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全媒体的快速发展促使信息传播呈现出“现象级”变革,实现了由以往的“人找信息”向“信息找人”转变,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新境遇。与此同时,全媒体场域中的多元思潮、推荐算法、“过滤气泡”“信息茧房”,不断遮蔽着作为“普遍适用参照点”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导力、整合力、传导力和效用力。为了进一步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实效,必须坚持一元主导、规范技术驱动、加大优质供给、提升媒介素养,构筑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突破路径,让全媒体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建设。  相似文献   

2.
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落后腐朽的意识形态在网上传播,西方国家加紧意识形态扩张,全媒体渗透成为新形式,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面临严峻挑战。直面现实,必须强化意识形态主阵地,建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努力做到:强基固本,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积极转型,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方式转换;主动出击,拓展意识形态话语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升级和网民数量的激增致使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复杂性明显增加、对抗性持续增强,舆论影响力愈发强大。“狂热追捧”“千夫所指”“道德审判”“道德绑架”“口诛笔伐”“人肉搜索”“舆论反转”“情绪反转”等网络极端行为层出不穷,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挤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空间,抢占主流意识形态发声先机,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成为危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变量”。对此,应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领力为主方向,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内容供给,放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声量,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空间,瞄准“群体极化”、打破“群体盲从”、狙击“网络恶语”,全面赋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破壁入圈”,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相似文献   

4.
张轩铭  杜波 《理论导刊》2021,(4):121-12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全媒体时代,各种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机遇,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诸多挑战。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研究如何在全媒体时代把握机遇、抢占新型舆论阵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对于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社会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大数据时代,新媒体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无疑为廉政政策传播创新提供了机遇。广州市纪委监委通过建设运营“廉洁广州”全媒体矩阵平台,构建了新时代廉政信息传播的“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全媒体格局,成为地方政府探索廉政政策传播创新的成功案例。其特色和创新主要表现为:实现了从宣传者到传播者的主体跃迁;实现了从政策宣讲到丰富的政策信息传播的内容革新;实现了从压力型递推到全媒体矩阵的渠道拓展;实现了从政策受众到用户粉丝的受众锚定;实现了从静态验收到动态监测的传播过程及效果监控。实践证明,“廉洁广州”全媒体传播平台大大提升了廉政政策传播效果,推动了反腐倡廉建设,作为成功案例,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一、微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文化传播、价值生态正日渐发生变化。随着人们生存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改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生态也发生了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认同危机、控制力下降、话语权消解等问题。首先,微媒体传播内容的任意性降低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社会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是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目标向度,其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坚  相似文献   

7.
刘海霞 《求知》2023,(9):32-35
<正>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建设。党的二十大聚焦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建设,对新时代新征程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提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这是对媒体发展的新要求,同时也为国有企业新时代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国企新闻工作者,我们要以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为抓手,传播国企正能量,传递国企好声音,为国有企业“国家队”战略支撑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建立讲好国企故事的标准好的国企故事,以事件案例为切口,剖析深层次原因;以典型人物为载体,表达公众能产生共鸣的情感;以事物发展为脉络,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通常比讲道理更有说服力、感染力、穿透力,因为它更符合人的天性,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一是以真实为生命。  相似文献   

9.
林辰 《理论探索》2024,(1):73-80
人工智能与大众传媒的深度联姻重构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环境,改变了传统的话语权利生成逻辑,拓展了新的社会政治空间,正在形成并不断演化的智媒时代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场域产生了冲击影响,如“信息茧房”“算法黑箱”等加剧群体区隔化,“把关人”缺位失效引发价值偏离风险,“致瘾性”机制导致群体生活疏离,“泛娱乐化”消解主体的理性认知等。这些冲击影响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效应对这些现实挑战,须采用畅通传播途径、优化传播内容、加强网络治理、创新传播方式等措施,稳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引领力、穿透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诸多亟待破解的新问题,特别是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现实针对性、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模式被网络化解构及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转型发展难题,以及微时代的文化性、多元性、传播特性等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构成新挑战。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高校要着力于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着力于培育优秀的教师队伍;着力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着力于形成各部门相辅相成的主流意识形态培育合力,多措并举,以提高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中国70多年的社会发展变革中,多样化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并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激烈的论争,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理论演进上,从注重抽象的学术争辩转向注重现实政治诉求;在现实关切上,从宏观的社会发展道路转向微观的利益分配;在国际交互态势上,从国外思潮不断向国内思潮转化;在话语辐散上,从知识分子话语扩展到大众话语;在传播方式上,从传统媒体时代的单向度传播转向全媒体时代的多向度传播。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科学把握社会思潮新的发展态势,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凝聚力与引领力,从而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2.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介传播已进入了"微"时代。微传播所具有的内容碎片化、主体个性化、传播方式交互性、议程设置能力强劲等特质带来了传播内容质量良莠并存、商业化趋于严重、受众过分依赖微媒体等问题。由此,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直面现实,要注重掌握和利用微传播的特质,改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加强大学生媒介素质培养,加强对微传播的监管,多措并举,以切实维护我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主流话语权威"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硬性"权威,而是一种建立在情感认同基础之上的"软性"权威。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主流话语权威的塑造既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以时代的和辩证的眼光来全面审视微时代高校主流话语权威塑造的现实境遇,通过找准主流话语主体角色定位,重构话语主体权威;确立主流话语内容主导地位,保障话语内容权威;转换主流话语传播固有渠道,实现话语传播权威等多种对策,实现微时代高校主流话语权威的塑造。  相似文献   

14.
算法技术不仅是智能化时代的科技引擎,更是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变量。基于社会学视角下的地位—角色理论分析算法技术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多元互动和权力关系是一种更为中观和动态的考察范式。从内在逻辑上看,算法技术与主流意识形态互动依循“差位—借位—高位—复位”的复杂机理。算法技术出场的工具隶属地位与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之间的位能差异使两者呈现出一种差位状态。然而,在向数字技术和商业资本的双重借位过程中,算法逐步摆脱“工具”角色,实现“权力”角色的高位进阶。与此同时,逆转的算法权力不断规训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范围和生存空间,全方位挑战其引领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纠偏算法技术场域中主流意识形态的负向危机,需要重新审视两者的关系,通过匡正算法的技术理性倾向、构筑技术革新力量、发挥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作用以实现算法技术理性和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理性的融合共进。  相似文献   

15.
周静  刘乐舟 《理论导刊》2021,(2):100-107
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热点时刻"。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着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加剧、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分化、个体意识结构严重失衡等场域困境,因此必须在传播理念、传播话语、传播模式上与时俱进,主动应变。同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其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传播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理论根基不能变、实现社会共同价值引领的功能定位不能变、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认同路径不能变、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向度不能变。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既创新求变,又以不变应万变,共同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6.
<正>媒体融合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不管是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新华社的“智能化编辑部”,还是中央主流媒体的“报、网、微、端”同步推进,都是加快媒体融合发展的有益尝试。对于身处全媒体时代的党报党刊来说,能不能紧跟时代大潮、创新融合发展,既是成与败的博弈,更是存与亡的考验。为此,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作为抽象的理论体系,必须通过感性化传播才便于广大民众理解和认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意识形态传播规律,在传播内容上关照大众感性心理需求,在传播方式上契合大众感性认知习惯,有效推动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性传播和大众认同。回顾梳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发展历程,总结反思其经验教训,对于推进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落地生根和广泛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单位体制"进行传播是一种典型的"在场"传播。随着"单位体制"的解体,主流意识形态"在场"传播也趋于失效。在此过程中,由于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对其的重视与运用,主流意识形态进入了"缺场"传播时代。"缺场"传播方式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既是一种机遇,又蕴含着巨大风险。为有效规避"缺场"传播的风险,主流意识形态应着力提升自己在"缺场"传播环境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底,美国《外交政策》刊登了两位美国教授的文章,宣称世界进入了一个“意识形态新时代”,其中认为“意识形态现在是国家实力最重要的,然而又是最不确定和变化最陕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信息传播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意识形态的变化速度要快得多,因为进人的门槛更低。  相似文献   

20.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关系到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与管理权。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的意识形态传播属性和独具优势的传播特征,将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打造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重要阵地,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为此,在坚持正确指导思想的前提下,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应注重内容建设,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转变话语表达方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走入学生生活,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感染力量;打造校际共享联动平台,拓展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