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涛 《学习论坛》2010,26(3):65-66
科学工作者不仅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而且是科学精神的弘扬者、民族精神的引领者、社会道德的示范者。科学工作者不仅要从事科学研究,还应遵守职业道德,恪守科学道德,造福人类社会;同时他们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道德责任,应成为社会的道德典范。促使科学工作者成为社会的道德典范,需加强科学工作者道德自律、实施科学道德教育、改革学术评价制度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以及制定约束学术不端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等。  相似文献   

2.
科学权威是科学共同体中拥有最高承认程度的阶层,是整个共同体评价系统的中坚和核心。科学权威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一方面对科学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局限及个人修养等原因,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因此,客观公正地分析科学权威的积极作用及其消极影响并寻求应对之策,无疑对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达尔文和华莱士开创的达尔文主义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挑战了政治、宗教和科学领域的传统观念,其影响至今余波未息。事实上,由于科学哲学大多以物理学为其科学理论的典范,达尔文主义对在它之后兴盛起来的科学哲学也提出了挑战。它挑战了科学哲学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使得人们追问究竟什么是科学?它也挑战了科学哲学中的科学方法论,使得人们追问在科学中究竟有没有公认的科学方法?它挑战了科学哲学中的还原理论,使得人们追问应该有统一的科学哲学,还是不同的科学领域有着自己的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4.
从主体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党的主体自觉性规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性.党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历史自觉和方法自觉,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科学国情观和科学方法论,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贯的科学性、鲜明的民族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重新检视各派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现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其在科学教育上的意义在相应知识背景不足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归纳”出重要的科学发现的;在培养学生科学发现的理论与方法时,对“科学发现”的过程避而不管,只会使之变得神秘,让学生无所适从;只有背景知识丰富、准备程序充足的人才可能在科研活动中产生灵感、直觉等。  相似文献   

6.
王飞 《求实》2005,42(10):30-33
现代科学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人类的生活和命运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变化。科学与人文是在同一个人类社会文明的母体中孕育的,科学探寻“是什么”的客观描述,人文则回答“应该是什么”的价值内涵。在人类享受了无数科学的善果之后,科学也滋长分裂出自身的对立物,形成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暴露出它天生的破坏和制约作用。科学技术的异化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促使人类在自酿的苦酒中清醒,反思自己的行为,追索科学理性的人文关怀和人对自然天地的诗意情愫,重新唤回科学人文精神,求得人—自然—社会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之科学性——一种哲学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掀起了发展理论的新革命,最根本在于它是科学的发展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探析,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不是知性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相统一的历史科学。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是具有历史意蕴的真实的科学性,其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体现了这一科学性。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的澄清有助于我们领会其深刻内涵与重大意义,从而更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这一发展理论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8.
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的基本精神,归根到底就是务必把科学发展观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把科学发展观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把科学发展观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要着力于自主创新;把科学发展观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把科学发展现转入科学发展轨道需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当今学术界仍存有这样一种倾向,即认为科学不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对立的;科学发展应由人文统摄,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线性关系。本文旨在说明:人文精神不构成科学与人文的分野。科学精神实质上表征着人对自身关怀的理性自觉,人文精神内在于科学之中;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不可相互“归化”,也不可单向高扬,科学与人文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制约;科学依其本性而行,它有其存在、发展和超越自身的“科学之道”。  相似文献   

10.
科学文化,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不仅表现在经济的发展上,同时表现在社会的组织管理、运作关系及机制上。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全面、系统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文化思想。江泽民的科学文化思想包括科学文化的内涵、科学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科学文化的内容结构以及如何对待世界科学文化成果和科学文化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11.
李约瑟之谜     
江南尘 《奋斗》2006,(3):57-57
仰望领奖台上的叶笃正和吴孟超。忽然想起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主人公数学家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问世,陈景润就成为1978年“科学的春天”里绽放最美的花朵.西方科学界说.陈景润“以赢弱的身躯推动了群山。”至今,我仍然记得当时阅读的亢奋,感念科学精神洗礼的清爽与舒畅。  相似文献   

12.
崇尚科学:实现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其中一条是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崇尚科学,就是要树立科学精神、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并实现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的统一。崇尚科学,还必须以愚昧无知为耻。这不仅仅是道德领域的事情,而且关系到我国今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们正处于人类文明的一次新的大转型时期。要理解人类文明如何转型,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如何变革,如何设计信息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中国如何搞好改革开放,都需要新的理念和方法,系统科学方法则是这一文明转型的不可或缺的智力工具。本课题沿着时间的脉络,进入现代系统科学方法的殿堂,去了解整个系统科学方法的结构体系以及系统科学一般方法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去研究具体系统科学方法在中国改革发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孙小礼 《新视野》2003,2(6):60-62
历史的经验说明,科学的发展需要哲学,哲学的发展需要科学,两者应是相互促进的。面对21世纪的新问题、新挑战,科学与哲学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和相互合作。科学方法论是联结科学与哲学的桥梁和纽带,是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感兴趣又都能有所作为的一个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有益于科学和哲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贝尔纳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为基础,从历史唯物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诠释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意在为科学如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提供框架性指导.他主张通过对科学教育、科学组织、科学出版物等的改组,使科学家具备人文素质,使科学得以规划式自由发展,从而让科学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贝尔纳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核心主张是...  相似文献   

16.
"立法科学化"与"科学立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律科学化不是一个妥帖的概念,立法科学化的口号也难称科学.科学立法则是指在立法中充分发挥"作为科学的法学"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的作用.将科学立法与"作为科学的法学"联系起来,对立法者、担负立法任务的人大机关以及法学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立法者必须充分学习和运用法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必要的立法方法,立法策略和立法操作技巧,在立法规划中,在法律案的起草、论证以及立法听证过程中,增加法律专家的比例,更多地倾听他们的意见,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关于科学精神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彦明 《探索》2003,(5):14-17
江泽民认为科学精神是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灵魂,它的最基本的内涵是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科学精神是经过长期的培养和实践的磨练才逐渐树立起来的.鉴于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中科学精神的匮乏,加上对时代潮流和科技发展趋势的分析,江泽民强调在当代中国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有根本性和基础性.  相似文献   

18.
自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全国的指导思想以来,科学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为此,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充实和丰富科学发展观,并突出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必须将政治建设的科学发展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并使之发挥调配资源的有效作用,从而促进全社会各个领域的相互协调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科学理性在古希腊哲学中的奠基,同时产生了内求科学和以果求因的科学。在这个意义上,古希腊哲学是对西方科学的奠基。这两种科学发展为后来西方近代的人文科学和实证科学。本文主要论述了这一奠基的方方面面,包括对科学的世界、对象、任务、方法等等的奠基作用,也论述了两种科学和科学方法总体上的联系。本文的观点将把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从近代推进到古代希腊、从知识推广到理性和文化。  相似文献   

20.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科学面临一种“危机”,即脱离了公众真实的生活现状。科学在发展的进程中,与其产生的最原初目的背道而驰,与人类的现实生活产生一种隐匿的裂隙,并且逐渐与权力和政治统治相结合。科学传播作为发挥科学普遍性,传递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与科学精神的有效方式,只有站在民主的角度上,将科学共同体与公众置于同一平面上,增加公众参与并与之进行交流、沟通,才能真正有效地体现科学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