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景滇 《黄埔》2020,(3):45-52
我的父亲曹艺(黄埔6期生)于2000年8月21日去世,享年92岁。父亲去世后,我们整理他老人家遗物时发现,在他珍藏重要物品的书橱抽屉里存放着一大摞摆放整齐的信件和数十期《江苏黄埔》杂志。这些信件全是省、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会议及活动通知,还有省、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文件,按照时间顺序有条不紊地摆放着。《江苏黄埔》杂志也按时间顺序一期不漏地排列着。  相似文献   

2.
藏书记     
喜欢读书,也喜欢买书,多年下来.积少成多,也藏满了两大书橱.像守财奴似的守着千余册藏书.不时的翻翻看看,爱不释手.呵护有加。这些可都是我从书店里百里挑一选来的钟情之物.是我的精神美餐啊!  相似文献   

3.
观点看法     
我要告诉你们,白宫工作人员非常公平。因为我看到的半数信件都称我为白痴。——奥巴马日前出席美国中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一场集会时说,白宫每天收到的大约4万封信件中,有一半称他为“白痴”。他每晚回到白宫,工作人员会从数万封信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10封给他看。不过,白宫工作人员并未帮他“过滤”那些指责他的信件。奥巴马说,读这些信能帮助自己刺穿“总统的肥皂泡”,让自己与普通民众保持联系。  相似文献   

4.
葛凤章 《两岸关系》2013,(10):63-67
退休了,我仍然在忙着。我腾出房子,正在筹建一个“创作室”,名为“旗盼”。来到这个斗室,书橱里陈列的是关于台湾和两岸交流的书刊杂志,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周恩来、朱德他们就像我的 亲兄弟。”“我们都知道人不能永生, 但在一年内失去我的三个好朋友真使我 受不了。”这是宋庆龄生前写的大量信件 的一件。读着这些信件,这位伟大女性的 音容笑貌又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20年前,中国20世纪的伟大女性宋 庆龄离开了我们。 20年间,陆续有她的纪念文集、年 谱、传记等出版物问世,人民出版社在 1992年就分别出版了宋庆龄选集和她的 老朋友、《今日中国》杂志名誉总编辑爱 泼斯坦先生为她撰写的传记。这些出版 物的问世,对近年来兴起的对这位伟大 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  相似文献   

6.
1998年最后一期刊物发出不久,我们就陆陆续续地收到了陌生中蕴含着亲切的数百封参赛信件。到截止日期时,我们已收到553封参赛信,截止日期虽过,每天仍有大量参赛信件纷纷而至。它们分别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参赛信件无一例外地都是字迹工工整整,足见读者朋友的认真程度,而且大多数读者在参赛信中都附上了对我们杂志社的深深祝福,这使我们编辑部的所有同仁都大为感动。很多读者为了参加我们这次有奖征答活动,做了很多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他们不仅提供了问题的正确答案,还详细地附L与答案有关的一些细节和材料。例…  相似文献   

7.
《中国保安》2014,(24):151-151
我是一名物业保安员,前一段时间,我在上班时间签收了一封银行寄来的挂号信,收件人的地址是我们公司,但并不是我们公司的人,收件人的公司和我们公司有合作,收件人曾经在我们公司驻扎,但是现在业务完成后已经离开了因为我认为地址是对的,也可以通过别人转交,所以我就先签收了,但是我去联系收件人公司时无此人,我就将信件放在保安办公桌里,并在记录簿里注明了“代转交”。后来,同事来值班室时,把这封信件撕开,信封里是一张银行卡,就将卡和信封一起扔掉了.两个星期后我才知道这事,这位同事声称,常收到一些广告信件,很多信件都卖给收废品的了,扔掉没有关系.请问如果追究法律责任,这位同事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8.
徐小虎 《时事报告》2013,(11):57-57
在我家的书橱里,摆放着从2003年到2013年的《理论热点面对面》。每每翻开这些书籍,我总是感到那么亲切。2003年,我进入宣传部理论处工作。恰巧,《理论热点面对面2003》也在这一年面世,我是理论工作的新兵,她是理论宣传的新锐。  相似文献   

9.
1982年5月。我有幸在一位学者的书橱中,看到一本1981年出版的《时事资料手册》。全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教等各个方面。资料性很强,一下子吸引了我.旋即向新华出版社邮购。如愿以偿。此后不论是年刊,还是改为季刊或双月刊,近30年来,我坚持在邮局订阅,从未间断。  相似文献   

10.
《时事报告》2012,(3):77-77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设计了一个“信件实验”。他把信件发送给住在美国各地的296位志愿者,信中写有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并拜托这些志愿者把信转寄给有可能认识他的朋友。  相似文献   

11.
盘点读书     
不经意中,2010年已悄然从指缝问溜走。年末岁初,沏一杯清茶,端坐在书橱前,数数一年中书架上添了多少书,算算一年中读了哪些书,增长了哪些知识,构成我每年“盘点”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保安员,被派到某单位执勤,因执勤点经常变换,我的家人来信一直都寄到公司。但近几次,我发现我的信件好象被人拆过,也不知是何人所为。我想请问,私拆他人信件是否属于违法行为?保安员李强李强同志: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私拆他人信件是一种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36条规定:“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条之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处罚。”──…  相似文献   

13.
在我的书橱中,最上眼的要数《两岸关系》杂志合订本,它不仅凝聚了我制作合订本的劳动成果,而且也反映了我是《两岸关系》杂志的热心读者和  相似文献   

14.
最近,以色列拉玛特甘市远东艺术博物馆举办《齐白石水印木刻画展》格外引起我的兴趣,并促使我在特拉维夫写下这篇文章。这倒并非仅仅是由于作品本身,而是由于和作品一同展出的一封信件──齐白石老人于1955年写给“以色列进步艺术友协”的亲笔信。信件全文如下:齐白石致以色列进步艺术友协的信。“以色列进步艺术友协:衷心感谢你们对我九十五岁生日的祝贺和明信片的献礼。愿中以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更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齐白石(印章)”信件是用印有“中国美术家协会”字样的红色抬头信笺所写的。望着这封42年前的信件,…  相似文献   

15.
去年.我有幸代同事做了两个月的信访工作。信访过程中一些事情让我感慨良多,甚至有几分忧虑。也许是由于我刚接受这项工作的缘故吧,同事热情地为我建言献策:这些人在瞎闹.不就是来弄钱么?然后列举许多他曾看到过的类似情况,并建议如何转、推、拒。同时,旁边也有不少同事对这一见解表示赞同。当把信件转到基层时,一位信访下作者带着冷淡且无所谓的口气说声“知道了”;  相似文献   

16.
我喜欢藏书。我的书房四面墙壁都是书橱。这是我最为自豪的财富。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贵者因书而恒久。书房对于我不亚于生命的一部分。因为.那是收藏知识的宝库,是缔造思想的摇篮。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相似文献   

17.
叶莉荣 《前进论坛》2009,(10):57-57
当我打开书橱,在一捆厚厚的信札中,见到一张已经微微泛黄的信笺的时候,一段不能尘封的记忆,便清晰地出现在眼前:那是1984年,屯溪市政协和市各民主党派为庆祝建国35周年,决定联合举办屯溪市各界人士国庆书画展。  相似文献   

18.
在我所保存的相片中,有一些年代久远、纸质已泛黄的照片,它们伴我度过了半个世纪。不论在蕉风椰雨的印尼,还是在北国历经的种种变迁,甚至在严查海外关系的“文化大革命”年代,我始终珍藏着这些照片,因为它们保存着我少年的记忆,保存着我对母校——振强学校的美好回忆。  相似文献   

19.
咨询台     
他人信件,拆不得!编辑老师:您好!我的执勤点在门岗,传达室里每天都会收到许多邮件,可有些信件过了几天也没有人来取。楼里的工作人员小王经常会到传达室来坐坐,看到那些没人领的信件,尤其是那些贴着精美邮票的信,总想拆开看看,我让他不要乱拆,他说:“反正没人领了,不拆也浪费,再说我又不要,看完了还把它封好就是了。”我知道这样做肯定不对,但又不知道该怎样劝阻他。保安员李卫军李卫军:你好!他人的信件是不能随意拆开的,即使是那些没有人领取的信件。每一个公民都有通信自由的权利,同时其通信的秘密也是受到法律保护的,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  相似文献   

20.
套话生活     
我在局机关当秘书。我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写材料,其实就是写套话。可以不谦虚地说,写套话是我的看家本领。我在机关干了二十多年.不知道写了多少套话。我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单位家里,马不停蹄地写着。我写得头脑发麻、精疲力竭、没完没了。你可别小瞧我写的这些套话,它们的作用太大了。我用这些套话写成了局长报告、局长讲话、经验材料、工作计划、经济论文、调查报告等。你说说,假如没有这些套话,我们单位将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