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治理研究已然成为"显学",但"地方"一词作为地方治理研究中一个基本概念却鲜有人涉及。在当前地方治理视角下,"地方"一词的意义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在地方治理分析框架下,对"地方"概念的一般性解释、目前的两种研究路径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将"地方"解读为一种治理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桑玉成 《人民论坛》2012,(Z2):18-19
根据我国目前的政治结构,地方党组织的书记和地方政权的最高首长应该同样具有"地方大员"的身份特征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调查显示,九成以上受调查者认为地方大员在落实"八项规定"中"非常重要"。实际上,作为在中国权力运行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地方大员,不仅在改进工作作风中责任重要,而且需要驾驭地方经济建设、社会治安、反腐倡廉等各个领域的复杂局面,需要具有非凡的综合管理能力。那么,当前中国各地"地方大员"有着怎样的角色和功能定位?他们的行为有着哪些特点?承担着哪些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3.
正"地方特色"在地方立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根本任务就是实现地方立法真正融入地方、解决地方问题。地方立法能否行得通、站得住、管上用,关键就在于"地方特色"。全面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而加强地方法治建设正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必经之路。2015年《立法法》修改,明确规定设区的市可以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三项范围内制定地方性法规。2018年3月11日,《宪法修正案》审议通过,基于《立法法》明确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限,首次在宪法中明确了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在不抵触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立法的存在归根于两点:一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发挥中央和地方双层的积极性;二是涉及全国普遍性事务由中央立法,但是在实践中要靠地方予以具体化。这就要求地方在立法中要体现"地方特色",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充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发挥地方特色。而实践中,"地方特色"是否在地方立法中充分体现,如果没有,其背后的诱因又是什么,这是在设区的市行使立法权四年后的当下需要考察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我国干部制度中,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地方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中的"等额提名"和"差额选举"的有关规定,对今后长时期的干部选拔、干部队伍建设、干部制度改革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等额提名"和"差额选举"是法定原则1995年修改的《地方组织法》规定,在选举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和地方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除了人大常委会、政府正职和法、检两长提名的候选人可以进行等额选举外,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其他各项职务人选时都必须坚持差额选举。  相似文献   

5.
马文扬 《湖湘论坛》2020,33(4):110-120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聚的背后,映射出的是中国特色经济增长轨迹。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管控,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内涵要求。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展开归因分析,揭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困境,并精准施策,在"双支柱"调控总框架下,建立地方政府债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经济增长动能切换中,培育地方政府运用核心资产价值循环驾驭债务风险的硬实力;在债务压力聚积环境中,提升地方政府有限债务空间的使用效率;在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中,消除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聚的内在基础;在债务风险实战维控中,重塑地方政府政务金融资本化生态。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考察时多次指出,要立足地方特色资源,做好地方特色文章,地方"小特产"可以成就乡村振兴"大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再次强调,"发展产业一定要有特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要基础。地方"小特产"不仅助力打赢广西脱贫攻坚战,今后也将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相似文献   

7.
随着地方人大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地方人大工作得到了加强。宪法赋予地方人大的"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职权,不断得到落实,并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地方人大在具体监督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作为一名人民代表说几点想法:一、监督中存在的几个问题1.方法不活。宪法已明确赋予地方人大对其"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的神圣职责。而实际工作中部分地方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只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下,地方政府官员往往会在"创新"与"守成"之间面临着极大的抉择如果单纯的复制和学习,可能是替别人宣传"政绩"而对自己不利,这造成了许多有效的制度无法在同一区域内顺利复制以地方发展为主的模式形成了中国三十年的发展路径地方政府创新到底有没有实质性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效果?我们并不能排除有很多地方政府创新出于单纯的政绩目的,但要对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做一个完全客观的评价和  相似文献   

9.
地方立法中的"部门利益"倾向,是部门主义在地方法规中的表现和反映,是造成地方性法规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认真研究和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加快地方立法速度,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此谈谈一管之见。一、地方立法中"部门利益"倾向的表现其一,随意扩大部门职权。这是地方立法中"部门利益"倾向最突出的表现,它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政许可过多过滥。行政许可是行政垄断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变相反映。行政垄断根植于我国特有的"审批"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实质上是一种主观行为支配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是  相似文献   

10.
张涛 《人民论坛》2012,(Z2):30-31
作为维持国家机器有效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大员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历代中央政府对其既依赖又限制宋代思想家程颢曾在《下山偶成》一诗中说到:"有生得遇唐虞圣,为政仍逢守令贤。"于此感慨地方官员,尤其是地方大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回溯中国古代地方大员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职位与权限的变化,无疑会对"地方大员"、"封疆大吏"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体制  相似文献   

11.
"落实"是机关工作者,特别是领导的生命工程。从中央到地方,从上级到下级,都制订过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度来贯彻"落实"两个字。有的事,在有的地方落实得比较好;而有的事,在有的地方落实得不  相似文献   

12.
"村落共同体"概念的兴起和运用,既是对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回应,具有田园乌托邦的色彩;同时,也是中国农村社会史研究的传统问题场域中地方与中央关系、帝国想象与村落想象的悖论在新的社会时代环境下的延伸。地方士绅和地方自治在"村落共同体"的概念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上"皇权不下县"的地方士绅想象及清末民初的地方自治运动,构建了对地方士绅相对于中央权力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想象,这种地方独立性的构建形成了具有有机性、封闭性和田园色彩的村落共同体想象,预先设置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关系;同时,也吊诡地形塑着"乡村即是国家"的隐喻。这一双重而又颇显矛盾的预设视角构成了理论上的遮蔽,设置了帝国想象与村落公共体想象的二元论,这种二元论妨碍着我们在当代中国乡村研究和治理中想象一种具有新的可能性的乡村社会形态和地方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地方立法应在法律和行政法规"照顾不到的地方",适应本地实际需要、解决本地实际问题,这才符合授予地方立法权的本意。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赋予设区的市立法权,进一步扩大了地方立法主体范围。赋予地方立法权,是为了规范地方特殊问题,发挥地方管理当地经济社会的积极性。"正因为单有中央立法不足以解决地方的特殊问题,不足以反映各地不平衡的状况……才在中央立法之外,再辟地方立法的蹊径。"[1]因此,地方立法应在法律和行政法规"照顾不到的地方",适应本地实际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地方人大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地方特点的代表活动,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但在组织代表活动中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在活动内容上渗透性不强。有些活动没有贴近中心,管理国家事务的工作与中心议题易形成"两张皮"或"马后炮","活动"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全面、持续、有效的治理创新,是对全面改革深化阶段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的能动回应。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包括政治类创新、行政类创新、公共服务类创新和社会管理类创新等内容,以历届地方政府创新奖为数据分析源,通过量化分析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归纳出现阶段地方政府在推进治理创新中的适应性差异及长效创新路径的主要因素,有助于推进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长效发展。分析显示,虽然我国地方政府所推进的治理创新在创新内容、区域分布和主体层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民本政府"的价值驱动、"民主化、技术化"的决策取向、"多元合作"的主体定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客体定位、"动态治理"的过程导向是历届地方政府获奖项目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邓建英  马超群 《求索》2012,(1):67-68,123
本文通过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推行建筑节能过程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全面推行建筑节能的职能分工,建立政令执行模型,探讨中央政府要实施的系列激励监管措施,保证地方政府全面贯彻实施建筑节能政策,避免政策执行中"异化"、"走样"与"变形"的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3月,立法法修改,全面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这是我国立法体制的重大变革,也是地方治理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将推动地方事权制度化,更将有力发挥立法在地方改革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具有"普适性"的中央立法一般只对各领域作出原则性概括性的规定,地方则主要围绕"贯彻实施、配套补充、先行先试、自主创新"的定位与功能开展立法。根据立法法规定,处于立法体制中较低位阶的设区的市行使地方立法权,则在城乡建设与管  相似文献   

18.
"民族自治地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性概念之一,但这一概念远非清晰和明确,究其根源,乃现行法律性文件同时从行政建制和行政辖区两种不同角度对"民族自治地方"内涵进行的界定使然。行政建制意义的"民族自治地方"概念是从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以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需要而出现的,行政辖区意义的"民族自治地方"概念则侧重于落实"自治权"等获得"国家"特殊照顾和优惠措施的需要而使用的。  相似文献   

19.
某些地方领导通过放狠话来推动政府治理,这使得我国在地方政府管理中形成了某种程度的"狠话治理"。"狠话治理"的蔓延源于地方制度的不合理,一些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为人民服务的政绩观和为人民服务的纪律观等的扭曲。要矫正"狠话治理"的不足,就需要健全地方政府的集体决策制度、干部监督制度,构建地方政府制度与责任清单,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并在干部晋升任用中重点考察服务积极性、政绩观、纪律观等要素。  相似文献   

20.
时值盛夏,暑气逼人。捧读第八期《公民导刊》,从一个"变"字中,感受到凉风悠悠,沁人心脾!变——体现在本期的选题和组稿中。"专题报道"栏目王君宏撰写的《重庆地方立法求变》,表述了如何"在地方立法上下功夫",探索并迈上了"实用"和"特色"的地方立法工作之路。"探索研究"栏目向先全撰写的《"三个转变",加强和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