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 法律意识,人们有过各种解释。有人说:“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有人说,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也有人说:“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和观点的总称。”上述观点虽然揭示了法律意识基本属性,但我们认为,它们是不全面的。这是因为:其一,法律的意识不限于法律观点,前者的外延较后者更广泛;其二,用法律观点,法律思想,法律知识共同解释意识,是一种外延重叠、层次不清的模糊说法。  相似文献   

2.
一 法律意识是一定阶级的法律观点的总和,是人对客观法律现象的反映,是人们对法、法律现象的心理、观点、知识和理论体系的总称。具体讲,法律意识包括人们对法、法律现象的本质和作用的理论、观点,对人们的行为从法律角度的理解、感觉和评价;也包括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愿望和情绪。例如,某厂长发现履行某一件合同对本厂不利,就公然违约。对这一行为,有人认为不履行合同违法,有人认为应该不履行合同,因为不履行对本厂有利。人们的这些心理和思想,就是法  相似文献   

3.
《法学》1983,(9)
一、概念题(一) 解释下列概念: 1.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2.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3.立法解释立法解释是制定法规的机关对法律规范所作的解释,具有普遍约束力,属于  相似文献   

4.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法律意识.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构建,其中.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也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法制教育的核心。法治理念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之中、引导人们进行法治实践的相关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思想认识的总称。法治理念源于法律意识.又高于法律意识。提高法律意识是树立法治理念的根基。因此。要树立法治理念,必须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执政党和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5.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和知识的总称.国家公务员的法律意识,测是公务员关于法律、尤其是行政法律、法规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和.公务员是各级政府的工作人员,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主体.他们受人民的委托,担负着组织和领导国家行政事务的重任.其特殊的使命和身份,使之在依法治国中充当极为重要的角色.作为国家公务员不仅需要与普通公民一样学法守法,而且还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模范守法.因此,公务员的法律意识较之于普通公民的法律意识,具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相似文献   

6.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态度、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加以分析,将有助于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出发,有针地性地搞好普法教育活动。那么,如何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本文将以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和成因分析为线索,阐述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对如何培养和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论学生社会角色法律意识的培养刘持训李培真学生社会角色法律意识,就是指学生这一社会群体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学生社会角色法律意识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内容是一致的。它体现着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关于法...  相似文献   

8.
“法律文化”是一个晚出的概念,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国外学者有的认为它是“人们对法律、法律机构、判决的制作者的各种观念、态度和期望”,以便与法律的“现实内容”相区分。([美]温伯格:《论法律文化和美国人对法律的依赖性》,载《法学译丛》1987年第1期)有的将它视为“凝结”在“法律制度”中的“法律传统”和“文化观念。”([美]亨利、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英文版)这些都是从文化对法律的影响和作用的角度立论的。国内学者论述不多,武树臣、李贵连同志曾指出“它是社会上层建筑中有关法律、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设施等一系列法律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见《自修大学》1987年  相似文献   

9.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心理和态度的总称,即人们对法律的看法及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程度等。本文通过分析法律意识和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联性,提出加强法律意识的教育,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0.
宪法观念一般是指公民对宪法的思想、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它包括对宪法规范的本质、内容、作用的认识,以及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的评价和解释等社会意识形态。为了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必须加强对每个公民进行宪法教育,“使每一个公民尤其是每一个干部都牢固地树立法制观念,特别是宪法观念,逐步使我们的宪法和法律家喻户晓,人人养成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彭真:《新宪法颁布、实施一周年讲话》)从实践经验来看,要实施宪法赋于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也必须加强宪法观念。  相似文献   

11.
宋阳 《法制与社会》2010,(8):189-189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的各种现象的态度、心理、知识、思想和观点的总和。法律意识的深入、普及是实现法治必要条件。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培养农民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同时,正确把握农民法律意识现状也对基层法庭日常工作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党中央及时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标志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念、知识、心理的总称,包括对法律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态度和评价、解释、对人们行为法律评价、法治观念等等。法律意识通过立法、执法、守法完善法律的内容,使传统社会的法变成和谐社会的法,法通过调整不同个体、群体、地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建立相对和谐的人际、群际、地区关系,形成相对和谐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赵玉 《法制与社会》2013,(11):223-224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高职院校中,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非常重要。本文就从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大学生法制意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对如何创新社会实践方式,提高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做一些浅析。  相似文献   

14.
<正> 怎样认识和评价孔子的法律思想,法律史学界是存在着分歧的。有人认为孔子只讲仁义,不讲法律,主张人治,谈不上有什么法律思想。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下引《论  相似文献   

15.
法律意识的本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不同意法律意识的本原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传统观念,认为它的本原从根本上讲应是法律现象,法律意识是法律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和映象。马克思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括为“生产方式”这一概念,认为它们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内容,从而提出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的一切思想、理论与政治等设施,其性质与状况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与法律意识的本原是不同性质的问题。作者认为,“法”这一社会现象不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而属于“社会存在”范畴;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不是一个概念,并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科学含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试论法律文化的结构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中独特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构成;法律文化是人类在漫长的文明进步过程中从事法律活动所创造的智慧结晶和精神财富,是社会法律现象存在与发展的文化基础;法律文化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律上层建筑的总称。即主要由法律意识形态以及与法律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法律制度、组织机构等的总和。一国的法律文化,表明了社会上人们对法律现象和法律活动的认识、态度、信仰、知识等水平。同其他类型的文化现象一样,法律文化有着自身独  相似文献   

17.
主张言论绝对自由的人认为,言论自由的全部含义在于:你无论说什么话都不判罪。任何言论都不能构成犯罪,他们的理由是法律只能惩罚人的外部行为,言论只是思想的表现,法律不应当惩罚思想。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应当指出,我国法律不承认思想犯罪,不允许惩罚思想活动。它所惩罚的仅仅是那些有害于国家,有害于人民,有害于社会的,为法律所明文规定禁止的,根据刑法规定应当惩罚的行为。我国刑法  相似文献   

18.
正如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不完全一样,到目前为止,法学界对“法律文化”也没有取得普遍认同的解释,以至法律文化研究仍被释义问题所困扰。根据现有的文献材料看,在国外,美国法学家倾向于把法律文化界定为“人们对待法和法律制度的态度、信仰、评价、思想和期待”。  相似文献   

19.
宪法观念是人们关于宪法的各种思想、理论、观点和心理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大体可概括为:人们对于现行宪法规定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于现行宪法的感情和态度,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公民个人行为合宪性的评价和看法,对于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认识和要求,还有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宪法思想和理论,等等。一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的实施就是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即把法律规范中所设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权利义务主体(公民)对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上和实务中对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是八种具体犯罪的罪名,有人认为是八种犯罪行为。但是从文义解释、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立法精神和规范目的、“犯罪行为说”的弊端以及“罪名说”能满足实践需要四个方面能够证明:“罪名说”的观点是正确的。应该站在成文刑法的特点和罪刑法定原则的立场上去理解现实上存在的值得科处刑罚却不能解释到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中去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