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丧葬作为人类一种临终关怀,对死者妥善殓装和安葬,以示对死者的敬重与悼念。以墓葬和随葬品为载体,以死亡观念、祖先崇拜为核心,以丧葬礼仪、祭祀习俗为事象,构成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丧葬文化体系。骆越丧葬文化习俗源于史前时期,流行集体丛葬、土坑葬、二次葬和屈肢蹲式葬;周至战国出现拾骨岩洞葬。骆越丧葬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骆越工艺文化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铁器、玉器、银器、滑石器、竹木器等产品及其制作工艺,涉及原材料的开发、深加工、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制作工艺等复杂的工序,是骆越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其间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对后骆越时代民族工艺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自然环境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饮食文化类型。古代骆越人利用当地良好的亚热带自然条件和丰富资源,开创了以稻作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形成以稻米为主食、以稻田养鱼或捕捉鱼类为副食的"饭稻羹鱼"饮食模式,对后骆越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节日庆典的举办,骆越文化逐渐走进了现代社会、走向了大众。通过网络平台、动漫作品和数字音乐等形式的传播,骆越文化数字化传播取得一定效果,但还存在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受众面狭窄、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整合优秀资源,选好文化表征,强调人的主体性,加快骆越文化数字平台建设和数字化进程,不仅能更好地保存和传承骆越文化,还能为大众带来更好的文化体验,从而达到文化传播、教育、保护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6.
特定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形成了骆越别具特色的服饰文化。以服装材质、款式及其装饰为载体,以审美和功用为核心,以原料选择与加工、纺织和缝制方法、印染工艺、服饰习俗等为事象的骆越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是骆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骆越族裔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骆越是先秦至东汉时期生活在岭南西部(包括今越南北部)地区的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属于我国南方百越的重要支系。骆越是由本地区的史前人类发展而来,主要分布于广西东南部和越南北部地区。东汉以后,骆越族称在史籍中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乌浒、俚、僚或蛮。宋代以后,发展演变为壮、侗、黎、布依、水、傣、仫佬、毛南等民族,传承和发展了骆越文化。  相似文献   

8.
舞蹈文化是以舞蹈语言即舞蹈动作、舞蹈组合和舞蹈语汇为载体,以舞蹈观念、意蕴、功能及审美为内涵,以舞蹈习俗、装束及配乐为表征等构成的文化体系。骆越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内涵丰富、别具特色的舞蹈艺术,使之成为其民族文化体系中一组亮丽的篇章,是骆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立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9.
先秦至秦汉时期,世代生活在岭南地区的骆越人民,因地制宜,创造了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或遗物,这是骆越人民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正是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骆越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铭刻着骆越社会发展的印记,见证了骆越人民的智慧和开创精神,叙述着骆越文化与百越乃至中原文化的密切关系。因此,开展对骆越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阐明保护的对象与范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距今约4000-5000年前,以左右江及邕江流域为中心的骆越故地出现了以大石铲为特色的石铲文化。从大石铲的结构、造型与功能看,它应是一种以水田耕作为主的生产工具。石铲奇特的组合形式与硕大形体,应与稻作农业祭祀仪式有关,是前骆越社会文明出现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古骆越与西瓯究竟是不同的越人族群酋邦方国,还是异名同实的单一族群方国,学界一直存在争论。通过对文献史料的梳理和对当代考古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可知,先秦时期的骆越与西瓯是百越系统下不同地域的两大族群酋邦方国,但在秦朝设置岭南三郡和赵氏南越国的统治时期,骆越与西瓯在政区上已融为一体,表现在物质文化上,两者既反映出不同的地域色彩,也一直存在着密切的交流融合关系。  相似文献   

12.
汉武帝平定岭南以后,在骆越地区采取以故俗治毋赋税的初郡政策。这种政策加强了中央王朝的集权领导,对骆越民族的社会稳定、提高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对后来出现的羁縻制度、土司制度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的骆越和巴蜀地区都存在有相似的玉石礼器,通过对两地存在相似的青铜器、石墓、船棺葬等文化因素的观察,可以证明,当时岭南的骆越先民和四川盆地的巴蜀先民已经存在着持续的文化经贸交往和互动融合关系。  相似文献   

14.
骆越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骆越人民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强对骆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重点做好调查、摸清遗产存量,建立资源数据库,宣传普及文化知识,建立文化博物馆和文化保护区等工作。  相似文献   

15.
越南京族的起源与形成,是古代中越族群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根据考古发现,在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的蒙古人种不断南迁,并与今越南北部的澳大利亚人种、印度尼西亚人种通婚融合,逐步形成早期的骆越族群,其文化特征主要有和平文化、北山文化、多笔文化等。到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以越南冯原文化和东山文化为主要特征,反映了中国南方族群与越南族群交往交流与交融达到新阶段,从而不仅促进越南经济文化快速发展,而且加快了骆越族群的提纯,去黑呈黄种人。秦汉至宋初,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交趾等与内地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频繁,最终使交趾(安南)的骆越族群逐步演变成京族,成为宋代在今越南北部建立的李朝的主体民族;广西等地的骆越族群也在宋代演变成壮族。因此,宋代是广西壮族和越南京族最终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6.
骆越族裔遗俗壮族侬峒节是壮族传统节庆民俗,入选我国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通过对侬峒节称呼、侬峒节传说和侬峒节起源进行探讨和分析,可以认为,侬峒节起源于原始信仰的酬神娱人和依歌择偶,前者为载体,后者为动力。  相似文献   

17.
18.
史前时代,骆越和南越地区都存在有相似的双肩石器、有段石器和树皮布石拍等越族文化因素,说明两地先民有同源关系。进入先秦时代,两地分别形成了不同的酋邦方国,两地存在相似的青铜礼器、武器、印纹陶等文化因素表明,骆越通过南越、西瓯等地区不断吸收和改造来自内陆中原的青铜文明。秦末汉初,骆越已成为郡县制和羁縻制并行的管辖地区,骆越通过与南越不断地交流互动融合,不仅获得了社会的繁荣进步,也融入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国汉文古文献资料和左江花山岩画、岭南铜鼓等考古资料的分析,进一步梳理骆越及其后裔天琴艺术的起源和来龙去脉,初步发现壮族天琴艺术文化起源于我国先秦时期,发展于唐宋元明,盛行于清代和民国年间。  相似文献   

20.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封建王朝建立和巩固时期,也是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岭南地区的统一、郡县的设置、大批中原人的南迁和中原文化的传入,骆越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在陶瓷烧制、干栏建筑、花山岩画颜料应用、纺织、造船和制漆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果,其包含着诸多的科技文化因素,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科技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