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家是儒家学说的逻辑起点,也是传统中国人修身的物理与心理栖息所,人性、伦理和德行的养育场。传统中国国家治理具有试图打通心理伦理与治理的鲜明特质。推进具有中国品格、中国气象乃至世界担当的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亟待化解家国矛盾,塑造家国合力。  相似文献   

3.
李风华  喻冰 《探索与争鸣》2022,(5):58-66+178
“双减”政策矫正学科培训的市场失灵,实质性地保障了未成年人的成长权利,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福利改进。其成功秘诀在于,它介入并调整儿童、家庭、机构、学校和政府之间的群己权界。“双减”政策代表了当代中国家国关系的一大变动,它表明,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的家国分离,国家再次介入家庭,其基本背景是家庭无力履行充分的人口再生产职能。家国同构说的兴起反映了一部分人试图拯救家庭功能萎缩的复古愿望,但从根本上讲,它不足以适应当代中国的家国关系,也误解了整个社会的群己关系。理想意义上的家国关系应当是家国互嵌,它坚持人身多级所有权,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介入,并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境而采取适当的权利嵌入方式。  相似文献   

4.
任剑涛 《探索与争鸣》2022,(5):28-47+177
家又一次成为一个学术热点。人们不仅将家视为中西思想分野的焦点,而且认为家构成中国社会与国家的基本支点。因此,家似乎再次成为中国社会与国家重建的根本着力点。这样的论述,多建立在对家的哲学提纯上面:在古典意义上,家在社会领域是尊尊亲亲的伦理载体,在国家领域是博施济众的仁政依托;在现代意义上,家在社会领域是感情的寄托,在国家领域是亲民政治的依据。理想之家的超验哲学论述为其提供了正当性证明。但在经验之家中,这些提纯了的理想之家却与之发生显著疏离: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每一个体如何得到尊重,并以之维系家庭亲情,是一个严峻挑战;作为国家建构的家国同构原理,在现代初期已经被证明不可行,家国分立已经是一个现代基本原则。家的社会功能应受高度重视,家的国家功能应当自觉终结。  相似文献   

5.
刘旭东 《前沿》2012,(9):174-175
电影《钢的琴》通过陈桂林的家庭悲剧和以钢厂为代表的国企命运之间的对称叙事,讲述了一群小人物面对历史的变动所进行的一场自我救赎,由于这场救赎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无望的挣扎,使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挽歌情调。  相似文献   

6.
周文 《乡音》2012,(7):39-39
王旭烽的文学新著纪实作品《家国书》,开篇就诠释了家国的概念:中国人的国家构建是由家开始的。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的正是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正是出于家与国之间的这样一种构建关系,王旭烽选择了浙东宁...  相似文献   

7.
8.
不久前,杭州钱学森故居重新修缮后全新开放。当我们从中再次体悟钱学森爱党爱国的心路历程时,无不为他的国为重、家为轻,科学为重、名利为轻的“家国情怀”而感动。对照这面明镜,今天的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应有所思、有所悟。  相似文献   

9.
王邦虎  梁德阔 《求索》2005,(3):169-172
本文认为在奴隶社会时期,宗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家国一体”,家即是国,国即是家。而到了封建社会时期,主要表现为“家国同构”,家与国分离,只是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似,国家对宗族的统治是通过乡绅自治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孙爱霞 《理论月刊》2010,(9):124-126
郑孝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因就职于伪满而被冠以汉奸骂名,亦因较高的诗歌成就而被视为同光体"闽派"的代表。观其晚清时期诗作,郑孝胥对维新变法、庚子国变、光绪驾崩等家国大事均有所记录,这些诗作蕴含着强烈的家国悲怀,反映出晚清士大夫对时事的关注,折射出他们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在《色,戒》中建构了一个"家国场域"。在此场域中,女性的身体被视为"性的身体",不仅被"敌人"所控制,同时被"同志"所践踏。另外,女性对物质的深刻迷恋也是她们悲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张磊 《群众》2023,(4):61-62
<正>柳亚子,江苏吴江人,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爱国诗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务院文教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他一生爱国爱家,在家庭教育理念上,主张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培养家国情怀;培养先进的求学理念,追求学业进步;营造平等的家庭氛围,保持独立自由成长。  相似文献   

13.
张楠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3):190-194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一直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厚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更加凸显出时代意义。高校应当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在遵循三个统一原则的基础上,从提升家国情怀素养、完善内容方法、优化校园环境等方面探索厚植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路径,培养具有国家和民族担当的新时代少数民族人才,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4.
胡艳丽 《中国保安》2020,(2):137-138
张文强1993年从事保安工作,2015年任山东振邦保安天桥分公司总经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张文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保安队伍严防死守,奋战在抗“疫”一线,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爸爸你去,上班吧,我会在家乖乖听话的!”“捂严实了,带上口罩……”这段暖心的视频记录的是山东振邦保安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天桥分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张文强与儿子的对话,儿子的懂事温暖的很多人。  相似文献   

15.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也需要形成自身独有的精神特质。对于中国而言,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进程没有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在艰难困苦中不断成长壮大的国家,家国情怀这一强大的中国精神发挥出了巨大的现实支撑力。研究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历史根基、淬炼途径以及时代意蕴,对我们当今继续弘扬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让很多人对佤族印象深刻。佤族总人口429709人(2010年数据),是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佤族人民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云南少数民族,可以说的话题很多,但他们守护国门的功劳与壮举,无论如何不能不提。从那些故事里,我们不仅看到云南4060公里的边境线上各个民族的英勇和牺牲,还看到他们的团结与智慧。1936年,西盟。我们说的第一个故事从这里开始。  相似文献   

17.
李峰  柯玉婷 《探索与争鸣》2022,(8):129-137+179
家国心态与社会结构互构,通过角色自然化、塑造社会群体的记忆和对事物进行分类等方式,处理个体与国家、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并作用于社会整合。家国心态源起于先秦宗法制社会,其心态秩序与宗法权力分配互为映衬。秦汉之后,家国心态作为一种社会分类体系和认知图示成为自然化的社会价值取向,表现为忠孝互构的帝国心态秩序。近代以来的家国心态以传统的内生性形式为表,外生性的民族国家建设为里,表现为以“去家化”“以家喻国”等为内容的国家主义崇拜心态秩序。改革开放后,经历了短暂的迷茫后,对文化主体性和内生性因素的强调,成为家国心态的主基调。当下,治理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代表着心态秩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民建会员,汪亮的职业如果不用通俗的方式表达,完全可能让读者感到枯燥。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童年记忆是珍贵的。他出生于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家庭,父母对长子和次子兄弟俩的名字自有一番考虑,借助于那首《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给他起名叫汪亮,弟弟则叫汪明,表达父母对新中国成长与发展的期盼。从父母的角度,希望儿子长大能为国家服务。  相似文献   

19.
当代台湾省籍问题被挑起与从中国民族主义向台湾民族主义转换的新国族打造有关.外省作家的文学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族群关系日趋紧张的时代状况的回应,而他们对家族及国族历史再现的游移同样是中国民族主义叙事模式在当代台湾的命运表征.本土化的论述为外省作家回顾家族与国族历史提供了历史性机缘,剧烈变化的时代瓦解了他们之前的历史观念,而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替代性历史叙述又与他们的思想情感有所阻隔.徘徊于两种论述之间的灰色地带,他们的历史书写成为一种双向的抗拒与暖昧的战斗.本文从家族书写中对父辈历史的再现、外省第二代的历史感知与现实认同、历史书写的美学策略及意识形态危机三方面论述外省第二代作家的历史书写与家国想象.  相似文献   

20.
近日,《中国青年报》一则报道称,美国人的爱国表现和我们有很大不同。绝大部分美国人觉得爱国就是为美国感到自豪,他们觉得爱国应该转化到日常生活中,比如背一个印有美国国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