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生问题是民生领域中的突出矛盾,民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谐的表现。建国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关注民生和重视民生,为改善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民生思想,积累了丰富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经验,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来阐述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致力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民生。这是党的宗旨使然,也是党执政的使命和目标。但改善民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而改革开放是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重大转折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改革开放,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不仅是党的宗旨的价值所在,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相似文献   

3.
研究、探索并把握执政规律,是执政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探究执政规律,研究执政党建设的同时,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在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能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把握执政的理论基点;始终坚持汲取人类执政的文明成果,总结执政的基本经验;始终重视执政的合法性资源,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加强党的自身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充分认识改善民生是对执政规律把握的试金石,牢记执政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4.
不断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发展的一条红线。苏区时期的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面临局部执政,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在艰苦的条件下苏区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也积累了一系列经验,包括:民生是立党治国之本、发展经济是民生之根、社会建设是民生之路、共享和公平是民生之向。这些宝贵经验给我们在新形势下解决民生问题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单独立题阐述,这是历次党代会报告中的第一次。民生问题成为十七大报告中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民生连着国运。国家建设得好不好,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从表面看,衣食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都是个人生活问题,但从全局看,从深层次看,民生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民生不仅反映民心向背,还集中地体现着执政党的价值追求、治国理念和执政水平。解决民众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是执政党增强执政合法性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之初就关注过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6.
关注民生彰显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理性认识和自觉把握。关注民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以民为本、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同时也彰显了党把握执政规律、满足人民群众利益要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执政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始终坚持"三个代表"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执政的科学理念和正确抉择,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决定性作用和重大意义。一、始终坚持"三个代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努力方向和价值取向(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努力方向1、执政要努力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顺应时代历史发展潮流。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重要的基本力量。先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  相似文献   

8.
民生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十分关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动民生建设的历史。加强民生建设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巩固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始终坚持"三个代表"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执政的科学理念和正确途径,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决定性作用和重大意义。一、始终坚持"三个代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努力方向和价值取向(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努力方向。任何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巩固执政地位、追求执政目的、实现执政价值,都要进行相应的努力和奋斗。比如,要建立有效的执政制度、体制和机制,维护执政者的权威,确保执政工作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相关的战略策略,实  相似文献   

10.
常雪 《世纪桥》2012,(13):10-11
民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目的,民生问题是民生领域中的突出矛盾,是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谐的表现。在和谐社会视野下,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关注民生和重视民生,为改善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民生思想,积累了丰富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经验,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来阐述和谐社会视野下中国共产党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古巴共产党在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下,始终坚持通过对社会民生事业、民主政治进程、党员作风建设、党的思想组织引导等各个方面的路径选择,增强了党群关系,巩固了古巴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通过分析古巴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和实践措施,为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提供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付宁生 《共产党人》2007,(18):34-35
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发展民生,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始终是我们党的为政理念和执政主轴。解决好民生问题,要围绕民生、民和、民安来进行。要以幸福宁夏建设为目标,把民生、民和、民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政府追求的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历史,就是解放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民生,把民生问题作为为人民谋利益的重要体现和价值取向。从民生视角探寻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光辉历程,可以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对民生的关切与维护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展开的出发点和归宿。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与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科学命题表明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发展为己任,以兴国为目标,以富民为取向。说明在面临的各种繁重任务中,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根本的任务、中心的任务。具体到我们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来说,发展是兴报立业、做大做强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民生问题放在重要地位.为了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经过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特色的民生思想.学习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对于推动现阶段的民生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为什么我们党能够成为执政党并长期执政?其中原因当然很多,但关键在于以下几个因素。这些因素也是我们党今后长期执政的根本,必须很好地坚持和发挥。一、能始终坚持执政的根本宗旨和理念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的根本因素。一个政党能否实现长期执政,首先必须正确解决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宗旨问题。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我们党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作风,  相似文献   

17.
民生问题是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脉,是任何一个执政党都必须面对并给予解决的政治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始终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政治高度论述了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从理论上构建了改善民生的战略框架,从政策上提出了改善民生的一系列举措,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人民政府的执政能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改善民生思想对于做好当前的民生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锋 《奋斗》2011,(4):15-16
孙吴县地处黑龙江省北部、黑河市中部,与俄罗斯康斯坦丁诺夫卡区隔江相望,是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十弱县”之一。近年来,孙吴县委、县政府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基本县情,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牢固树立“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公务”的执政理念,始终坚持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在对民生政策的不断探索和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政策体系,由此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民生政策的主要内容.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民生政策的人民性、实践性、全面性和动态性,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民生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初成时期;二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在曲折中发展的时期;三是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六大,这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大发展的时期;四是党的十六大至今,这是党高度关注并着重解决民生问题,人民生活大大改善,民生建设上升到体现以人为本、追求幸福感的新时期。我党的民生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必须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改善民生的主体;二是必须始终将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基本手段;三是必须将改善民生贯穿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四是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民生建设实践;五是必须将体现以人为本,提高群众幸福感作为民生建设的归宿和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