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名儒家学说的信奉者,康有为在面临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刻,一方面坚定地信奉儒家核心理念,另一方面以西方思想来改造、转变儒家学说,试图由儒家核心理念,由内圣开出新外王,建立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新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哲学近代化的先驱者。其思想中虽然还存在很多矛盾和混乱,但今天回顾他的初步尝试,仍然可以从中发掘出很多闪光点,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是我国近代社会著名思想家。他的《大同书》是中国近代史、中国哲学史上少有的新奇作品。在这一本书中,康有为将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归结于儒家经典道德"仁"。并对"仁"赋予了"博爱"、"平等"、"大同"等新鲜的血液。当然,他的仁学思想也有摆脱不了的道德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集中表达了中国先进人士和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对人权民主的要求。大同思想传承了古代儒家社会理想,体现资产阶级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康有为等前人“大同思想”的科学继承和发展,是传统大同社会理想在今天的延续和升华。  相似文献   

4.
孔子人性论思想是其仁学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孔子在人性论方面所进行的思考和研究,是以构建儒家思想学说体系为目的的,他提出的有关道德之性或义理之性的观点为儒家进行道德说教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有关心智之性或气质之性以及人性经过后天努力可以改变等观点也为儒家实施礼乐教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儒家人性论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理论基础,主要有“性善论”、“性恶论”、“性三品说”,它们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修正与发展及命运的转折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揭示儒家人性论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关系,对于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容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儒家管理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用人思想主要体现在用人以贤的总体思想、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注重礼乐教化的人才培育机制,察言、观行的人才识别机制,在此基础上,还得讲究用人策略。将儒家与法家等其它学派用人思想比较的基础上来探析儒家人性论和管理的终极价值目的,可以为当前的识人、用人的难题提供一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孟子作为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以人性论作为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内省的自得之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促成"自我"的主体性的觉醒。同时,他认为教育的方法就是心的锤炼、因材施教和教者必以正。  相似文献   

8.
经世致用是儒家传统思想,以关注社会、注重实效为核心精神,发展到近代又加入了学习西方的新内容.经世致用使曾纪泽具有务实品质,形成了实力外交思想.经世派对边疆、地理的介绍,丰富了曾纪泽的地理知识,引起了他时中国边疆地区的重视.经世派最先翻译引进的国际法,成为曾纪泽近代外交生涯的重要武器.尽管近代中国的经世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曾纪泽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积极的.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中国社会的改造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为基础,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精髓,从农村的改造开始,通过对农民的教育,他试图在农村建立新的礼俗制度逐步扩展到城市,最后复兴中华民族文化。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在国际关系领域中,所谓"认同"的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认为,国家的自我认同就是国家的自我意识,是国家对于如何"安身(在社会中的定位)立命(存在的意义)"的反思."他者"是一种对立性的存在.在国家认同的问题上,西方学者往往都倾向于将"自我"与"他者"间的斗争视为达到自我认同的途径.这并不是国际关系学者的独创,因为西方思想的两大源头古希腊思想和希伯来思想,在对自然和社会的看法中都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并且在西方近代思想中也得到了反映.中国传统思想中关于个体自我认同的看法与西方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构造中国自己的国家认同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追求理想社会的传统,以“大同”理想为代表,仅至《礼记·礼运篇》便已在上古思想史上形成一个高峰,“《礼运》关于‘大同世界’的空想学说,可以看作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总结”(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上册,第105—106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其理想主义的光辉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并且由于历代先进中国人的发展与践行,使中国理想社会的探求传统在历史长河中赓续不绝,其间既有农民起义的狂暴空想掀起的滔天巨浪,也有文人学士疾世、愤世乃至避世的思想涟漪。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的相互冲撞,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传入,…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制度的不同,使中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基础上表现出巨大差异。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根源于中国古代哲人对天命论、人性论和义利观的探究;新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内容庞杂,但体系明显,体现在公民观念、共和精神、自由平等思想、神学思想,以及"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等学说中。比较与探析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对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选择是由一国人民根据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做出的决定。创新和弘扬治理理念,必须要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儒学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治理思想以人性论、民本论、中庸观为理论基石。其中,人性论是其哲学依据;民本论是其核心价值;中庸观是其思维方法。系统把握这三大理论基石,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儒家治理思想,对于当前中国推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儒家礼法文化的异化促成了道家法哲学的应运而生。在批判和超越儒家礼法文化的同时,道家学派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阐述了不同于儒家礼法的法律哲学。儒家法文化在传统中国的巨大影响离不开道家的批判与超越,因此,应重视思想批判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文化宝贵史料的儒家伦理思想中,荀子作为战国末期最杰出的思想家和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他提出的生态伦理思想即包括伦理自然思想、保护思想、实践思想和发展思想四个方面,无不渗透了和谐的思想,对确立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提供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具有两千多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是中国革命的特殊背景,在此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毛泽东,其思想认识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坚持批判性继承的态度,吸收其中积极合理的成分,从而使他的政治观体现了深厚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的内核。剖析他的政治观,能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民胞物与”等思想根源,这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选择是由一国人民根据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作出的决定.创新和弘扬治理理念,必须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儒学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治理思想以人性论、民本论、中庸观为理论基石.其中,人性论是其哲学依据;民本论是其核心价值;中庸观是其思维方法.系统把握这三大理论基石,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儒家治理思想,对于当前中国推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影响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模式中,知识与人性一直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们基本上以善恶阐释人性,而在知识的纬度上,根据拥有知识的多少也可以把人分为不同的等级,还有理性与感性、理性与经验的关系,知识往往也是人性的构成要素。整体而言,中国传统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伦理属性,贬抑人的生物属性;而西方人性论则偏重人的自然属性和认知属性,并给予正面评价。中国根深蒂固的等级人性论使得中国古代的治理模式无论是性善还是性恶最终都走向人治或人治下的“法治”。西方因有了自然法中的“平等”因子,治理模式呈现出了另一番景象。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获得了基本养料,既而受到康有为的启蒙,并在流亡日本期间接受大量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熏陶,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宪政观。梁启超对中国宪政制度模式的设计,历经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回归君主立宪,走向开明专制,最后拥护共和这样一个过程,体现了他对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理性思考。梁启超宪政思想的精髓,为当下中国宪政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是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富于远见卓识的文化先驱,他十分注重从历史中吸取教益,亦十分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同时,康有为又是以西学改造传统国学的成功实践者,这就注定了他的文物观具有熔铸今古、贯通中西的基本特点,使其具有了显著的文化比较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从康有为文物观获得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