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刑事拘留是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刑事强制措施,其运用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公民人身权利在刑事诉讼中能否得到切实的保护和尊重。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9条明确规定了公安机关刑事拘留的期限、延长期限及理由,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公安机关延长拘留后不及时变更其他强制措施、延长拘留自由裁量权大等问题。对公安机关延长拘留问题进行规范和监督,有利于规范讯问,遏制刑讯逼供;权力制衡,防范司法腐败;保障人权,维护程序价值。完善延长拘留的检察监督制度应有以下举措:完善相关司法解释,建立对延长拘留的备案审查制度进行刑式审查,建立延长拘留合法性审查制度进行实质审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侦查监督职能,建立制裁制度及救济制度,完善嫌疑人被错误延长拘留的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2.
公安机关在适用刑事拘留强制措施时,无理由或理由不充足而延长拘留期限的现象十分普遍,其原因在于有关拘留的法律规范自身有冲突,公安机关的考核制度牵制了诉讼,且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为此,有必要改革延长拘留期限制度,统一有关法律规定,取消不合理的考核制度,并建立司法审查制度和司法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3.
刑事拘留是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刑事强制措施,其运用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公民人身权利在刑事诉讼中能否得到切实的保护和尊重。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九条明确规定了公安机关刑事拘留的期限、延长期限及理由,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公安机关滥用延长拘留等问题。检察机关有必要对公安机关延长拘留问题进行规范和监督,并完善相关检察监督机制,以实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效果,维护程序价值。  相似文献   

4.
论刑事拘留措施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公安机关采用刑事拘留措施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把留置作为拘留的补充措施,先留置后拘留以延长拘留审查时间;在批捕前的拘留审查期限内无法达到批捕证明要求的,都将案件扩大解释为“三类”案件,从而将案件拘留审查期限延长至30日;对“有重大嫌疑”的解释随意。其法律成因是:拘留措施法律规范自身存在的不足;拘留权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因此有修改完善之必要。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拘留是一项重要的强制措施,它与逮捕一起被广泛适用。当前,我国拘留制度实施中,主要存在拘留对象被不当扩大、拘留期限延长较为普遍及拘留适用程序缺乏监督制约等三个问题,而拘留功能的异化、拘留实质条件的缺失及拘留期限延长的失范是其重要因素。为此,可以从协调现行拘留与逮捕的制度功能、对拘留与逮捕进行一体化改造及强化对拘留适用的监督制约等方面来完善拘留制度和程序。  相似文献   

6.
通过将我国拘留的现状与德国拘留规定的比较,结合我国公安实际工作,提出降低拘留的标准,缩短拘留的期限、加强对拘留的审批和监督以及建立相应的救济补救的措施,从而更有效的保障侦查中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推动刑事诉讼民主进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公安机关刑事法律文书格式(2002)版>重新规定了内部审批文书一律使用<呈请报告书>格式.由于内部审批文书种类繁多,各文书因呈请审批的内容不同而制作方法也不同,不可能用<呈请报告书>格式强求一致,但可以分为针对犯罪嫌疑人的和针对办案采取侦查措施的两类.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刑事拘留制度在司法实践运行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刑事拘留强制措施适用的工具化、拘留期限过长的普遍化、羁押期限的极限化、拘留适用的随意性,这极大地损害了犯罪嫌疑人权利。这些问题归因于我国立法规定的冲突、拘留标准过低、拘押合一制度、司法审查缺失等。因此,应当对我国刑事拘留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9.
羁押是拘留、逮捕强制措施的载体,对侦查破案起着重要作用。超期羁押是侵害犯罪嫌疑人的正当权益的行为,同时也使公安机关面临着巨大压力与困扰。解决超期羁押问题,不能只停留在从法律层面上去指责公安机关的阶段;不能单方面地呼吁对犯罪嫌疑人的司法救济,而不考虑我国现阶段犯罪特点和公安工作的实际困难。解决超期羁押的顽症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收容审查是对那些在刑事拘留时限内无法查清主要罪行和取得必要证据的嫌疑人所采取的强制性行政审查措施。收审的对象是特定的,同时又是一种严厉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其目的在于继续审查被收审人的其它违法犯罪事实。因此,国务院对收容审查的审批及时限作了明文规定:收容审查审批必须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的党组、党委批准,对于有流窜作案嫌疑的必须在一个月内查清事实;案情复杂或跨省、区作案在一个月不能审查清楚的报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审查期限一个月;如果仍不能审查清楚而又有延长审查期限必要的,可以报请省、自治区、…  相似文献   

11.
审查逮捕诉讼化,主要是指公安机关与犯罪嫌疑人在人民检察院的主持下,解决是否对犯罪嫌疑人适用逮捕措施的结构关系,其不仅适用于批准逮捕环节,也适用于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和侦查羁押期限延期审查环节,其主要内容是审查羁押理由与羁押事实。审查逮捕诉讼化的模式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审查逮捕诉讼化需要证据开示,但只需要满足特定事实指向和程度指向即可。审查逮捕诉讼化涉及实质审查,但有别于审查起诉阶段的实质审查。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侦查人员可以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查。从立法上看,目的正当性即为搜查的实体要件。实证研究表明,侦查人员持证搜查的情形并不多。在《呈请搜查报告书》中,侦查人员所说明的仅仅是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事实以及证据。审核与审批人员在对申请进行审查的过程中,更多的也只是关注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证据。由于立法对搜查的实体要件设定过低,在缺乏一个有效的外部程序控制的情况下,可能会存在搜查措施被滥用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侦查人员可以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查。从立法上看,目的正当性即为搜查的实体要件。实证研究表明,侦查人员持证搜查的情形并不多。在《呈请搜查报告书》中,侦查人员所说明的仅仅是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事实以及证据。审核与审批人员在对申请进行审查的过程中,更多的也只是关注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证据。由于立法对搜查的实体要件设定过低,在缺乏一个有效的外部程序控制的情况下,可能会存在搜查措施被滥用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违反刑事诉讼法关于管辖的规定对身份犯罪案件行使管辖权的情形较多,并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工作实践角度对其中涉及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思考:侦查机关对不属于自己管辖的身份犯罪案件立案侦查后案件如何处理、案件移送后证据是否需要转换、是否需要重新立案、如何计算侦查羁押期限和是否应赋予犯罪嫌疑人及其聘请律师管辖异议权。  相似文献   

15.
保障外国人基本权利,是人权国际保障发展的必然要求。拘留审查作为我国公安机关在出入境管理中经常运用于限制外国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它与外国人基本权利保障之间存在天然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主要表现为羁押期限过长、羁押场所不分、权利救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我国未来应尽快对现行拘留审查制度进行立法完善,务求使拘留审查在我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中发挥实效性的同时,又不至产生危及外国人基本权利之虞。  相似文献   

16.
修改后随刑诉法给公安机关办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公安机关在收集取证方面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公安机关要想尽快适应新刑诉法,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证据意识,在取证上注重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要改变传统的取证方式,加强对证据的收集、审核和运用,把公安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中的拘留,是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在遇有法定的紧急情况下依法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拘留的条件和期限作了很大的修改,使这种强制措施发挥了打击犯罪,保障诉讼顺利进行的作用。但是,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办案的实际需要,仍存着需要完善的地方。笔者此文中讨论其中三个较为明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呈请报告书是公安部颁布的九十二种公安刑事执法文书之一,也是公安机关办案民警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法律文书之一。与其他法律文书相比,呈请报告书的制作难度最大。合理的正文结构是呈请报告书发挥功能的基础和前提,呈请报告书制作的难点恰恰在于合理安排正文的结构,而准确把握呈请报告书的功能则是合理安排正文结构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当前侦查阶段在适用强制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度适用拘留、逮捕等剥夺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突破法律关于原则和例外的规定,适用强制措施不节制;混淆公安机关的司法权和行政权,用留置盘问、劳动教养代替侦查羁押措施等。强制措施的法治化对策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转变观念,认识适用强制措施的多元化价值目标,培养和强化侦查人员的证据意识和侦查意识;二是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改革强制措施制度;三是提高侦查活动的科技含量,提高侦查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侦查机关的侦查取证能力。  相似文献   

20.
日益增多的抢夺犯罪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对抢夺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讯问,深挖犯罪,遏止抢夺犯罪的上升势头是公安机关的任务之一。讯问抢夺犯罪嫌疑人应当做到:精心准备,巧使证据,因人施教,情感感化,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