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面推进和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需要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要注重以法治中国建设来建立和凝聚改革共识。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要求是推进科学立法、实行严格执法、实现公正司法、做到全民守法。以法治中国建设凝聚改革共识,需要以法治凝聚改革的价值、目标和路径共识,以法治建构改革中的利益共识,以法治建构改革主体行为取向的共识。  相似文献   

2.
在统一战线广大成员中凝聚文化共识,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但是,在新媒介环境下,网络传播"圈子化"的负效应制造了主流文化扩散、认同的障碍,成为凝聚文化共识面临的新的主要挑战。在此情形下,文化共识"如何凝聚",应依循习近平总书记"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的重要论断,于统战工作实践与互联网规律的深度融合中寻求应对之策。基于此,需要以网络传播的"关系传播"为基础,利用互联网的"互联"推动统战工作关系资源的"互联网+"转化,形成构建统战关系传播网的凝聚文化共识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反分裂斗争中,文化认同因素影响深远,需要予以积极掌控.一方面,需要在不同文化间建立相互欣赏、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的氛围与制度支持,以国家主体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应对分裂势力制造的文化隔离;另一方面,要防止以不当的政策和措施刺激国家主体文化建设中的逆向因素.既要在文化间的交流中强调域外文化的内化即中国化,也要慎重处理地方文化中的原生地认同与本土化中的外向问题.此外,如何在加强文化交流的同时建构文化价值共识,也是国家文化认同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文化交往是话语软实力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发展动力,同时也是提升话语权的现实路径。文化交往理性强调以主体间性取代主体性,以承认和尊重异质性为前提。交往实践中,文化自信与话语权存在高度的契合。在全球话语权分布失衡的现状下,中国要实现符合自身逻辑的话语权建构,需要以自信的姿态面对文化间交往的冲突和碰撞,建构平等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正规化建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学院改革的总称。文化认同对组织变革具有重要价值,对凝聚社会主义学院改革共识、提升教育培训质量、拓展社院工作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在社院正规化建设中,要把握文化认同建构的要素、处理好认同建构的关键环节和重点路径,以文化认同建构助推社院的正规化。  相似文献   

6.
淄博烧烤现象级传播的背后离不开深度媒介化条件下的舆论引导与文化浸润。从以“吃文化”为主体的海量信息汇聚到以“城市文化”为内核的媒介话语转换,实现了淄博烧烤从具象化传播到概念化传播的升级,赋予了淄博烧烤进行文化引流和内涵再造的新动能。通过对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的梳理,发现淄博烧烤火爆出圈是从民间自发到官民协同、从群体期待到情感共鸣、从社交型关系到共识型关系、从个体传播到全民参与、从认知层面到示范作用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发扬城市文化底蕴、加强网络价值引领、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因此,我们要充分把握淄博烧烤在媒介传播中从“吃文化”向“城市文化”转变的动因与本质,不断加强内功建设,将文化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源头活水和根本力量。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自主创新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创新的内外系统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由于系统复杂性和文化嵌入性,没有主体的创新实践和没有文化的创新主体皆不存在,自主创新生成于社会文化建构。创新文化类型、层次与具体内容各方面均内涵丰富,其建构旨在建设融合"责任心、宽容心、自信心、恒心"的创新文化支撑体系。自主创新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在于主体、制度、教育、科学精神、传统文化等层面进行系统推进,从而在根本上实现"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向往创新"的社会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经济法主体理论研究囿于主体独特性的传统证成思路而忽略了经济法的法律关系在主体设置上的重要性,使得主体理论研究在范式提炼、框架建构与体系设计等命题的论证上难以取得有效共识。要构建独立、系统、科学的经济法主体理论,首先需要通过对经济法理论体系的系统分析和整体考察,找出主体理论与其他相关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经济法主体理论的解读与叙述应当立足于调整对象理论、结构分析范式以及由"国家干预主体与国家干预受体"构成的"二元主体"组合等基本范畴,破解经济法主体理论研究中的逻辑起点、分析框架、基本结构等理论命题,并以此建立相应的解释方法与规则。  相似文献   

9.
新发展方式与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探讨如何弥补失落的价值规范、走出文化价值观念冲突的同时,迫切需要进行总体性的思考,这样才不会舍本求末,才有可能使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文化价值调适成为一种自觉的和理性的行为。文章通过阐述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发展方式条件下生存模式、价值坐标和知识主体等方面的问题,来展开对文化价值体系调适的实质、尺度和主导目标的总体性理解和探索。文章提出在新发展方式条件下文化价值体系调适的实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模式的崭新建构;衡量调适成功与否的尺度是是否有利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形态;调适的主导目标应当是塑造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的、创造性的知识主体,实现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文化主体性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古今、中外文化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强调文化主体性意识,警惕"文化殖民主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社会力量整合,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充分发挥文化主体性作用,筑牢中华文化之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的引领作用,建构具有"中国气派"和"世界眼光"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1.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也是人类文明形成、建设和发展的主体,文化生态系统的建构是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维护和实现其目的的过程。国家建设、民族振兴起于人民终于人民,人民的重要性使我们对于文化生态系统的人文性缺失更加重视。基于马克思"人的目的"理论分析文化生态系统的人文性建构使我们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深化了对"人文性"的认识,对于文化生态系统的人文性建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新媒介的广泛应用,它深刻地推动着社会结构的变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统战工作的开展。在新媒介的塑造下,统战工作界面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格局,主要表现在工作方式的嬗变、学习示范传导、主体意识的觉醒。在新媒介环境下,高校统战工作所依赖的宣传网络体系孕育着机遇,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高校统战工作体制不健全、统战工作信息机制缺失、新旧媒介融合机制失范。解决这一问题,一要努力构建运行顺畅的宣传网络工作机制,二要着力更新宣传网络工作理念。  相似文献   

13.
治安主体多元化是市场经济下社会结构多层级化的表现。治安治理体系构建要在公安机关为主导的制度框架内,通过凝练治安主体价值共识、构建协同型的责任主体和多维合作的治理机制,形成多元主体良性发展,实现社会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公民自治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是推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农村信息化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的关系出发,运用社会建构论可以解释乡村信息化行动者网络的社会建构过程,解析乡村信息化建设中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结构失衡现象,探寻信息化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内在逻辑,分析信息化行动中供给侧与需求侧错位现象。农村信息化建设要摆脱以往的行政思维定式与政绩逻辑掣肘,在顶层设计中以需求侧主体为导向,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多方力量,唤醒主体自觉,培养农民技能,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中大学生的角色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生的优势在和谐社会中能得到最佳的展示机会,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成员和主力军。他们能够优化中国人的教育结构和就业结构,促使大学生群体自身社会层次的提升,形成对主流文化思想和主体价值体系的认同力量,成为和谐社会建构的重要基础。要建构大学生的社会角色首要的任务是教育和引导他们进行角色学习,解决他们面临的角色转换与角色定位等问题。大学生社会角色建构的最终实现要依靠大学生对自我的认同和建构,依赖于其积极作用和潜在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6.
思想观念的大变化、生活水平的大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大发展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大了难度,为使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一要实现认识的突破,二要实现方式、方法的突破,三要实现运行机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军队政治工作实践的过程,就是军队政治工作主体运用政治工作手段实现政治工作目的的过程。军队政治工作的目的和手段,既相互规定、对立统一,又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提高军队政治工作实效性,需要正确区分军队政治工作的目的与手段,把握军队政治工作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和实践操作规律,确保目的与手段之间、目的与目的之间和手段与手段之间的协调一致和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8.
促进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有效合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从资源依赖视角形成了资源充足地区更可能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基本共识,却无法解释为何在资源匮乏型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购买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同样实现了合作。本文运用个案研究方法,以C市为样本,解码在资源不充足的条件下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何以实现。研究发现: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实现经历了缘起、破局、保障、蜕变四个阶段。基于实践分析,构建了“期望建构”与“制度保障”的分析框架,一方面,期望建构是基于欠发达地区资源不足的现实考量,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政府通过隐性激励的逻辑,以关系激励、资源借用、目标激励等方式,给予社会组织更多发展机会,促进合作意愿的生成;另一方面,政府寄希望于制度保障来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的积极性,并提升期望实现的可能性。政府通过显性激励的逻辑,以协议制定、长期规划、制度调适等方式,推动合作的实现。研究结论为理解欠发达地区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各地政府破除资源困境的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政协委员在凝聚共识、向社会传播共识中的传播实践逻辑,揭示政协委员在共识传播的协商实践中做好人民政协制度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的职能要求。认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的协商文化要求凝聚共识过程需要良好的氛围以及广泛协商主体的参与和主体间的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在向社会传播共识的过程中则要求委员“走下去”联系基层群众,引导舆论,传播共识,增信释疑。而语言作为一种协商对话的媒介始终贯穿在凝聚共识和向社会传播共识的过程中,在语言媒介的推动下,协商主体通过对话相互理解、接纳和欣赏,进而达成共识,获得感通,体现出中国协商“交而遂通”的内在传播机制。“共识传播”作为政协委员履职的职能要求,委员要把握协商技巧,做好协商制度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相似文献   

20.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意高远、影响深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五十多个场合提到价值观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就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为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根本的理论遵循。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思想道德的引领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强化主体教育,达成思想共识;运用形象塑造,产生心理认同;涵养文化沃土,确保内化于心;注重实践养成,实现外化于行;搭建多维平台,建构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