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佚名 《就业与保障》2012,(1):103-103
父亲没文化,请来教书先生教两个儿子学文化。 一次,父亲问教书先生,您看我这一大一小两个儿子将来谁有孝心和谁有出息呢?先生笑而不答,拿出两个苹果,一个是青的而且还有一大块麻点;一个是红彤彤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相似文献   

2.
父亲没文化,请来教书先生教两个儿子学文化。一次,父亲问教书先生,您看我这一大一小两个儿子将来谁有孝心和谁有出息呢?先生笑而不答,拿出两个苹果,一个是青的而且还有一大块麻点;一个是红彤彤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相似文献   

3.
某幼儿园小朋友给同班小伙伴分苹果,给大家分大的,自己留小的,受到老师表扬。这位小朋友的父亲闻知此事,怒从中来,质问老师道:我不在乎我儿子吃小苹果,我只问,你们这样培养孩子,他们长大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么? 事情过去个把月了,那位小朋友天真的拳拳之心,老师的殷殷期望之意,那位父亲发  相似文献   

4.
一位父亲带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  相似文献   

5.
芳草园     
父亲抬头望天起点很高天外有天,重叠在他的镜头里世界也只是一个点儿子把手向天风过有痕天南地北,锁定在他的梦想里未来不过一叶青荷父亲在儿子那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儿子在父亲那里学会飞翔的方式——《父与子》芳草园@周承伟 @丽珍 @罗介雄  相似文献   

6.
善借外力     
《新东方》2005,(5):61-61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父子两人在沙滩上玩,父亲让儿子搬一块石头,儿子太小,怎么也搬不动。“你用尽全力了吗?”父亲问。  相似文献   

7.
安东尼·史蒂文斯(Anthony Stevens)及艾尔弗雷德·柯林斯(Alfred Collins)等人,不约而同指出过,父亲是儿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他是儿子模仿、学习的对象.从他身上,儿子学会了辨别性别身份并进而建立起自身的性别角色.从另一角度来看,儿子又是父亲有限生命的延续.透过儿子,父亲才能实现他未竟的愿望、理想.  相似文献   

8.
罗凌霞  李茜 《求索》2012,(7):149-151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父亲往往指称传统社会观念的代表。体现父子关系的作品所呈现的父亲往往令儿子感受到被阉割的威胁,儿子对父亲也相应地存在着篡弑。通过探讨海明威《父与子》中的父子关系,发现尼克最初对父亲篡弑的矛盾性隐含了对父子关系的认同和遭受父权阉割的威胁,同时揭示了"篡弑"欲望作为摆脱传统道德束缚的一种形式,是儿子成长过程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情绪ABC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在他们的生日这天,父亲给儿子甲买了一大堆各种各样的玩具放在他的房间里,满以为他会高兴得手舞足蹈,但是当父亲去看他的时候,他却在伤心地哭泣;父亲在儿子乙的房间里放了许多马粪,满以为他会不高兴地吵闹起来,但是当父亲去看他的时候,他却兴奋得满脸是笑。儿子甲哭泣的原因是,有太多的玩具,他都不知道应该怎么玩;儿子乙高兴的原因是:房间里有这么多马粪,一定有一匹可爱的小马藏在什么地方!听了这个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再好的事情也会有缺憾,也会有消极的一面,就像儿子甲…  相似文献   

10.
杨增社每天都面临着“两难选择”:要当一个严格遵守“十不准”纪律的好民警,就难以当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反之,要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那就很难当一个严守纪律的好民警。“两难”面前孰轻孰重?  相似文献   

11.
焦点     
【辛酸父亲的信】11月1日,在南京大学的一个公告栏上贴了一封署名为"辛酸的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讲述了一个贫穷的父亲,养育多年,使儿子实现了他当年的大学梦,没想到儿子正变成一个只想从他身上要钱要物、榨油水的人。这封信贴出来之后,引发热烈讨论。有学生认为,这种现象哪个学校都有。  相似文献   

12.
一对素未谋面的父子,不知不觉走到一起,成为老板和保镖的关系,父亲占有的女人却是儿子的恋人。父亲贼性不改落法网,儿子血刃恋人进监牢  相似文献   

13.
坐拥巨资的父亲为了让16岁的儿子体会“人上人”的感觉,花了800万元赞助将其送进北京最好的学校,还规定儿子上学必须坐豪车。一边是父亲的财大气粗忍不住张扬。一边是儿子跟不上学习进度,被周围环境排斥导致尊严丧失,甚至于精神失常,持刀砍伤父亲。  相似文献   

14.
漫画与幽默     
马克·吐温的幽默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去拜访法国名人波盖,波盖是一个喜欢挖苦人的文人,他想取笑美国历史很短就故意说道:“美国人在无事闲暇时往往爱想念他们的祖先,可是一想到他们祖父一代就不能不停止。”马克·吐温立刻以充满诙谐的语句反击说:“当法国人无事时,总是尽力想找出他的父亲是谁。”发信父亲让儿子去邮局发信,儿子走了以后,父亲才想起忘了在信封上写地址。当儿子回来后,父亲赶忙问:“你没有发现那封信没写地址吗?你还没有把它投进信箱吧?”“已经投了。没写地址我倒是早就发现了。”“那你为什么不说呢?”“…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个父亲,一个在北京做保安的父亲。因为儿子有一个做保安的父亲,所以他见到他父亲的时间还不如他每天早晨喝牛奶的时间多。因为“非典”的缘故,今年六月份的休假泡汤了。儿子在电话里说:“我想你。”一下子把我激动得眼泪汪汪。等我回过神,才有点明白,我想儿子是真的,儿子想我,怕是“别有用心”。儿子是很现实的,在他的眼里只有一个叫“叔叔”的爸爸对他不错。“叔叔”每年的六月份到家里一次,会给他带好吃的好玩的。叫“叔叔”的爸爸会抱着他出去玩儿,而且肯为他花钱。更重要的是,当妈妈向他动手挥舞鸡毛掸子的时候,这个人会很及时地…  相似文献   

16.
德国当代著名作家本哈德·施林克在200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回归》中讲述了一个父亲的缺场与儿子追寻的故事。小说中父亲的缺场充分体现了父亲身份是一种心理和文化的事实,而儿子对父亲的追寻实际上是自己对父亲角色形象的描摹过程,藉此自己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一名合格的父亲。就此,我们可以从信仰的迷失、德国的历史以及女性主义思想冲击等方面阐释缺场与追寻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儿子突患白血病,父亲竭尽全力,经济却难以为继,面对即将逝去的生命,父亲做出了一个痛苦的抉择:通过造假手段,数次从单位的医疗报销费用中贪污公款26万余元。儿子的生命得救了,而父亲却被法院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相似文献   

18.
未必幽默     
父子俩都是著名酒鬼,每天至少饮酒一坛。 一天,他俩从山上的酒作坊买了一坛酒,用扁担抬着下山回家。儿子一不留神滑了一跤,酒坛摔碎了。他怕父亲责骂,呆在那儿不知所措。不料父亲却根本来不及发火,一下子趴在地上喝起酒来。 父亲埋头喝了一阵,见儿子还呆立一旁,不由大  相似文献   

19.
<正>在深圳一座高约300米的大厦里,一家咖啡体验店刚刚开业。这是台湾青年吴森胜在珠三角开的第5家门店,他想以新店为契机,让精品咖啡与更多大陆顾客"相遇"。吴森胜有一个身份标签:"台商二代"。他的父亲吴妙根,已在紧邻深圳的东莞开了26年拉链厂。4年前,父亲将儿子叫来广东接手家族生意,没想到抓住商机的儿子,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创业历程。  相似文献   

20.
案例:家在农村的谭老汉有两个儿子。早些年,老夫妻俩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拉扯成人,2001、2002年两个儿子先后成家另过。分家后,两个儿子又分别生养了儿女。为了赡养老人、照料孩子,2003年,在村委会的主持下,谭老汉老两口与兄弟俩达成了“分家养老协议”:大儿子负责赡养父亲,父亲照料好孙子;二儿子赡养母亲,母亲照料好孙女。两个儿子各自将老人养老送终,互不相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