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子 《法治纵横》2014,(5):13-15
“房产是从中级法院拍卖来的。现在却因为被执行人与法院产生的矛盾而要撤销我的房产证。撤销房产证的理由是法院办理房产证的程序不当,那错误方不来承担这个结果,却让我这个善意取得的无过错方来背黑锅,合情吗?合理吗?合法吗?”2013年12月中旬,哈密市民申桂娥向媒体举报自己的遭遇。  相似文献   

2.
第一、二种意见没有法律依据,第三种意见也不全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9条规定,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义务,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往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本案中李某取得的房产是否属于善意占有?所谓善意是指不知情,即不知或不应知道让与人转让财产时没有处分该项财产的权限。由于善意只是受让人受让财产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往往难为局外人知悉。因此,在确认受让人受让…  相似文献   

3.
刑民交叉的案件是当前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的一类疑难案件.它往往需要接受多重法律的规范评价。擅自出售登记于自己名下他人房产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刑民交叉案件,明确涉案房产的所有权归属和占有状态是认定行为人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前提,、在合同对方当事人善意取得涉案房产的情形下,案件不宜定性为合同诈骗罪,、不动产可以成为盗窃罪、侵占罪的对象,在不动产的名义登记人和实际所有人不一致的情形下,名义登记人事实上已经占有该不动产,行为人对自己占有的不动产进行非法处分,虽不能构成盗窃罪,但可以构成侵占罪。  相似文献   

4.
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房屋并办理了登记,真实的房产权利人主张撤销房屋登记,而第三人主张善意取得相关房产权利时,善意取得制度在房屋抵押登记行政案件中是否适用、如何适用,是法院在处理本案中所考虑的主要问题。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理论基础、事实条件、法律依据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凌薇 《中国律师》2002,(10):39-40
善意取得发端于日尔曼法的“以手护手”原则,即“任意授予他人以占有,除得向相对人请求返还外,对于第三人不得追回,唯得向相对人请求损害赔偿”。但以“善意”为构成要件,最早将善意取得作为一完整的法律概念和法律制度则始于《德国民法典》,该法典第932条规定:“物虽不属于出让人,受让人也得因第929条规定的让与成为所有人,但在其依此规定取得所有权的当时非善意者,不在此限。”然而由于法律渊源不同以及社会发展不平衡,善意取得制度在各国的立法与实践中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传统的普通法规则是:“人不能将大于自己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刘元璋  宋钧 《律师世界》2002,(11):35-38
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让与人不法将他人财产让与买受人后,若买受人在取得该财产时系出于善意,则取得该财产所有权,原财产所有人不得要求买受人返还,而只能要求让与人赔偿损失。善意取得是近代民法物权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对所有权保护(静的安全)和交易便捷(动的安全)两种价值的利益权衡之后所作出的抉择。从法律发展史上看,调整无权转让的法律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立法原则。一是罗马法的意思主义原则,认为“无论任何人不得以大于自己的权利让与他人”,“发现己物,我必须收回”,强调保护原所有人…  相似文献   

7.
票据权利的善意取得是指票据受让人,依票据法所规定的转让方法,善意地从无处分权人处取得票据,从而享有票据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原持票入本来享有票据权利,是合法票据权利人,只是由于自己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不能持有票据。最后持票人是通过合法手段取得形式合法的票据,但转让人无权处分该票据。这样就形成了原票据权利人与最后持票人之间的权利冲突。”①票据权利的善意取得制度是从民法上的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独立出来的一项重要的票据制度。民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起源于日尔曼法“以手护手”的规则,指行为人以转让动产所有权或设定动…  相似文献   

8.
房产往往是老年人辛苦一生的最后财产,也是其养老的基本保障。然而,据某省司法部门统计,在老年人维权案例中,因房产被侵害的占九成以上。而其它方面,如老年人的赡养等问题,也大多与房产有关。即老年人就其房产,已经是“房”不胜防。那么,老年人该怎样看住自己的房产呢?  相似文献   

9.
票据权利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票据的“善意取得”与“取得票据出于善意”两者是有区别的。“取得票据出于善意”是仅指取得票据的主观心理状态。善意取得则是指取得票据的一种具体制度。①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听到朱金红这个名字,还是在去年9月份看中央电视台的《经济与法》栏目,发生在江苏南通的真实事件,让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朱金红被亲生母亲唐美兰以“精神有病”为由送进了精神病院,竟是因为母亲想要获得她手中3套总价数百万元的房产所有权!  相似文献   

11.
自《物权法》颁布以来,善意取得制度正式作为立法确立,那么,股权是否也适用善意取得呢?《公司法》对股权移转模式采意思成立——登记对抗模式,从可推定之情形,善意取得定有其事实上存在的空间,在理论基础上,股权之善意取得亦无实质上的障碍。股权之是否能够善意取得,若深究其制度设定和理论基础及现实需要,则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2.
票据的善意取得,通常是发生在善意取得者从无权利人手中受让票据的场合。但是除了让与人为无权利人以外的情形,如让与人为无票据行为能力人或者让与人欠缺票据行为代理权的场合。是否能够适用善意取得?如果可以的话,那么理论上如何解释?本文将以中日票据法为对象,从比较法的角度对此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善意取得①是物权法中一项重要制度.已成为商品经济中一条重要交易规则。它规定“所有人行使权利时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②,将所有人之手拒绝于善意取得之外,以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稳定。各国学者对善意取得制度基本问题已达成共识,但仍存有不足,笔者仅从立法依据、标的物、构成要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求其能更好适应现今及未来经济发展。一、善意取得的立法依据各国学者对于善意取得立法依据诉讼盈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可分为表象依据和价值依据。(一)表象依据古代对无权受让关系调整存有两种立法体系。在罗马法中所有权至…  相似文献   

14.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公司法》的三次“解释”,是我国公司实务及司法实践中的重大研究成果,尤以公司法“解释三”内容最为前沿,包括了诸如隐名投资、股权善意取得、股权投资、非货币出资等诸多疑难法律问题的解决机制。为了正确解读和运用《公司法》三大司法解释,本刊特邀法学博士、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师安宁律师撰写《公司法解释若干问题评析》一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效率和正义两股激流的对衔催生出了善意取得制度。一个合理的善意取得制度既要促进效率的提高,保证商品流通秩序;又要弘扬正义的理想,尊重人类朴素的道德感情。“秩序与效率”和“道德与正义”两种价值相互交融,无法断然分离,为我们提供了建构善意取得制度两条相互贯通的进路。囿于篇幅,本文的着眼点在第二条进路即“道德与正义”方面,但这并不代表要割裂与第一条进路的联系,相反,是在效率的考量中探讨如何从道德博弈出发构建善意取得制度的。  相似文献   

16.
王旭玲 《法制与经济》2010,(16):100-101
善意取得制度是我国新颁布的《物权法》所确定的一项重要物权变更制度,《物权法》第106条对善意取得制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将该制度的使用范围扩大至不动产和其他物权,这是善意取得制度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有着极其深厚的理论内涵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界定、重要意义、“善意”的判断标准等方面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甲乙双方系夫妻.双方在婚后约定:结婚后双方的工资及奖金收入为夫妻共同所有:甲婚前取得的登记在甲个人名下的一处房产在婚后归乙个人所有:乙婚前取得的登记在乙名下的一处房产在婚后归甲乙夫妻按份共有.甲占有50%,乙占有50%。该约定签署后.甲乙双方未办理上述两处房产的所有权转移登记。之后。甲乙离婚,对上述财产约定均表示反悔。该案例如何处理?甲乙是否应该按照约定办理上述房屋的所有权转移登记后再行分割?  相似文献   

18.
杨克元 《检察风云》2011,(20):56-57
养老靠儿子还是靠房子?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养儿防老”的传统做法面临考验,而“以房养老”的观念正在悄然兴起。以房养老,就是老年人将自己的房产转让后获得资金,然后委托养老机构养老送终的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魏霞 《法制与经济》2008,(20):36-37
善意取得制度是我国新颁布的《物权法》所确定的一项重要物权变更制度,《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对善意取得制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是善意取得制度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有着极其深厚的理论内涵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善意取得制度就是在无权处分情况下,善意第三人能够优先于原所有权人而取得物之所有权的制度。本文对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构成要件、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完善等方面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一场突如其来的“绝症”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改变。3年后他才知道,自己的“病”竟然是妻子伪造的!受欺骗的丈夫以妻子侵犯其身体健康权为由起诉离婚,并索赔巨额赔偿。而妻子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善意的,并没有造成丈夫的身体受到伤害,相反挽救了家庭与换回丈夫的身体健康。妻子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拯救婚姻与亲情合不合法?构不构成侵权?法院该如何处理这起罕见的纠纷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