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启公隽声,慕仰日久。然直至1988年秋,余奉调来九三中央机关工作,恰于香山会上同在一组议事,方得初识贤懿。幸既相接,公之待人和易、见事洞达,且于晏语笑谈中常蕴邃旨深味动人襟腑,益令末学恳衷钦倾。惜乎此后十数年间,驽拙多为尘务牵絷,虽时怀谒问以聆教于座下之渴心,能以班荆相与者,数终不过三五。每念及此,辄不免有未得深耽清教之憾。今公遽尔遐登,挽之莫能,憾复何极!连日独坐书斋,默对公于乙亥春月所赐墨宝,恍若犹亲德容,不禁触绪兴怆。乃效宋人吴梦窗体,成此一阕,以寄款悃。盖昔时聆教于九三诸贤望间,均习以“公”相称,而不言职衔,其意…  相似文献   

2.
《精神文明导刊》2012,(3):54-54
哀公问于孔子日:“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孔子日:“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有圣。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格,法也],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  相似文献   

3.
九三佳节群英会,一代名贤挤满堂。回首早年开业艰,重温社史育人序。肺香位忘心阵占遗沁凝徒不主花从于益民鲜滥教风学愿聆春科自仰庆九三学社成立48周年@吕道元~~  相似文献   

4.
一 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周敦颐十分注重道德教育的目的。他认为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为封建社会培养圣人、贤人。他在《通书·志学》中说 :“圣希天 ,贤希圣 ,士希贤。”周敦颐竭力主张圣人在位 ,由圣人作一国的领导人。他说 :“以仁育万物 ,以义正万民。”①凡一国的领导人都要修圣德 ,纯其心。周敦颐指出 :“天道行而万物顺 ,圣德修而万民化。”②“仁、义、礼、智四者 ,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心纯则贤才辅 ,贤才辅则天下治。纯心要矣 ,用贤急焉。”③ 在周敦颐看来 ,心纯能得到贤才的辅佐 ,有了贤才的辅佐就能平天下 ,因此 …  相似文献   

5.
正刘禹锡在《阮公体三首》诗中写到:"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自贤千载事,心交上古人"。"忧国不谋身"一句,引深出领导干部做人、做官、做事,要爱国、无私;为民、无欲;廉洁、不贪;政绩、实干;官品、立德;执政、守责。忧国不谋身,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精髓,要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  相似文献   

6.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禅宗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当代治国理政,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借鉴意义.将"禅"思想与"廉"文化进行结合,总结提炼出以"九心"为内容的"禅廉文化"价值理念:以敬畏之心破无忌、以慈悲之心破嗔恨、以禅定之心破妄念、以般若之心破贪执、以平常之心破功利、以精进之心破无为、以感恩之心破抱怨、以宽容之心破狭隘、以觉悟之心破痴迷.  相似文献   

7.
刘宗周《人谱》归纳了人的六种"过(恶)",即"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和"恶",并设计了"改过"工夫步骤,即:针对妄惑微过,则"静坐读书",于闲居之地,明人禽之别、敬肆之分,体悟"本心"之"明";针对七情隐过,则"知几葆任",惩欲窒忿,当下廓清;针对九容显过,则"变化气质",以气质定威仪,由知礼而显性;针对五伦大过,则"随事体当",践履敦笃,常怀黾黾战兢之心,以尽伦常天道;针对百行丛过,则"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由尽吾之心而尽人尽物;针对成过之恶,则"克念始终",时时自讼反省,时时迁善改过,迷而后复,成圣成贤。《人谱》的改过六法表明,无论个体之人犯怎样的"过(恶)",其"本心"始终净洁澄明,迁善改过工夫本质是证"心"工夫。  相似文献   

8.
徽稿 《黄埔》2006,(5):29-29
旅美黄埔校友会于7月15日在旧金山完成该会第十四届理、监事改选。投票前,古铣贤会长总结了过去两届会务和成果,并推崇周凌军荣誉会长及全体理监事,均能牺牲奉献,团结合作,虽在自力更生之条件下,仍能全部参与侨社及有关两岸三地之公益活动,他深盼下届干部再接再厉。开票结果,高  相似文献   

9.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1,(7):4-5
"公,就是要出以公心。古人说:‘处天下事,当以天下之心出之。’对于手中的权力要心存敬畏,始终铭记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明导刊》2013,(12):53-53
昭公后醒【原文】昔宋昭公出亡至乎境,喟然叹日:“呜呼,吾知所以亡失矣。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圣者,内外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昼学道而昔讲之,二年而美闻。宋人迎而复之,卒为贤君,谥为昭公。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亡,此后醒者也。(群书治要·贾子)【译文】  相似文献   

11.
得贤则兴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管子说,"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孟子也说,"不用贤则亡".人才比什么都重要. 《国语·楚语》记载了王孙圉论楚宝的故事.晋国大夫赵简子以美玉为宝,而楚国使者王孙圉则不以为然.在王孙圉看来:"楚之所宝者,日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楚国之宝是人才不是美玉,像善外交辞令的观射父、善陈述先王经典的倚相,都是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4,(10):3-3
<正>"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晋代陶渊明写此诗句时,只誉"炎帝之少女女娃,因游于东海而溺,后化作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坚毅不拔、锲而不舍、永不放弃。"精卫衔微木,将以填心壑。"吾辈不才,只得向陶渊明讨教,并以新意,只为"中华民族之近代,因弱被人欺,令台被割让,复归后又因内战而分。但终究是兄弟手足,分久必得合"的人间真谛、人间真情、人心所向。此所向之意,并非一人一事,而乃中华炎黄之全部子孙。  相似文献   

13.
自汉始,以先秦儒学为基础之哲学体系,遂为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之核心思想,其“道”、“贤”、“公”、“君子”、“闻达”等内容,为后世政治制度阐幽发凡,对“求至公”、“举贤才”、“尚君权”、“重声名”之科举思想之产生、发展与变迁,影响深远.以禄进贤,士人心性虽有万千气象之变化,或循君子贤士之道,自爱强志以求仁达;或饰正藏邪,巧言令色以图仕禄.然而,科举制度之总体设计,首重遴选严守儒家传统精神之士子“入仕”治政,故而科举思想正在于继承与阐发先秦儒学之价值核心,儒学最终得以走上制度化之昌盛,也正是借助了科举这一外在形式中之内在价值要求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漫話中秋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秋節;因為七、八、九三個月為秋季,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又是十五居中,所以这一天又稱中秋節,民間俗稱八月節(今年的中秋節是公曆的九月十二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是宋代著名詩人蘇東坡(一○三七——一一○一年)中秋賞月所作的一首詞,意味深長,至今仍被人們广為傅誦。中秋之夜,寥廓長天,皓月當空。有多少動人的故事,給这皎潔明月增添了神話色彩;有多少優美的詩篇,使這中秋之夜更加迷人!  相似文献   

15.
清人高廷瑶《宦游纪略》中记有这样一则问答:巡抚钱培山问高廷瑶官如何才为爱百姓,高廷瑶说:"必有一副爱之之心,必有一副爱之之力,无此心则抚摩噢咻(指关心百姓疾苦),无非沽名市惠(捞取实惠),是假之也,何有于民?有此心而才具精神不足赴所欲为(指躬行实践),亦徒虚此爱耳.故真爱百姓者,以实心行实政,废一不可也."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的学问是他的人生阅历,也是他的人格精神.世界是人的一世之界,人存在于世界当中,人和世界本无间隔.人是"天地之心""心只是一个灵明",人是世界的诠释者,"心"是意义的发现者.人生活于"人情事变"当中,"人情事变"即人的生活世界.在"人情事变"中人由"慎独"确证自己的存在,"心"是无执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性"是...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毕业季,印着"南以离开"的T恤衫成为一道惹人的风景,这是网上投票选出来的。这个创意,把"离开"和"难开"缠在一起,通过一音双字,引出"难"的意境。于是,我在本科毕业典礼上围绕着"离开"讲了一番话,中心意思是说,"有公能才南开",南开人只要有公在心、有能在身,不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南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的魂之所在,但要真正做到则殊为不易,永远做到更是  相似文献   

18.
<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贤内助是家庭的重要成员。在家庭廉洁防线中,贤内助的位置不言而喻。在家庭助廉活动中,贤内助的作用至关重要。一、要当贤内助,先当廉内助贤内助之"贤",是一个外延广、内涵深的概念,其中就包含着"廉"。贤内助应是廉内助,廉内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民政局干部职工发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深怀爱民之心,恪尽为民之责,善谋为民之策,广办利民之事,为广大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大地之心     
《小康》2016,(12)
正5月18日,一组航拍照片在互联网引起热议。在《无人机航拍武陵山绝美古村落》中,一张形如"爱心"的天坑的照片被网友起了一个优美的名字:"大地之心"。被网友称为"大地之心"的天坑位于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天坑寨子景区。该天坑直径达1000多米,深100多米,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圆形天坑。在"大地之心"天坑底部,至今还居住着13户土家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