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理论上,抢劫加重犯可以包容故意杀人行为,但是,除抢劫之后的"杀人灭口"外,其他抢劫杀人行为并非都只能归为一个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在抢劫致人死亡的案件中,有的杀人行为已经"溢出"了抢劫加重犯的犯罪构成,应该以独立的故意杀人罪定性。  相似文献   

2.
对刑法第一百五十条第二款规定抢劫“致人重伤、死亡”是否包括故意杀人,抢劫过程中故意杀人的是构成一罪还是两罪,这是近几年来法学界和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对于为图财先杀人,事后谋财的,认为可以定为杀人罪;抢劫财物后,为灭口、报复或者其他原因而杀人的,主张定抢劫罪和杀人罪,予以并罚。这些都有了一致的意见。但是,对于为劫取财物,杀人后当场取财的,如何定罪?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抢劫致人重伤、死亡不包括故意杀人。如果在抢劫财物过程中又故意杀人的,应按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实行并罚;二、抢劫致人重伤、死亡,主要是故意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致人重伤、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围绕着“致人死亡”应如何理解,是指伤害致死,还是包括故意杀人;对抢劫致人重伤、死亡是定抢劫一罪,还是定抢劫、故意杀人两罪,实行数罪并罚?不论是审判实践,还是学理究研,对这些问题意见都不尽一致。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在抢劫中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只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规定的无过当防卫,是以正当防卫为前提的,因此,无过当防卫也要遵循正当防卫中关于防卫目的、起因、时间、对象条件的规定。这样,正确理解本款规定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就成为我们正确行使无过当防卫权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可特殊防卫之犯罪范围的司法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确定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可以实行特殊防卫的犯罪范围,对于确保公民防卫权的正确实施并防止防卫权的滥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可实行特殊防卫的必须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为基点,司法中如何认定“行凶”犯罪、“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犯罪和“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犯罪”范围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犯罪情境预防注重研究犯罪的时空、机会和条件等因素对犯罪生成和发展的影响,力图减少和消灭影响犯罪发生的各种情境因素,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杀人犯罪是性质最严重、危害性最大、影响最为广泛和最令人感到恐惧的犯罪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暴力犯罪。杀人犯罪具有多发性、多变性、多样性和多因性等特征。找准杀人犯罪发生的主要情境因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情境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杀人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车匪路霸”是司法机关对近年来主要发生在交通干线的综合性刑事、治安违法犯罪分子的总称。他们以暴力胁迫、诱骗或其他手段在铁路、公路、水路线上对客货车辆、司乘人员及行人实施抢劫、盗窃、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或杀人、强奸、寻衅滋事,严重侵害公民人身权利、财产和危害公共安全。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据公安部最近统计,在公安机关查获的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的犯罪数量占了较大比重,约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少年犯罪涉及杀人、抢劫、吸毒等多种严重刑事犯罪,并出现了趋向暴力化、成人化、智能化、低龄化和团伙作案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抢劫杀人"并不是规范的刑法术语,而是一类案件的通俗说法。认定抢劫杀人的性质,应当结合刑法的规范保护目的和充分且不重复评价原则进行判断。抢劫罪中的暴力包括故意杀人行为;抢劫杀人的,应当以抢劫罪论处;抢劫杀人的原因行为,限于在抢劫机会中实施的,与抢劫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牵连性的行为;抢劫杀人中的"人"的范围不限于抢劫行为的被害人,包括第三人和抢劫犯的同伙在内。  相似文献   

10.
论特殊防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我国对原刑法进行了重要修订与完善,其中对正当防卫问题作了重要调整与补充,完善了正当防卫的概念,进一步明确了防卫过当的范围,而且特别增加了一款,即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行为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1.
特殊防卫的起因条件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时间条件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实际存在并正在进行 ,主观条件是防卫人具有合法的防卫意图 ,对象条件是不法侵害者本人 ,限度条件是没有强度和后果的限制。我国《刑法》第 2 0条第 3款中“行凶”一词的使用不够科学 ,应以“故意伤害”取而代之 ;同时应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方法将“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界定为犯罪手段 ;对“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不能随意扩展。  相似文献   

12.
讯问笔录记录犯罪嫌疑人对犯罪行为的供述和辩解,是重要的证据材料.对不同刑事案件,如故意杀人、抢劫、盗窃、强奸和各种诈骗案等制作讯问笔录的讯问内容也有所侧重.因此,把握要领才能制作规范高效的法律文书.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毒品犯罪问题目前日益严重,已经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全国禁毒工作.来自境外的毒品对西部地区禁毒工作影响巨大,不仅引发杀人、抢劫、盗窃等各种刑事犯罪,而且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危害、影响也已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犯罪.我们应当从"四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这一方针出发,结合各种禁毒对策,来更有效地遏制我国毒品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入室抢劫犯罪,在当前刑事案件中异常突出,犯罪分子受暴力恐怖活动的影响,竞相效法伪装和恐怖手段实施犯罪,有的集抢劫、杀人,强奸于一身。这些案件突发性强,作案手段、方式、侵害目标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极大.这一突出的犯罪动向值得侦察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前入室抢劫犯罪的新特点有如下几点:1.以共同犯罪为主体.抢劫犯罪团  相似文献   

15.
刑事大案是指杀人、抢劫等严重侵犯财产、侵犯人身安全的恶性案件,其后果严重,社会危害牲大。此类案件历来被公安部列为“严打”的主要对象。本文以目前我国市区发生的刑事大案为研究重点,结合1996年“严打”实践,就市区刑事大案的现状和成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市区刑事大案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抢劫罪疑难问题研究——对传统罪名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暴力迫使他人说出银行帐号、密码并取款的,构成抢劫罪;抢劫信用卡后在自动取款机上取款的,构成抢劫罪,在加盟店消费的,只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不定抢劫罪;抢劫特殊对象后侵犯新的法益的,以其侵犯的法益构成新的犯罪;真正军警人员抢劫属于抢劫罪的加重情节;"抢劫致人死亡"不包括故意杀人的情形;未取得财物的,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和转化型抢劫罪均属未遂.  相似文献   

17.
一、基本态势(一)从发案情况看:刑事案件立案总量趋于平稳.重大案件继续攀升。全年立各类刑事案件69512起,比上年下降4.5%;重大案件26981起,上升3.3%。(二)从犯罪类型看:侵财型犯罪呈增多之势,侵犯人身权利案件略有回落。在盗窃、抢劫、诈骗、杀人、伤害、强奸六类案件中,全年立重大盗窃、抢劫、诈骗等侵财型案件19057起,上升5.7%,其中,重大盗窃13679起,上升5.0%,重大抢劫3661起,上升8.0%,重大诈骗1717起,上升7.3%;侵犯人身权利的重大杀人、伤害、强奸案件总量为5787起,比上年下降5.7%,其中重大杀人14…  相似文献   

18.
当前,暴力犯罪在我国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治理暴力犯罪,我们当然首先要寻找各种能立见效果的直接治理手段,如建立防暴部队、设立巡警、增设报警点、改善警察部队的装备,提高对付暴力犯罪的迅速反应能力、对暴力犯罪从重从快予以严惩等。但是,也应看到,我们对暴力犯罪采取这样的直接治理措施已经持续进行了多年,可客观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故意杀人、重伤、抢劫、强奸、流氓斗殴等传统型暴力犯罪率并未明显减少,而且近些年还陆续出  相似文献   

19.
十四到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能否构成转化型抢劫,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对于相对负刑事责任人转化抢劫行为能否构成转化型抢劫,应将转化前后的行为进行整体评价.鉴于十四到十六周岁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相对减弱,社会危害性程度相对较轻,国家对于未成年人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保护政策,以及《刑法》条文侧重保护未成年人的立法意图,十四到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宜构成转化型抢劫,对其造成的重伤或死亡结果,以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认定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20.
抢劫罪是侵犯财产罪中危害最严重的犯罪 ,在司法实践中情况比较复杂 ,特别是以抢劫手段强索债务的行为应否认定为抢劫罪 ,如何正确认定入户抢劫 ,对入户盗窃、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后转化为抢劫的案件 ,是否按入户抢劫、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论处等问题在实践中存在不同认识 ,探讨该难点问题有助于准确理解立法精神 ,指导审判实践 ,正确认定抢劫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