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特征性履行说离不开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指导和补充,最密切联系原则也需要特征性履行说约束法官在运用最密切联系原则时过大的自由裁量权。最密切联系说是原则,特征性履行说是规则,特征性履行说是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特例,适用范围有限。在特征性履行说的立法、司法实践中,也要在最密切联系原则指导下确定合同的特征性履行行为,在特征性履行说不适用的场合,要让法官径行运用最密切联系原则寻找准据法。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指导下,特征性履行场所应该是特征性履行方的惯常居所地或主营业地,而不能是特征性履行方的国籍国。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变迁,最密切联系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中都不断地发展完善着.以判例法为主要渊源的美国,虽然赋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对最密切联系原则采用了"灵活性"的适用方法,但已有从"方法"到"规则"的回归趋势.欧陆国家对最密切联系原则进行改良,采用将最密切联系原则具体化的理论--特征性履行说.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发展在理论上表现为规则化、限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最密切联系原则是我国确定涉外民商事冲突准据法的基础性原则之一,其赋予了法官极大的自由裁量权,但我国对其立法规定较为模糊简陋,故其在司法适用中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我国法院对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适用主要集中在涉外合同领域,此领域中对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滥用普遍存在。因此通过对此领域的相关案例的探讨并反思最密切联系原则在司法适用中出现的问题,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WTO时代功能主义国际私法之最密切联系原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冲突法革命中逐渐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学说。在WTO所推动的全球化的今天,最密切联系原则更是各国国内立法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从法哲学角度对该原则进行剖析,指出其对传统概念主义国际私法观的改良及影响,并对多年来的法律实践所展现的该原则的隐患进行分析,以使我国相关司法工作能够完善。  相似文献   

5.
最密切联系原则赋予法官选择准据法的自由裁量权,克服了传统冲突法单一、机械连结点的僵化性,使准据法的选择更加灵活和多元化。法官自由裁量权受法官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实现个案公正的同时,由于法官主观偏见和个人素质的影响,造成了最密切联系原则操作中的一些弊端。从立法上明确最密切联系的种种规定,提升法官个人素质,将法规确定性和法官自由裁量权良好结合,这一切成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尽管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意思自治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但现行立法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应加以完善。如在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方面,应对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时间、方式、范围等事项作更为细化的规定;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适用方面,对如何确定最密切联系地,我国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立法和司法解释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7.
所谓最密切联系原则是国际私法中判断合同准据法的原则之一。它是指适用于某种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应该是与该民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凡是涉外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发生合同争议后诉至法院时,未作出法律选择的,就有必要由法院或仲裁机构用“最密切联系”作为客观标志来确定应当适用于该合同争议的法律,因此也称之为“客观标志说”。最密切联系原则适用的前提是:双方当事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选择了法律时,将尊重当事人的合意选择,而在双方当事人未作出法律选择的情况下,由法律规定一个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8.
最密切联系原则是冲突法领域的一个重要法律选择规则,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因其自身灵活性的特点而在"扬"、"弃"之间徘徊。从目前的国际私法立法来看,国际社会已经普遍接受了该原则,只是在接受程度上有所不同。我国2010年颁布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在法律选择方法上一个较大的改变就是将最密切联系原则上升为法律选择的兜底原则,甚至是法律选择的指导性原则而使用。从这种立法定位来看,我国是以非常开放的态度来接受该原则的,但因该原则自身的不足,这种立法定位的转变使得对该原则的立法限制也同样上升到了一个重要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最密切联系原则对传统冲突规范的突破及"硬化"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密切联系原则是当代国际私法发展中出现的一种以实用主义的经验方法进行法律选择的学说.20世纪中叶特别是70年代以来已经引起国际私法学界的高度重视.这一原则对国际私法的立法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就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历史沿革、具体运用、对传统法律选择方法的突破及追求目标、硬化处理等几个方面作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最密切联系原则是现代国际私法的一项崭新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制度,是在各国立法及实践中普遍确立和运用的一种法律适用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实质在于软化传统的硬性连结点,增强法律适用的灵活性,从而实现法律的根本价值——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在立法上也确立了这一原则,但我国现行冲突法有关最密切联系原则方面的立法除个别法律、法规较完善外,从整体上看,立法的系统性不够,现实可操作性弱,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因此,亟待我国在今后的立法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法律关系不仅是法律事实的法律后果,本身也是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和变更的法律事实.在夫妻共同财产与共同债务的认定上,法律将婚姻关系持续的事实规定为不同的法律后果,违背了权利义务一致性的原则要求.在克服法律的困境过程中诚实信用原则扮演着当事人行为准则和司法原则的重要角色,同时我们也需要立法的自我回归.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揭示商标权领域平行进口产生的原因及问题,并在分析有关国际公约、欧盟以及美、日等国对此问题的态度和法律规定的基础上,提出并阐释了我国在商标权领域应根据国情及对外贸易的需要,以允许平行进口为原则,以禁止为例外的立法和应对策略。最后从法理上论证了国际贸易中商标商品平行进口的合理性及赋予其合法地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从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案看不方便法院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行于英美法系国家的不方便法院原则,对于解决国际民事管辖权冲突、方便当事人诉讼、减轻法院负担及促进国际合作与礼让具有重要意义.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案是美国法院依据不方便法院原则中止诉讼的最著名的判例.通过这一判例可以看到,在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引入"不方便法院原则"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就跨国银行进入破产程序后,其分支机构法律地位问题,理论上有两种相对立的原则:一是单一实体原则,二是独立实体原则。在缺乏统一的法典化的国际解决方法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实践做法有两种:一是把银行的分支机构与银行本身隔离开来,把分支机构作为一个独立法律主体另行启动破产清算程序,即所谓的绝缘防范政策;二是基于礼让或互惠,尊重跨国银行与其分支机构组织属性上的单一性和完整性,有条件地承认他国司法判决或给予合作。最后,该文就国务院制定金融机构破产实施办法提出了两点相关建议:就跨国银行破产中分支机构法律地位问题不宜空白;跨国银行分支机构的法律地位宜采取有条件的单一实体原则。  相似文献   

15.
国家单方法律行为是"国家意图单方引起国际法上的后果的行为";"国家单方法律行为既是国家义务的渊源又是国际法的渊源";由于单方法律行为和条约同属国家的法律行为,它们的效力根据应当是相同的,国家意志、善意原则、基本规范、习惯法、一般法律原则等都可以作为其效力根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商贸活动的日益发展,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逐步确立和发展,并在防止信用证欺诈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该看到,作为信用证流通过程中所出现的欺诈例外原则在适用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国际性,必然要考虑到世界范围内的统一性的问题。因此,在处理欺诈例外的案件过程中,我国应当不断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方法,密切关注国际商会的有关立场和动态,使我国的做法尽快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  相似文献   

17.
现行刑法中刑讯逼供的法定刑有违国际公约,也不符合刑法的基本原则。刑讯逼供法定刑的改造重点在于刑种的增加和层次的细化,改造后的刑讯逼供罪的法定刑可从源头上杜绝明显错案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际海运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逐渐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海事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授权下进行了包括立法在内的诸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在对国际海事组织构建的国际海运温室气体减排法律框架进行厘清的基础上,就其框架中体现出的"不优惠待遇"原则及相关的减排机制进行分析,认为相关制度还有待调整以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反致是国际私法上一项特有的制度。一个多世纪以来 ,各国学者对它争论不休 ,莫衷一是 ,但这并不妨碍各国实践普遍采纳这一制度。究其原因 ,乃是反致制度有利于公正合理地解决国际民事纠纷 ,符合国家的利益 ,符合国际私法的宗旨和本质。虽然其也受到现代冲突法革命的冲击和挑战 ,但在各国国际私法趋于一致之前 ,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我国未来的民法典 (涉外篇 )应该采纳反致和转致制度 ,并适当扩大反致制度的适用范围 ,但应以必要和不造成无限循环为限。  相似文献   

20.
引起刑事法律关系的消灭的情形有 :时效完成、刑法规范更替 (部分 )、犯罪人死亡、赦免、刑事责任承担完毕、缓刑考验期满、复权、前科消灭、诉权消灭。与民事、经济等法律关系的消灭不同 ,犯罪人死亡必然导致刑事法律关系消灭 ;犯罪的消灭对刑事法律关系的消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刑事法律关系消灭的法律前提是有关刑事责任消灭的刑法规范规定 ;刑事法律关系消灭的事实前提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依照刑法规范规定能够引起刑事责任消灭的非罪行为或非罪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