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在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中,如果行为人在遭到紧急危难的情况下为救护一个较大利益而采取损害另一个较小利益的行为是紧急避险。文章从民法角度论述了紧急避险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通过案例分析了紧急避险行为所致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承担。  相似文献   

2.
梁秀娟 《传承》2010,(27):142-143
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引起环境犯罪是客观的必然,我国应将严格责任制度引入环境犯罪中。所谓严格责任,是指行为人实施了特定行为,而不问主观罪过或者主观罪过形式不明确仍然构成犯罪的刑法制度。将严格责任制度引入环境犯罪是完善我国环境刑法立法及司法实践之必要,有利于弥补过错责任之不足,有效地防止和制裁环境犯罪,体现刑法的功利与公正。  相似文献   

3.
刑事责任归责原则体系是指刑事责任各归责原则 所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系统结构。我国刑事责任归 责原则体系应为二元归责体系,既包括罪过责任原则,也包 括严格责任原则。罪过责任指在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时,除了要有危害结果外,还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存在罪过, “无罪过则无犯罪”。严格责任,作为罪过责任的例外,不同 于复合罪过与客观归罪,是指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尽管 其主观罪过形式不明确,但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行为人 对此亦要承担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4.
谢定国 《人大论坛》2008,(10):24-25
严格责任又称绝对责任,是英美刑法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某些特殊的犯罪中,一旦发生某种危害行为,司法机关在进行控诉时,不必证明犯罪人有故意或过失,只须证明法律所列举的不当情况出现或危害社会的行为事实的存在,即可认为行为人构成犯罪。  相似文献   

5.
杨敏  王璐犀 《求索》2012,(8):223-225
在医疗侵权损害事故中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会使当事人产生施加不同注意水平和预防措施的激励。本文运用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分析医疗侵权中行为人适用的客观过错标准,并将其运用于分析单方性事故和双方性事故中无责任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和过失责任归责原则等的不同划分和对行为人施加不同注意水平的激励之中。通过比较,得出在目前中国的医疗侵权损害赔偿事故中适用过失责任归责原则能促使医患双方在医疗行为中施加最佳注意水平,减少医疗侵权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姜淑明 《湖湘论坛》2007,20(5):64-65,73
侵权行为补充责任,是指多数行为人就基于不同发生原因而产生的同一给付内容的数个责任,各个负担全部履行义务并因行为人之一的履行行为而使全体行为人的责任均归于消灭的一种侵权责任形态.它既不同于连带责任,也有别于真正连带责任,而是一种独立的侵权责任形态.  相似文献   

7.
四 一般侵权民事责任的法律要件有四项,即:损害事实、违法行为、因果关系、行为人过错。任何人只要是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地做出某一违法行为并因此行为使相对一方造成一定的损害事实便必须承担侵权责任。 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由法律作出特别的具体规定。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特殊侵权民事责任主要有如下几种:(1)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中造成损害的民事责任;(2)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的损害赔偿责任;(3)从事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4)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5)在公共场所施工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6)建筑物占有人的民事责任;(7)动物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8)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民法通则对以上行为及责任有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8.
传统上认定盗窃既未遂的观点存在共性缺陷,引入行为过程的概念能够克服之。行为过程是一个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科学的盗窃既未遂认定标准也应主客观相结合,同时围绕犯罪行为人的行为过程来设计。其认定标准有二:一是行为人的主观计划是否实现;二是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是否对受保护的法益造成损害,即是否实际控制被盗财物。  相似文献   

9.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中并无严格责任制度的相关规定,由此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现行刑法不能有效遏制此类犯罪.基于制度基础与现实诉求的考虑,在对严格责任进行科学定位的前提下,有必要在食品安全犯罪的罪过认定中引入严格责任,以强化行为人的注意义务与社会责任.在食品安全犯罪的严格责任制度的设计上,对严格责任的适用做出合理限制,以防滥用该制度的严厉性,从而保障其价值功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产品责任归责原则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芙蓉 《前沿》2001,(11):78-82
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是确定产品责任归属的准则 ,是要求行为人承担产品责任的根据、标准和理由。这个问题的确定是解决产品责任案件的关键所在。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从世界范围来看 ,经历了一个由过错责任到严格责任的演进过程 ,而对于我国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 ,应当对现行立法的相关规定加以分析之后 ,再做出结论。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 1 2 2条规定 :“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 ,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这条规定…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既遂成立后可以成立犯罪中止。犯罪既遂的成立指行为人实现了构成要件意义上的结果;犯罪过程是行为人实现其全部主观罪过内容的连续过程;犯罪结果是行为人主观罪过内容的全部、最终实现;"损害"是犯罪结果出现前的犯罪过程中所造成的未达到犯罪结果程度的损害。因而,既遂后能够成立中止的行为不应仅仅认定为悔罪表现。  相似文献   

12.
当前集资诈骗案件频繁发生,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经济形势的恶化,导致许多行为人为解决企业资金发展困难而实施非法集资行为,进而基于某种原因走上集资诈骗的道路;另一方面由于被害人明知存有风险却为追求高额利息而心存侥幸,选择性忽视在享有高回报率的同时会伴随高风险的投资规律,进而客观上配合了行为人的诈骗行为。显然被害人主观存在过错,违背了风险社会下的谨慎义务,根据责任自负原理和权利义务统一原则,被害人应当承担某种责任,这种责任并非将被害人推向刑事责任范畴,而是在于通过公正价值导引来弱化刑罚对行为人刑事责任的非难,并引导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个体之合法和合理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3.
陈述和申辩权是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作出前向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进行处罚告知法定必经程序的重要内容,是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的一项重要的"事前救济"权利。执法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对该权利的行使,损害了其合法权益。加强法治理念,提高程序公正意识,加强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以及律师介入等,对于保障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的陈述和申辩权、促进公正执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对公民名誉权的保护应包括死者的名誉权,对死者名誉权的司法救济程序只能由死者的近亲属提起诉讼。要准确地把握侵害死者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区别对待生前不同身份的死者名誉权。只有存在侵权行为人侵害死者名誉权的行为,死者确有名誉被损害的结果,行为人的行为指向死者,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错才侵犯了死者名誉权。  相似文献   

15.
李小明 《求索》2007,(10):95-98
在垄断行为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是所有垄断行为中理论上危害最大的行为类型,因此,在法律上对它的处罚也应当最为严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的形式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停止及纠正滥用行为,罚款及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企业承担法律责任的基本形式,进行刑事处罚及分拆企业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人承担的严重的法律责任形式。  相似文献   

16.
凌瑞金  宋金华  李贤春 《前沿》2010,(12):113-115
期待可能性是大陆法系规范责任理论的核心,所谓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行为当时的具体情况有可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犯罪行为而实施其他适法行为。如果不能期待行为人避免犯罪行为而实合法行为,即没有这种期待可能性时,即使行为人能够认识犯罪事实或能够意识该事实的违法性,对行为人也不能给以规定的非难。简言之,有期待可能性则有罪;无期待可能性则无罪。本文本着"洋为中用"的宗旨,就期待可能性的演变、移植我国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引进该理论的价值等问题,提出自己一些浅显设想,以期对我国的刑事立法与司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陈海 《前沿》2011,(3):98-102
共同危险行为是侵权责任法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共同危险行为的概念、归责理由、构成要件、责任承担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文中提出:共同危险行为的主观构成要件不以共同危险行为人的意思联络为必要;共同危险行为的客观构成要件不应强调数行为时空上的"同一性",而应考虑其"时空关联性",以其是否具有造成同一损害的危险性与可能性为认定标准;共同危险行为中的因果关系,在客观事实层面应为择一的因果关系,从构成要件的层面而言应为推定的因果关系;侵权责任法上共同危险行为的规定与最高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不一致,司法实践中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法规定的诈骗罪是取得型侵犯财产犯罪中犯罪率较高的一种.在司法实践中,对诈骗罪的理解与认定,应根据我国刑法关于犯罪构成的理论,结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作出正确的判断,把握诈骗罪的基本结构模式.诈骗罪以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为前提;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的目的是使相对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使其基于错误认识作出处分财产的行为.诈骗犯罪的本质要素是使相对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行为人实施了某一特定行为,使其行为本身具有了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的双重属性,触犯了有关契约和侵权行为两方面的规范,从而在法律上导致了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同时产生,给受害人在责任方式的选择,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不同的权利保护效果。由于是同一行为产生了不同性质的责任,即权利人享有了不同的请求权,此种现象为请求权的竞合。  相似文献   

20.
姜淑明 《湖湘论坛》2004,17(6):74-75
一、归责原则概述民事责任的认定必须遵循一定的归责原则。归责原则就是归责的规则 ,是确定行为人的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 ,也是贯穿于整个民事责任制度并对责任规范起着统帅作用的立法指导方针[1 ] 。因此 ,归责是一个责任的判断过程 ,与责任的内涵不同 ,归责原则并不意味着责任的成立 ,而只是为责任的成立寻找根据 ,这种根据实际上体现了法律的价值判断。责任的成立与否 ,要看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责任的构成要件 ,而归责原则只是决定了责任构成要件上的差异。可以说 ,不同的归责原则的确定 ,对民事责任制度的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