毛泽东和马寅初关于人口问题的论争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寻找政策变量1978年3月,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这是计划生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从此,控制人口、计划生育开始成为时代主旋律。这年6月,时任七机部二院副院长的宋健来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出席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全体成员大会。会上,一名美国学者告诉宋健,他手头有一个用偏微方程描述的人口  相似文献   

14.
连儒来 《世纪桥》2002,(6):27-28
国民参政会是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党政府成立的一个咨询性质的机关。从1938年7月至1947年6月,国民参政会共举行了四届十三次大会,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都是由国民党政府“遴选”的,其中国民党员占大多数,只有极少数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的代表。尽管国民党政府不  相似文献   

15.
<正>马寅初留学美国9年,于191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回国。那时,中国的经济专家犹如凤毛麟角。许多利益集团高薪聘他为"顾问"、"董事长"。面对有油水的兼职,马寅初  相似文献   

16.
新书推荐     
距马寅初先生<新人口论>的发表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再读<新人口论>,回顾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动人口计生事业实现新的跨越,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7.
黄河 《红岩春秋》2015,(3):32-34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一份珍贵的纸质文物,于2011年8月经重庆市文化局文物鉴定组定为一级文物。它就是由著名民主人士张澜在1941年11月于重庆召开的第二届第二次国民参政会上提出的《请政府恢复马寅初之职业自由以励直言而裨国政案》。张澜,四川南充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主席、著名民主革命家。马寅初,浙江绍兴人士,著名经济学  相似文献   

18.
距马寅初先生<新人口论>的发表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再读<新人口论>,回顾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动人口计生事业实现新的跨越,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9.
1933年6月,邵力子再次出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原省主席杨虎城专任陕西绥靖公署主任。邵力子与杨虎城实行军政分治,开诚相处,融洽协作,关系甚笃。邵力子在陕西任职期间,紧抓赈灾救济,大兴水利,开荒造林,禁种鸦片,加强中小学教育事业,保护维修名胜古迹,兴修铁路,发展河运。促成张学良和杨虎城两部在陕相安。为此,遭到国民党军统和中统特务的暗中监视。鉴于这种情况,邵力子有时也不得不发表一些“剿匪”言论,以掩人耳目。  相似文献   

20.
1939年是马寅初政治立场的转折点,按照马寅初自己的话说就是"1939年以前,我是不与共产党一起的,我也做过文章批评过马克思。但在那年我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我自己的阶级,否定了我的过去……自那年起直到现在,无时无刻不与共产党一起。"(1)从国民党立法委员到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寅初一直为中国的民主与建设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