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要求全党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一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奋斗史、发展史和改革史,在一定意义上而言也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史。从前提性、标志性、本质性的三重维度来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美好生活的要素构成也相应发生不同变化,呈现不同的具体特征。这一过程在实质上也是中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折射。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不是偶然,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不断探索的"问题域",而且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目标。作为力图"改造世界"的哲学家,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指明了美好生活的通达之路。新时代,只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性的生成与建构问题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推进日益凸现出它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邓小平理论中有丰富的现代性思想。本文从现代性的精神维度、制度维度和器物维度三个层面探讨了邓小平的现代性思想并对它的当代价值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发展维度、内容维度、科学维度和实践维度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从发展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内容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从科学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含四个最根本、最核心内容的严整体系;从实践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历史、现实和价值四个维度解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建构过程,发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的民主政治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思想为理论之源、以对当今国际国内局势深刻变化调整的科学考量为现实之基、以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百年探索历程的薪火传承为历史之维、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引领为价值之维。系统梳理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生成逻辑,对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新征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好生活本质上始于并内含着居住空间的美好。居住空间的美好不仅在于它构成生活的始基与本源,同时它以空间特有的方式,塑造着人类对家、家园乃至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而且在超越的层面,人类把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希望和信念,人与世界的关系,对崇高和永恒的追求等都渗透在建造活动中,并通过建筑的形式得到最令人震撼的呈现与表达。因此,美好生活以居住空间的满足为基础,以居住空间的归属性建构为价值诉求,以居住空间的超越性内涵为终极目标,此三者构成居住空间美好的三个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认为生态自然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基础,而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导致了各种物质生活条件都在加剧恶化,阻滞了人们在生态世界中实现美好生活的诉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鲜明地体现了发展与幸福、经济与生态之间深刻的矛盾。生态文明程度作为社会衡量公民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尺度已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必然追求,研究马克思生态观的美好生活意蕴对于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飞跃,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的一次理性回归.从价值学的角度审视,它凸显出崇真、向善和求关的三重价值语境:一是以人本与物本相统一为主旨的价值标准维度,二是以理想与精神的构建为要旨的价值取向维度,三是以功利与道义的沟通为意旨的价值目标维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飞跃,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的一次理性回归。从价值学的角度审视,它凸显出崇真、向善和求美的三重价值语境:一是以人本与物本相统一为主旨的价值标准维度,二是以理想与精神的构建为要旨的价值取向维度,三是以功利与道义的沟通为意旨的价值目标维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提出的,其提出具有多个维度的原因,要想全面的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就必须从现实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人的维度、目标维度、党的维度、文化维度等七个方面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探析,从而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深入推进生态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紧跟时代的全新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是在历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演变进程中,在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成就的基础上形成的重要论断。它具有丰富而独特的科学意蕴,为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12.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承认问题研究,为深化理解马克思的资本权力思想,从而全面诠释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资本运动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新视角。马克思从主体性承认、劳动承认、价值承认三重维度出发,对资本权力思想进行重构,以深化对资本社会的整体性批判。阐释马克思资本权力思想的三重承认逻辑,一方面有助于深入挖掘马克思承认理论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驾驭资本逻辑提供启示,明确资本运动应当以人民为中心,以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3.
对人类现实生存境遇的关切和未来发展图景的探索始终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关注焦点。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剖析与批判中,科学揭示了人类美好生活的本质内涵。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美好生活的实现有赖于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超越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美好生活一方面表现为从“物的世界”向“人的世界”的回归,即从资本的统治状态、社会关系的限制状态以及异化劳动的矛盾状态中的回归;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现实的人”世界的重构,即人的外在生活空间、精神世界以及存在方式的重构。深入挖掘、科学阐发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野中的美好生活思想,对新时代我国建构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国有企业如何顺应职工新期待,构建服务职工的工作体系,是亟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从哲学、行为学、政治经济学三个维度,论证了构建服务职工工作体系的理论支撑和现实需要,并在理论溯源的基础上,对构建服务职工工作体系的内涵特点和架构路径进行研究,提出了构建以职工物质性服务、精神性服务、发展性服务“三位一体”的MSD服务职工工作体系,并以中国石油重庆销售公司的创新实践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出“十大服务保障机制和配套制度”,以期从理论、实践、制度层面为国有企业构建服务职工工作体系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伟大社会实践的不懈探索中,即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总结、升华和提炼出来的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其历史的形成过程而言,具有历史的维度;就其实践的客观性而言,具有科学的维度;就其实践的主体而言,具有价值的维度。正是这三个维度分别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关于劳动、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论述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内涵深刻,分别从时代维度、实践维度和人民维度阐述了“劳动”“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是马克思主义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论述不仅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而且着眼于如何实践“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定位,对新时期深化人们的劳动价值观念,充分焕发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加快推动工会工作顺应时代变革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方位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全面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需要从理论、现实和价值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从理论维度分析,我们找到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与不变的理论根源;从现实维度分析,生产力的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条件;从价值维度分析,新时代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坚持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自信,必须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之上。从历史演进的维度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中外比较的维度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具有自身独特鲜明的特点;从改革创新的维度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健全完善。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安全已成为人民关注的重点、热点,也逐渐成为影响人民幸福指数的关键因素之一。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安全需要具有哲学意蕴。要从人民群众安全需要的内涵、外延和矛盾变化方面着手,梳理"美好生活"安全保障体系的原则和框架,四大路径构建总体国家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时间观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具有永恒价值。在新时代,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为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重要契机。马克思的时间观在为新时代人民实现美好生活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挑战。物化劳动时间影响了对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认知,自由时间的异化扭曲了对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认真,虚拟时间弱化了对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认同。因此,在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应把握时间的属人本质,强化美好生活的人格世界;突显时间的价值特性,规范美好生活的应然世界;转化时间的现实意义,打开美好生活的本然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