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排除合理怀疑"因"合理怀疑"内涵不清而陷入实践中误用、滥用的困境,因此亟待解释。"合理怀疑"的传统解释有三种进路,各有其局限性,也因此造成"合理怀疑"在司法适用中存在机械适用、适用严谨性不足的问题,乃至一定程度导致"证据裁判客观主义"复兴。故应立足法律实用主义,借助司法证明原理,考察"合理怀疑"在实践中的适用实例,对"合理怀疑"进行"怀疑""合理"两个层次的解构。"怀疑"的适用前提是全案已经形成一定的证据体系,而"怀疑"的生成源点有基于证据体系所存在的矛盾和基于逻辑、经验而产生的疑点。"合理性"的判辨则需要从三个维度入手:一是应以刑事专业法官的认识能力为判断标准;二是从主客观两条路径对"合理性"进行证成;三是"合理性"应达致"指控事实不具有唯一性"的限度。  相似文献   

2.
作为法官审判活动的重要依据,“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界定尤为必要。特别是在司法责任制改革逐步推进的当下,此类标准愈发成为管控审判权能、健全审判流程,以及保护正当审判工作的重要工具。基于此,通过对“排除合理怀疑”的基本内容以及其在司法责任制改革中界定必要性的探讨,结合司法责任制改革与这一标准适用的具体要求,以主体、内容和合理性三个方向的讨论为切入,或可为“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在刑事诉讼中的明晰提供较可取的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3.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53条第二款对我国的证据确实充分标准进行了界定,首次将排除合理怀疑引入,丰富了证明标准的内涵,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不同法系及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刑事案件证明标准进行比较和梳理,对如何理解和适用刑事诉讼法第53条"证据确实充分"标准及"排除合理怀疑"标准进行了分析。提出正确把握"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必须遵循的逻辑规律,并就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刑事案件多层次证据与证明标准做出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引入是我国司法领域一种有益探索。然而由于”排疑”标准存在词语解释困难、标准适用缺乏区分、证明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困难等原因,亟需从司法判例中寻求经验和解决方法。司法判例与“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具有同源性、互补性与国际性,运用司法判例辅助”排疑”标准的适用也具有极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53条第二款对我国的证据确实充分标准进行了界定,首次将排除合理怀疑引入,丰富了证明标准的内涵,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不同法系及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刑事案件证明标准进行比较和梳理,对如何理解和适用刑事诉讼法第53条“证据确实充分”标准及“排除合理怀疑”标准进行了分析.提出正确把握“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必须遵循的逻辑规律,并就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刑事案件多层次证据与证明标准做出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对程序法移植的本土化资源进行梳理分析,认为在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下,应当从信息作为公共政策规制工具的高度,来检视排除合理怀疑的作用。继而以连接信息点为基础开展疑点分析、排除等步骤,并提出疑点中心的诉讼构造。  相似文献   

7.
证明标准问题在法官断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现行刑事证明标准在实践中显露出诸多不尽人意之处。重构刑事证明标准应遵循的基本思路是司法公正与诉讼效率兼顾;理想与现实兼顾;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将“排除合理怀疑”作为我国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是现有条件下我们所能做出的最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刑事证明标准是美国宪法和刑事实体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没有明确的"证明标准"的表述,中美在证明标准上差异较大,中国学界在刑事证明标准上就是客观真实还是法律真实,形成了三种观点.  相似文献   

9.
排除合理怀疑作为刑事诉讼的认证标准已得到理论界的普遍重视,但是在民事推定中也应该引用此标准。为了保证民事推定的判决的公正性,在民事推定的基础事实的认定中采用“排除合理怀疑”的认证标准是现实的、必须的。生效的民事裁判中不符合此标准而认定的事实也不能作为民事推定的基础事实。有关证据法民事推定规则的设计应当对此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 ,学术界对于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各种观点总的来说可以划分为两种对立的观点 ,法律真实说与客观真实说。但是 ,两种观点在批判对方的时候都对对方观点的理解存在误解 ,实际上无论是法律真实说还是客观真实说都包含着对程序正义的尊重 ,也包含着对实体真实的追求 ,选择哪一种作为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只是一种价值取向的问题。在我国采用法律真实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且这样的证明标准理论所产生的具体标准即排除合理怀疑也更具备可操作性 ,所以 ,立法应当采用法律真实说作为其指导理论 ,并规定排它性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对证明标准的确实、充分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这种努力方向值得肯定,但是,具体的表述有待商榷。在刑事诉讼法的条文中不宜使用排除合理怀疑这一表述。证明标准的多元化应当在条文中予以体现。死刑案件的定罪标准和普通刑事案件的定罪标准应当适用相同的证明标准。死刑案件涉及立即执行的不利被告的量刑情节应当坚持最高的证明标准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相似文献   

12.
自第二次修正的《刑事诉讼法》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以来,非法证据排除成为刑事司法不可回避的一大挑战。针对非法证据排除的审判适用情况、适用范围和适用程序,以及非法证据排除语境下证据合法性的证明标准进行调研分析、适时总结;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相关刑事法规的日臻完善和其有效实施,提供实证参考和实践经验,可谓尤显必要。  相似文献   

13.
公诉证明标准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实务内容。如何理解与把握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刑事诉讼的两大价值即保障人权和打击犯罪的平衡。我国现行公诉证明标准完全等同于法院有罪判决证明标准,不符合证明标准的阶段性、层次性特点,存在诸多弊端,应重新构建。公诉证明标准在宏观设置上应适当降低,在具体内容设置上应界定为“排除合理怀疑为主,完全的确定性和高度盖然性为辅”。  相似文献   

14.
受最高人民检察院监察局曹东文章的指引,阅读了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惠特曼的著作《合理怀疑的起源:刑事审判的神学基础》。惠氏的著作让“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另外一片天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刑事拘留运作:理论与实践的悖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事拘留制度异化为刑事诉讼常规化的强制措施,延长刑事拘留期限成为任意的、普遍的现象,大量案件被延长至近30日。这极大地损害了犯罪嫌疑人权利。它归因于我国立法与执法理念上的偏差、以口供为中心地相互印证的证明模式、刑拘与批捕之间证据标准差距过大等。我国的改革应当树立程序正义的理念,明确刑事拘留的证据标准,由检察机关对刑事拘留及其延长期限进行审查等。  相似文献   

16.
真相欲求是刑事司法的关键目标之一,但不同诉讼主体对“真相”的建构可能不同。以“复旦投毒案”为例,控辩双方既对“整体论”与“原子论”的认知路径存在分歧,又对“排除合理怀疑”存在明显的认知差异,致使双方对案件性质的认定截然不同。要解决此冲突,法官应整合“原子主义”“整体主义”思维,并为“排除合理怀疑”划界,但对“原子论”的追求应止于诉讼经济理性,对“合理”的理解不可超越经验、逻辑而向裁判可接受性妥协。总体而言,真相发现需要以诉讼公正为底线,应回归程序理性指导下的价值权衡原则,进而弥合双方的诉讼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17.
伍玉振 《湖湘论坛》2023,(2):114-124
智慧社区并非“智能技术”与“社区治理”的简单物理叠加,而是基于两者互动融合的一种社会性建构,涉及社区业态创新、跨界融合及价值重构等社会属性议题。智慧社区各方行动者在参与“智慧化”建设过程中源于传统、利益、角色、理性及自身定位等多方面博弈,部分地衍生出过度技术化倾向、公共价值关怀匮乏、技术治理异化等问题。公共价值作为一种社区治理创新范式,它推崇公共利益重塑和集体偏好表达。围绕智慧社区治理中的公共属性不足问题,公共价值创造可以合理平衡治理绩效和价值生产的关系,树立公共意识,坚持公共利益导向,从单一追求技术物理空间改善转向兼顾社会关系营造、行为习惯培养和道德伦理塑造,打造一个异质多元良性的社会治理空间。  相似文献   

18.
刑事和解与刑法价值实现——一种相对合理主义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和解作为一种解决刑事案件的程序性机制,在尊重受害人,促使被告人认罪悔罪、改过自新等方面显示了其优势,同时,对于刑罚目的和刑法价值的实现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刑法的价值在于秩序和安全,刑法价值的实现有赖于良好的立法、诉讼机制以及司法水平和社会环境,在现实条件下,刑法价值只能相对地实现,而刑事和解制度有利于刑法价值的实现。我国悠久的调解历史、“厌讼”的文化传统、新时期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设定和司法实践中存在和解的事实,均有利于刑事和解制度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万笑男 《前沿》2013,(18):152-154
1950年代的妇女解放话语,把旧中国的妇女建构成旧时代的牺牲品和等待解放的可怜虫.1957年9月,围绕“影星周璇之死”的各种言说,也遵循了这一大的时代基调.与周璇同时代的电影女演员纷纷发表言说,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完成了女演员是“旧时代牺牲品、新时代的幸福人”的自我建构.对国家权力活语的迎合,是电影女演员在1950年后期的一种生存策略,帮助她们获得清晰的社会身份和更好的事业前景.然而,在此过程中,她们作为女性的主体身份和自我意识却逐渐模糊.  相似文献   

20.
"证明的推理"与"辩证的推理"是亚里士多德认肯的两种推理方式.在进行纯粹的事实判断或求"知"时,使用"证明的推理";在进行纯粹的价值判断或求"善"时,使用"辩证的推理".实际上,在伦理层面,并没有纯然的事实或纯然的价值之存在.事实与价值之间或"真"与"善"之间往往是交糅在一起的.因此,这两种推理方式是统一的,常常被同时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