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罗援 《黄埔》2009,(2):7-8
“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当年,以国共两党军队为主体的中国军队唱着同一首《义勇军进行曲》,用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铸成了一道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曾经兵戎相见的两岸军人,有责任担当起终结两岸敌对历史,永铸中华万世疆域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2.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是一个比信心建立措施内涵更深、外延更广的概念.在两岸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过程中,第三方的可能影响不容忽视,必须确立不针对第三方原则,并在机制的协商过程中和协议文本中以明示和暗示的方式予以体现,以澄清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单纯性、防御性和透明性特征,化解相关国家或地区的疑虑,为两岸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营造一个相对有利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把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在分析每个时期两岸关于该议题的基本主张和议题呈现态势基础上,总结出两岸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议题源自于结束两岸军事敌对状态的内在需求,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建立将是对“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排除,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必须考虑两岸军事敌对两个方面的特殊性等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商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和建立军事互信,是祖国大陆的一贯主张。2008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为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  相似文献   

5.
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理论建构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民党在岛内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正在不断形成,随着两岸互信的不断积累和共识的不断增加,两岸之间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可能性也在增长。对于海峡两岸来说,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增加双方的政治互信,而且有利于长久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6.
罗援 《黄埔》2009,(6):5-5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以极大的政治智慧和政治魄力提出在国家尚未统一的情况下探讨政治关系的建议:“为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胡总书记的谈话发表以来,两岸的退役将领首度在高尔夫球场上一比高低,黄埔同学的后代们也开始了续接先辈们的研窗情谊,  相似文献   

7.
郑剑 《黄埔》2012,(6):41-43
自1990年代末以来,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逐渐成为两岸关系的热门话题。但是,十多年来,这个议题至今仍缺乏实质性进展,目前基本处于止步不前状态。究其原因,不仅有岛内因素的制约,更有外部因素的千扰牵制,特别是美国从中作梗。美国对这个议题的态度是有变化的。在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时代,美国比较积极,其主要目的是制约大陆对台动武,防止“台独”引发战争,以避免引火烧身。马英九上台后,  相似文献   

8.
<正>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是根据海峡两岸的特殊情况所做的特殊安排。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谈话中指出:"为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而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近来亦受到新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互信是个相对的概念,指的是政治行为者之间彼此包容和合作的心理基础和共同承诺.两岸政治互信可以分为基础性互信、成长性互信和融合性互信三个不同层级.九二共识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双方关于国家中国的具体内涵的理解、两岸在一国之内彼此政治定位等问题.只有从根本上消除台湾各方面对一个中国的疑虑,才是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关键.笔者认为,国家球体理论可能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提供新的解释和思考路径.在两岸达成国家领土主权一体和治权差序并存共识基础上,双方的基础性政治互信将得以强化,两岸有可能更加顺利地进入成长性互信阶段,使两岸关系步入良性循环的历史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两岸政治互信与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互信,就是双方在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才是影响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因素.台湾社会绝大多数民众认同"台湾化的中华民国".在相互对立的政治体系之上重构新的政治认同对象,是巩固两岸政治互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海峡两岸在厦金海域开展和加强非传统安全合作,是巩固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客观要求,是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的现实需要。尽管双方的交流沟通还不尽完善,但海峡两岸在厦金海域开展海洋环境管理、海洋资源开发、防治非法捕捞、打击包括海上走私、海上私渡、海盗等海上犯罪活动、进行海难救助等方面存在非传统安全合作的较大空间。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在厦金海域开展非传统安全合作仍旧必须面对和克服一些现实困境,其中包括管辖权的冲突问题、合作与联系的机制问题、合作协议的签署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理问题等。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非传统安全问题正逐步取代传统安全问题,成为新形势下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威胁。因此,海峡两岸应当在原有基础上,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合作平台,拓宽合作领域,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充分发挥NGO的作用,不断推进双方在防范"三股势力"、打击跨境犯罪、防治自然灾害、核能安全合作、应对突发事件和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等方面的互助与合作,共同保障两岸交流的正常秩序和两岸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海峡两岸的和平稳定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3.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使两岸的经贸合作走向了制度化的轨道,将推动两岸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后ECFA时代两岸政治关系将如何走向受到广泛关注,既有文献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基于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赖理论,构建双边冲突升级的动态博弈模型,对ECFA将如何影响两岸政治关系的内在机理进行探讨。本文的主要结论是,ECFA签署后,随着两岸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两岸发生低级别冲突的概率将会增加,但是低级别冲突升级为战争的概率下降。从长期看来,ECFA将对两岸的政治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和两岸民间交流加速发展,增进了两岸彼此了解,建立与巩固了两岸互信,却也衍生了非传统安全因素,如跨境犯罪、传染疾病和食品安全等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出于两岸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多元性、跨界性和议题主导性,在其解决上,更体现了两岸合作的重要性.本文采用SWOT方法对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剖析了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的现状、不足和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现有研究文献的分析归纳,已有研究对于两岸经济相互依存性的度量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对两岸经贸交流相对规模的度量,对两岸经贸交流直接经济效益的度量,对两岸经贸交流总体经济效应的度量,以及基于动态系统要求所进行的度量;而不同度量方法对应于两岸经济相互依存概念的不同外延。关于两岸经济相互依存的概念应当从两岸经济相互依存系统的输入层、作用层和输出层分别加以界定,相应的度量方法也需予以适当拓展。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伟 《中国发展》2011,11(1):39-46
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对保证食品安全作出了贡献,但现有体制尚不完善,实施力有待加强。该文探讨了如何对原有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创新性设计,从而构建一个高效率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谈我国内保安全机制的发展和保安业前景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于20世纪末历经了划时代的政治、经济的社会大交革,虽然犯罪率仍呈现上升趋势,但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却大大促进了保安业的迅速兴起。文章清晰记录了中国内保安全机制的发展脉络,50年代-90年代直至今天的发展概况和出现的新问题,以及保安业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所面临的巨大机遇和挑战,我国保安业已迎来国际竞争的时代,既充满希望又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民间交流日渐成为两岸交流的重心,与此相应,两岸关系理论需要从"国家中心"走向"社会中心"。但是既有的"联锁社群"理论在解释两岸民间交流时仍存在诸多缺陷,特别是对"关系"本身的忽视;而"关系网"恰恰是两岸民间交流的主要媒介,是"两岸社会"的基本组织模式。其中,强关系传递了情感、信任和影响力,弱关系传递了信息。社会网络比身份认同对两岸民间行动者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也论解决海峡两岸民商事法律冲突的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合法域国家解决区际民商事法律冲突采用不同的模式。对于中国区际民商事法律冲突的解决,学者们也提出不同的主张。但是,这些模式是否适合于解决海峡两岸的民商事法律冲突问题,还需进一步分析与探讨。两岸的民商事法律冲突是特殊的区际法律冲突,由于这种冲突具有阶段性与渐进性并存的特点,因此,冲突的解决不可能一步到位,也必须采用阶段性、渐进性的措施。不论理论上存在什么缺陷或不足,从务实、需要的角度考虑,海峡两岸适用各自的区际冲突法或类推适用各自的国际私法解决相互间法律适用上的冲突,是现阶段最适宜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要求公安工作建立公安情报信息保障系统,通过构建公安情报信息机构。完善全方位情报信息保障系统网络,树立情报主导警务的理念,整合情报信息资源,是公安工作的新亮点和警力的新增长点,也是创新公安工作的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