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土中国”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社会事实。土地问题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起点,也是深化改革的关键着力点。优化地权配置,通过土地流转提高农地利用效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从地权配置角度切入,剖析乡村振兴与农地流转之间的内生关系,探究了当前农地流转的成绩、不足以及困境,以图耦合地、人、业、钱等要素的关系。为推进农地流转体制机制创新,应当加快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化的农地流转市场并充分监管农地用途,合理界定相关权利主体及其行为边界,激活土地的多层次权能,促进现代农业与小农户有机衔接,同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农地流转的后顾之忧,殷实农民获得感。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农户融资需求度非常高,但每年涉农贷款余额却在逐年上升,农户不符合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缺乏有效的担保物,造成农贷难、难农贷的窘境.农村金融支持制度中功能性供给的欠缺中断了资金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联系,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应当尽快放宽抵押品,扩大担保物范围,引入农地金融制度以解决农户难农贷困境,并在黑龙江省率先建立农业贷款保证金法律制度,分散农村信贷风险以解决金融机构农贷难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以农地制度为支撑的乡村水利正面临着经济基础变革带来的困境。"半工半农"成为我国小农经济的普遍现实选择。非农收入的增长使得农户分化为专业型小农、半工半农型小农和务工型小农,其对农田的偏好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专业型小农依农田而生,半工半农型小农视农地为生存保障,而务工型小农则多视农田为投资选择之一而进行资产配置,甚至产生大规模抛荒农田的现象。小农农地偏好的变化正在加速复杂化农地的合约结构,增加水利公共品供给的治理成本,并在乡村治权弱化和小农村社体制瓦解的背景下,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农田水利公共品供给困境。强化乡村治权,重建基层组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例,以4县(市)的394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Logit模型对影响农户对农地归整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和农户拥有地块数量是影响农户归整土地意愿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村庄治理有重要影响。农地适度规模的经营主体可分为公司、合作社和大户等三种类型。以公司为主体的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能增强村庄治理的经济能力,但排斥劳动力,扩大农民面临的风险,加速村庄共同体的瓦解;以合作社为主体的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分为社区型合作社和农民自主组建的合作社两类,前者能显著增强村庄治理的经济能力,但排斥劳动力,内部治理成本高昂。后者不排斥劳动力,能提高农民收入,增强村民之间的社会资本;以大户为主体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能较好维护村庄的稳定和秩序,但大户的生活满意度不高,流动性意愿较强。  相似文献   

6.
土地始终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料。农地股份制是农地经营权流转的最高形式,经由明晰的产权确权能够实现规模经营。经过良好的制度设计,农地股份制可以将农地收益以可持续的方式分配给农户,对于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的解决具有独特的支持功能。  相似文献   

7.
当农地产权过于模糊时容易导致公地悲剧。当农地产权过于清晰时又容易导致反公地悲剧。明晰产权的私有化路径这一西方经验在解决公地悲剧的同时也陷入了反公地悲剧的困境。当前中国农地制度安排正在重复西方困境的老路,农村公共福利供给中由公地悲剧到反公地悲剧的困境正在中国农村不断上演。实现由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向公地喜剧的跳跃的一个重要办法是加强和完善改革开放之初所建立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使农地产权的两级构造的每一级都能继续发挥作用,使统分结合的统的组织保障能够实质性地运转,使农户对村社集体的责任在被取消后可以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手段再次生发出来并继续维系。唯如此,方能实现正常、高效且低成本的农村公共品的供给。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农户因缺乏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预期而产生的短期行为,土地按人均承包而形成的土地经营规模小、分散化局面使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和商品化受到排斥,缺乏规范化的土地流转机制,排斥土地的流转、集中和规模经营等问题妨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许多人将上述种种问题归咎为家庭承包制本身的缺陷,但归根到底,暴露出的则是农地占有和利用中的深层问题,即农地权利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特别是农地集体所有权的改革,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关键与核心。为形成共识、凝聚力量,促进改革朝着有利于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使中央精神能够落实为法律政策、物化为实践成果,亟待对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核心理念展开深入讨论。具体来说,需要深入讨论如下三大关键问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借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模式抑或重构一套体系;农地集体所有权的改革思路是向上提升抑或下放落实;在理解"集体"性质时是基于先验观念还是实践绩效。我们认为,要科学检验上述理论,应坚持实践绩效这一标准并同时结合主观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政策变革或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总体而言,中国农地使用制度政策创新主要有五种类型:家庭承包责任制、两田制、规模经营、“四荒”使用权拍卖、股份合作制。比较几种政策类型的制度取向与绩效差异,可以明确当前中国农地制度政策设计的两大要点在于树立农户对土地使用的预期信念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1.
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化中的角色举足轻重,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的高质量实现。土地承载着物质保障和情感依附功能,是农业转移人口留置于农村最重要的资源。生计资本是生计活动的基础,是在城镇稳定居住的决策基础,也是农地政策对农村家庭禀赋提升的结果。因此,农地政策作为生计系统的外部因子对于市民化决策的影响可能隐含着"农地政策回应→生计资本→市民化意愿"这一因果链条。本文采用11个省份开展的"全国百村农业转移人口调查"数据,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农地政策回应、生计资本现状及市民化意愿选择之间的关系,探索农地政策回应、生计资本影响市民化的具体路径,最终得出结论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1)农业转移人口对农地政策回应程度较高,农地流转参与经历对于市民化选择有较强的促进作用。(2)多数农业转移人口具有定居城镇的意愿,自然资本发挥推力作用,社会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拉力作用显著。(3)在农地政策回应、生计资本与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机制上,农地政策回应通过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对市民化产生正面影响。研究的可能性贡献在于证明了政策回应、生计资本和市民化之间的因果链条;强调了农地政策在推行过程中要及时关注政策执行细节及反馈,适当的政策引导将保障低生计资本群体的发展权利,促进高生计资本群体的城镇生活取向;提出农地政策、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住房政策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契合,以更好地弥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不想"和"不能"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农村治安新动向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期农村利益调整,致使暴力性侵财案件、报复性治安案件和群体性事件频发。村级组织软弱涣散,群防群治机制欠缺,执法后续监督不到位,农村公安工作基础薄弱,是影响农村治安的主要因素。创建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局面,有待提高农民法制素质,调整农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建立健全村、乡(镇)的组织功能,强化农村基层公安派出所的治安保障能力,还可以尝试开展治安承包,通过有偿方式和市场行为辅助解决农村治安防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土地流转背景下的农户保障——基于闽浙两省的实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和浙江两省三村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相对于非农产业发达的农村,土地流转对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农村地区的农户保障影响较大。土地流转是一把双刃剑,对农户保障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总体来说,积极作用大于消极影响。在国家还无力建立起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时,农村土地保障仍然是农户的重要保障方式,土地政策的目标应该首先保障公平再追求效率。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地经营权流转规模不断扩大,但总体水平较低。基于流转制度的变迁及流转动因进行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可以明确从降低流转中的交易成本和提高流转后的预期收益角度去探索政府财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比较合理的思路。因而应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削弱土地保障功能;加大财政投入农业产业化的力度,为农地规模化流转铺平道路;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及流转中介组织的建立;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流转是繁荣农村经济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研究运用文献分析和数据统计方法,基于农地流转的现实意义、行动驱力、流转形式、发展趋势、绩效评价、实践困境和优化策略等方面考察,从中梳理分析农地流转的研究脉络,掌握农地流转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为规范有序推进农地流转,治理阻碍农地流转的诸多困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社会振兴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民法通则》将“农户”确定为独立的民事主体 ,十几年后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又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以“农户”为主体。这些规定均以“农户”的经济属性 (生产经营单位 )和社会属性 (保障功能 )为基点 ,从而在法律制度设计上 ,强化“农户”权利的整体性 ,忽视、乃至吞噬家庭成员个人权利的独立性 ,致使《农村土地承包法》陷入诸多难解的矛盾中。只有正确界定“农户”内部法律关系才能消解这些矛盾。  相似文献   

17.
由于土地保障功能自身的局限性,同时以土地作为农民的保障载体也阻滞了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要建立着眼于中国现实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8.
农地流转是"三农"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农地流传中的抵押现象引人注目,此问题关键在于农地抵押的风险及预防机制。运营体系自成一体的综合农协内在组织能力具有化解农地抵押风险的功能。"风险—中介—化解"程式表明综合农协主要部门在相关风险对接上能较好进行匹配。本文以"三位一体"农协为出发点,总结出促进农地抵押实现的以供销社、合作社以及信用社为桥梁的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19.
1.土地流转要综合考虑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存在问题。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农地资源相对稀缺,这造成农户经营规模非常狭小,因此劳动生产率不高,市场和国际竞争力低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相似文献   

20.
现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对城乡发展制约作用影响了统筹城乡发展中农地利用率、农地保障功能和农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以重构时应考虑六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