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礼堂 《理论月刊》2002,(11):68-69
司法公正是法治社会的显著特征,实体公正是司法公正的核心,是司法公正的根本目的和结果;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前提,是司法公正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张岐 《今日浙江》2006,(17):45-45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目标,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则必须实现司法公正。近年来,西湖区政法系统大力推进队伍正规化和执法规范化建设,在司法活动中实践立党为公、司法为民的本质要求,落实四大机制,确保司法公正,维护社会正义,全力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政法队伍素质为公正司法提供人才保障近年来,西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政法队伍建设,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全部政法工作的根本和保证,相继开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等一系…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迈进法治体系,是法治进路的内在规律,是法治国家的历史必然,是法治中国的现实任务。宪法至尊、民主政治、立法科学、法律权威、保障人权、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构成法治体系的核心要素。推进法治体系,必须系统把握法律规范与多元社会规则、权力与权利、权利与义务、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衡平。  相似文献   

4.
贾蓉治 《理论月刊》2004,3(6):98-100
中国二十多年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法治环境的好坏,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地方、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建立起良好的法治环境,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必须从法律和制度上对各级国家权力的实际掌握者加以有效制约与控制;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有司法公正做保障。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立法工作已在正常有序地推进,初步形成了基本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法律体系。法治成熟国家的经验表明,司法公正是实现社会法治的极为重要的一环。然而,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及司法运作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期望,这就决定了司法公正成为社会法治化的焦点和关键。一司法公正重于泰山。作为国家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各类案件作出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裁判。法律的权威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界定的保证,是实现社会法治化的强制性保障。司法机关通过兵司法程…  相似文献   

6.
多维面向的中国法治道路理论有自身的缺陷。基于法治的核心要义和适度的建构立场,可以从权力分解的角度探寻具体的法治道路。借助司法权威确立规则之治和经由法律人之治实现法律之治,是"司法中心主义"的法治进路构想;规则之治与社会治理的冲突,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的矛盾,是其内在缺陷。行政法治化,有助于推动公民启蒙、控制权力膨胀、促进规则之治,从而化解中国法治建设的内在矛盾,是中国走向法治的先导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涵的五个方面。人民法院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坚持“公正与效率”主题不动摇,努力维护司法公正,坚决消除司法不公现象,以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司法公正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从观念、体制、主体和机制四个方面对我国司法公正的障碍性因素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 ,解决观念性障碍的关键是树立现代法治观念 ;解决体制性障碍的核心是结合我国的宪政体制、实现司法独立 ;解决主体性障碍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支现代化的高素质法官队伍 ;解决机制性障碍的当务之急是改革不合理的程序制度 ,实现监督法治。  相似文献   

9.
榜样的力量是生动的。司法公正是现代社会法治的最后保障,执行公正是确保司法公正最终实现的保障。人民期盼法定生效的司法裁决,公平、公正地顺畅通过司法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是出于对公共职权的无比信赖和对法律尊严的无上尊崇。据此,承载民意,人民法院实现司法公正应当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要执行案值标的较大、巨大的个案,而且要同等关注案值标的虽然不大,但是直接事关民生、社会安宁稳定的小案。  相似文献   

10.
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是落实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任务的必然要求。只有以司法公正提升法制的公信力,以司法权威保障法律的权威,努力实现法治文明,才能保障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得以真正实现。对此,市高院党组联系全  相似文献   

11.
张维炜 《中国人大》2012,(12):18-20
监狱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做好监狱工作、完善刑罚执行制度是保障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也是衡量国家法治文明程度和人权保障水平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在实现了"有法可依"之后,"法治中国"的美好图景,着力点指向了法律的实施,特别是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方面。司法公正是衡量法治发展的标尺,如今,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人民群众法治意识逐步增强,对司法公正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构建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如何让司法更加亲民;如何推动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  相似文献   

13.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中心内容,也是依法治国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司法公正是法的公正本性的体现;程序是法制运行的机制,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制度保障;具有公正意识的高素质执法队伍是司法公正的基本条件;法治的主体──人民群众公正而良好的价值观念是司法公正得以实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法官独立是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司法公正的关键环节,也与我国司法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要确保法官独立,必须改革现行法院组织体制,完善法官制度,并实现法院经费由中央财政统一安排。  相似文献   

15.
"法治安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法治安徽”,是安徽省委提出的重大战略,对地方法治建设合理性的理解,是“法治安徽”必须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法治安徽”不是法治的行政区划化,而是在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契入安徽省情。“法治安徽”与“平安安徽”和“依法治省”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法治安徽”的建设重点应是法治政府和司法公正。“法治安徽”必须以尊重人权、尊重财产、尊重契约、重视公民社会的培育为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6.
司法公正,在我国当前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近年来历届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司法是法律制度运作的核心内容,司法公正是法治国家的首要要求。司法公正事关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对社会制度的评价,对司法官员的信心,从而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大计。很难想象,经过一次不公正审判而败诉的当事人对司法公正会怀有信心;即使是获胜的一方也不会对司法公正抱有信心。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司法公正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二十多年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17.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实施将全面推进中国治理模式的现代化进程;有效理顺中国的立法秩序,提高各级人民政府立法的合宪性与合法性;能够及时纠正党政机关行政决策普遍存在的合法性缺失问题,扭转由此带来的维稳成本不断攀升的局面;用制度创新保证司法独立是防止权力越位干预司法、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也是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司法统一性的必要措施。法治文化就是要使法治成为整个社会的信仰,成为指导政党、政府、各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文化"指令"。  相似文献   

18.
社会管理法治化实质是在法治的框架下创新社会管理,使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现状看,当前距离社会管理法治化还有很大差距:法治观念和法治文化缺失;社会管理的法律相对滞后;社会管理执法滞后;司法的功能尚未真正发挥.推进的路径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依法行政,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健全社会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推进司法公正,能动司法;培育公民社会和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9.
法治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应以法治基础,良法奠定现代化治理的制度前提,法律平等促进政府依法治理,司法公正纠偏政府治理失范等。然而,当前中国的法治建设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效能尚未充分发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克服这些不足以发挥法治的应有效能。我们应当坚持不懈地培养全民法治信仰,完善行政法制,落实行政法制监督,加强权利救济保障以及进行司法改革确保司法公正,进而实现法治对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功能。  相似文献   

20.
法律援助在中国—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勃 《人权》2008,(1):48-51
法律援助,也称法律救助,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司法救济制度,是现代法治国家法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公正和人权救济的重要保障,也是一国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