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革是在一定的政策指导下进行的,由于政策固有的局限性,必须通过制定法律使之具体化。在改革的过程中,没有与改革的政策相配套的法律和法规,就会出现种种“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两难现象。因此,制定出配合改革的法律和法规,一方面可以为改革者提供施展才干的天地和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明确开拓探索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李艳 《行政论坛》2005,(5):65-68
在现代,对行政行为的评价形成了两个标准,即合法与合理。合法与合理也曾被学者们概括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对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具体要求是:行为主体、内容、程序和形式合法。行政行为要在合法的基础上做到合理,应具有以下要件: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定的目的、具有正当动机、必须基于相关考虑和必须符合公正法则。在行政执法中存在合法不合理和合理不合法的行政行为。造成行政行为合法而不合理的原因分为两种:行政机关没有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和作为行政行为依据的行政管理法规存在缺陷。合理不合法的行政行为主要有以下原因:行政机关执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等本来已经不合时宜,但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改或废除,结果在行政行为上就造成形式上不合法;再者,我国的行政法律体系是由多层次、多元体构成的;同时,法律真空现象给行政执法寻找依据造成困难。  相似文献   

3.
各国外资立法体制大致有三种:(一)制订比较系统统一的外国投资法(或法典)作为调整外国投资关系的基本法,辅之以其它可适用于外国投资的法律。(二)没有统一外资法,而是制订一项或多项有关外国投资的专门法律或特别法规、法令,藉此在事实上形成一个外资法体系。(三)未制订关于外国投资的基本法或专门法规,而是通过一般国内法律、法规来调整外国投资关系及其活动。    一般来说,一国外资立法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关于直接投资的资本构成。一般包括现金、实物(即指投资者对之应有合法的处置权和受益权的机器设备和其他…  相似文献   

4.
我们不能抛开全国统一的法律体系另搞一套,追求地方、部门所谓的“法律体系”,既不能在每个法律部门内形成各自的“母法”和“子法”,各地方、各部门也不能搞自己的“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该是以宪法为统帅,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由七个法律部门、三个层次的法律规范组成的协调的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5.
信“访”不信“法”的行为,是某些执法机构和执法官员“逼”出来的。执法官员的政治觉悟不提高、思想作风不转变,即便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森严的法规制度都无济于国泰民安。  相似文献   

6.
全国人大目前正在采取措施———制定一部立法法,以便规范立法行为,消除法律、法规之间“打架”现象。1979年以来,截至1999年8月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253件法律和106件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颁布现行有效行政法规800多件,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或批准了7000多件地方性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春生说:有些机关越权制定法规、规章;有些法规、规章同法律相抵触或者法规之间、规章之间、法规与规章之间相互矛盾、存在冲突;有些法规、规章存在着不顾国家整体利益而…  相似文献   

7.
“红头文件”不能违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地方政府或政府的某一部门制定的某些地方性政策文件,因为前面名称大都套红印刷,人们通常都称之为“红头文件”。近日有不少省市的法制部门在审查地市报送审查的“红头文件”时,发现其有关规定与国家的现行法律、法规相违背。其违法之处,大都是为了强化部门的权力垄断而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或加强自己的审批权,或增加自己的处罚权。最终的结果都是以损害法律的权威为代价,谋取部门或地方的利益。 比如,近年国家为了支持“三夏”期间农机跨区作业,由农业部、公安部、交通部、石化总公司等部门联合发文,颁发农机《跨区作…  相似文献   

8.
法治反腐作为腐败治理的一种理性选择,其规范意蕴在于以“法”为据、以“治”为功,通过惩治和预防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从法治反腐看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实质是从党内腐败治理检视党风廉政建设法规制度建设状况,以此检视是否形成了反腐败法规制度体系化,是否有效遏制了腐败,形成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党内法治反腐,须从体系化与效能论视角,更好地思考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问题,即秉持法治的精神高质量建设党内法规制度;坚持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推动实现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化,形成制度整体效应;妥善处理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更好地推动党内腐败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9.
集体合同制度是一项调节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集体劳动权的法律制度。集体合同,又称“集体协议”、“团体契约”,国际劳工组织《1951年集体协议建议书》将集体合同定义为:“由一个或几个雇主或其组织为一方与一个或几个工人的代表组织(不存在这种组织的,应由通过按照国家法律或法规由工  相似文献   

10.
《行政与法制》2000,(9):32-33
杨利敏在《法学》2000年第6期撰文论述了《立法法》中部门立法与地方立法权限冲突的问题。作者认为,立法法第64条规定,地方法法规可以就“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和“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作出规定;第71条规定国务院各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共产党法治思想的重要外化形式,党内法规话语为党用法治思维管党治党、治国理政提供了独特的阐释方式与强大的话语力量。从语义学角度来看,党内法规话语由词群、概念与话语演绎发展而来:“党规”“党的法规”“党内法规”“党内法规体系”等党内法规词群,构成了党内法规的话语语言与符号;多学科视角分析、语言要素分解、外延概念辨析中不断清晰的“党内法规”内涵与外延,明确了党内法规的话语内容与范围;“法”话语主题、“依规治党”话语范式和“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一体建设”话语目标,构建起党内法规话语的基本表达逻辑并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价值。新时代,党内法规话语应不断拓展其话语阐释的丰富性和有效性,为形成有效、高效、长效的党内法规体系提供重要的话语技术与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12.
<正>一、党内法规体系的目标设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相似,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体系的形成也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建构而来。事实上,党内法规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相关联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逐渐形成,中国共产党党内制度建构也同样需要向体系化迈进。2006年1月,在十六届中纪委第六次会议上,胡锦涛就指出,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  相似文献   

13.
市场就是法制经济,没有必要的法律、法规,市场经济无章可循,正常的经济秩序就无法形成;有了法律、法规,各经济主体不能严格遵守,正常的经济秩序也将会成为泡影。执法监督是社会主义法制经济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法律、法规有效实施,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极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并要求“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这给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中,行政类事业单位面临"不得突破政府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即在"两个不突破"的约束性条件下,实现"行政职能回归"的艰巨挑战。但是,在"两个不突破"的约束性条件下,行政类事业单位不能完全实现"行政职能回归";即使放宽"两个不突破"的约束性条件,某些法律、法规授权或者法律、法规委托的行政类事业单位,也不能以行政机构的方式回归。行政类事业单位既然长期存在,又符合"分散化公共治理"的趋势,不如重新界定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法人类型下涵盖行政类事业单位,通过法定机构或执行机构的方式改革行政类事业单位,实现政府决策职能和执行职能的相对分离与相互制约,是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一个值得考虑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1在我国现行的民事立法中,并没有使用“物权”一词。虽然,有关物权的法律规定存在于一些民事法规中,最主要的是《民法通则》中关于“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之规定,但也仅局限于表述某些物权的概念,尚未有健全的物权体系和统一的法学理论做指导。所...  相似文献   

17.
公民违章犯法后,该如何处置,相信大多数部门都能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对待。然而,制定土政策,订立‘附规民约”,以罚代法的情况也不鲜见。笔者思量再三,心生三忧。一忧以“罚”代“法”,忘记法纪。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应依法办事。所有的规章制度包括‘对I规民约”,都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做到规范、合法,不能与之相悻。对于违法犯罪的行为,应绳之以法,岂能用‘“村规民约”这种单纯的经济处罚方式来取代法律的制裁?说重一点,只是一‘“苛”了之,是否有包庇罪犯之嫌?二忧偏重经济处罚,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一般说来…  相似文献   

18.
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改革,改革离不开群众。离开了群众自觉自愿的参与和支持,改革就失去了基础和动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深化改革中,出现了一种”渴望回流”现象,或怀念改革初期,或留恋放权让利时期某些“黄金  相似文献   

19.
焦洪昌 《团结》2003,(3):24-24
众所周知,我国现行宪法把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赋予给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法第九十条第二款规定“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同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审查的建议”。那么这些法规实施的又如何呢?正如著名宪法学老前辈张友渔教授所感叹的,“我活了80多岁,都没有看到中国有一个完整的宪法案例”。 三位博士生依法律程序提起的违宪审查建议,若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接受并做出决定,  相似文献   

20.
江德斌 《民主》2010,(10):51-51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材料显示,在那些向检察机关举报涉嫌犯罪的举报人中,约有70%的举报人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打击报复或变相打击报复。其中,各类“隐性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因其手段“合法”,行为隐蔽,难以界定,一直处于法律救济的“边缘死角”(2010年6月20日《检察日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