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雨 《传承》2010,(15):163-165
仪式与信仰构成了民间宗教现象的两个基本范畴,祭祀仪式是信仰展演的过程,对村落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广西全州县文桥镇江头村伍元龙信仰的祭祀仪式的描述,揭示祭祀仪式在村落生活中的作用。对研究民间信仰与村落生活之间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仪式与信仰构成了民间宗教现象的两个基本范畴,祭祀仪式是信仰展演的过程,对村落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广西全州县文桥镇江头村伍元龙信仰的祭祀仪式的描述,揭示祭祀仪式在村落生活中的作用.对研究民间信仰与村落生活之间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习惯法概念的界定历来存在争议,正确界定习惯法的概念及认识习惯法与习惯之间的意义对于我们认识现存法律中的关于习惯入法及习惯在司法中的适用提供重要的意义和理论基础。本文以为习惯法应该是独立于国家强制力之外的一种法律,即区别于制定法。是一定社会中,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惯性的为一定的群体人们在心理上所接受的,能够像发一样规制人们行为的,不违背公序良俗的习惯。而我国民法中的交易习惯也应当是习惯法。至于交易习惯的适用,应当由司法机关汇编适用。  相似文献   

4.
仪式历来被认为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在生态和谐方面,仪式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仪式为人们制造了神圣的时间与空间.以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的密枝山祭祀为例.可以看出仪式与生态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村民们如何在仪式实践中实现与生态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张松 《求索》2012,(8):104-107
传统中国,政府对商人及商业的平衡政策导向及不断发展的商业形势,为商事习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而儒家学说与国家制定法则为其提供了法律支撑。在长期的商业交易往来和行业自治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商人的道德价值观为原型的商事习惯。至近代,中国被迫融入国际潮流,商事习惯也因此而被烙上时代痕迹,发生一些新变化。此演变不仅表征了近代中国由身分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变,也契合哈特的规则进化理论。  相似文献   

6.
定型于农耕社会的华夏文明,其文化之根的信仰和伦理体现了农耕文明的特质。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祭祀活动根源于、归结于、检验于社会生活,且以农耕时代人—人、人—天关系之体验为基础,带着虚神实祖的文化内核进入到文化这种群体免疫系统和身份认同系统。并通过循环机制促使文化的发展以及群体成员的身份认同,祭祀仪式的重复性则为文化意义的循环和再生产提供必要的外力。  相似文献   

7.
法治既应是人们理性建构的社会治理模式,同时又当是人们实然社会生活中信奉遵守的规则秩序。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丰厚传统人伦文化和民族多元一体的国家,在国家治理的法治路向中,国家政治权力与公民合法权利的相互博弈整合,要求"国家社会化"与"社会国家化"。此图景下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法治建设,必然内涵有对西部少数民族民间传统习惯规则的国家法治化归导,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相似文献   

8.
司法实践对于如何导入民事习惯仍然没有清晰的指引。对民事习惯的司法导入,一是必须遵循制定法优先原则和合法性原则;二是应加强民事习惯的国家和地方立法、司法解释,完善民事习惯司法导入的外部机制。  相似文献   

9.
楚国尚卜隆祀之风,在同时代诸国中罕有其匹。凡重要的政治军事活动和出现疑问之时,楚人都要求占问卜。而与之相关的祭祀更是在楚人政治生活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随着楚国疆域的拓展和不同族群间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其不同地区的祭祀神谱也出现了明显差异:沅湘流域主要祭祀东皇太一、湘君、湘夫人诸神,江汉平原郢都一带注重祭祀大水、二太子等,淮汉上游地区则以北方、北公、北宗等神为重要祭祀对象。与之相应,各个地区对楚人祭祀的祖先"三楚先"的认知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后,苗族的婚姻习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在苗族地区的深入,苗族的婚姻习惯也受之影响,那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习惯被简化了,但云南苗民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婚姻习惯。尽管部分这些习惯与我国现行《婚姻法》基本原则存在冲突却依然被保留着。法律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与《婚姻法》的施行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而我国《宪法》和《立法法》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苗族地区变通实施我国《婚姻法》提供了法律基础,列宁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论断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李绍明 《思想战线》2003,29(6):23-29
传统文化变迁与民族文化传承,是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以台湾少数民族泰雅人为例,近百年来,他们彻底改变了原始农业与狩猎采集的经济,改变了传统社会制度,最终导致部落解体。但在发展旅游观光业时,泰雅人注重下一代的双语教学,开办了泰雅文化和语言课程,开展了传统技艺学习,以各种方式挽救传统文化,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司马周 《求索》2010,(12):68-70
民俗文化正面临着多元文化形态、发达网络信息、新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冲击,传统民俗正发生变革迁、变革,乃至消失。传统民俗只有经过变通,适应潮流和当下社会,才能长久。传统民俗变通可从变通的主动性、内容的时代性、语言的普适性、艺术的创新性四个方面体现。通过变通,传统民俗可取得相应社会效应: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传统民俗;有利于丰富民俗文化的内涵;有利于传统民俗焕发新活力;有利于激发群众参与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民族习惯法究竟有什么价值?如何处理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的关系?民族习惯法独有的实质合理性的价值评价标准使得其不同于国家法,其对秩序的追求以及借助分散的个人知识、传统、社会习惯克服了它作为一个个人行为的集合体以及局限性、片面性以及部分的形式非理性,从而达到国家法所不能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稻作民的祭祀信仰体系中,谷魂信仰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信仰形式,它深刻地影响着稻作民的观念和行为.本文以云南稻作为例,详细地介绍了在稻作的各个生产环节相应的祭祀谷魂的仪式,以及谷神的依托物和象征物,谷神、谷灵备受尊崇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观点认为,反垄断法与产业政策在经营者集中领域存在不少冲突.这是对反垄断法与产业政策关系的一个误读.反垄断法与产业政策在本体或价值层面上不仅不存在冲突,相反,两者是同向性互动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反垄断法是高级的法律化的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6.
习惯如何成为习惯法的问题必须从界定"习惯"、"习惯法"这对概念入手,而不同的定义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对该问题的态度或立场。社会认可说与国家认可说是人们在回答上述问题上的两种立场或学说,它们背后各自隐藏着一幅研究者据以解释经验事实的理想图景。其中国家认可说与文化研究中的"大传统"模式、制度研究中的"现代化"范式相互支持,极大地阻碍了习惯法研究。上述讨论启示我们,在习惯法研究中必须确立正确的方法论立场,才能比较客观地还原习惯法的本质和拓展习惯法研究的深度。  相似文献   

17.
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为庆祝开国,在黄陵、明孝陵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典礼。几乎同时,还将清廷的昭忠祠改为大汉忠烈祠,以新式的祭祀典礼告慰革命的牺牲者。其唯一例外是延祀了清代参加中法战争而殉职的将领孙开化。南京临时政府在破除迷信的名义下,废除了文庙祀典之外的清廷其他所有祀典,却没有来得及制定民国祀典,以致于民间请求制礼的呼声甚高。尽管南京临时政府的国家祀典未能实现制度化,但其开创了民国礼仪制度的新时代,表达了汉族政权重续的政治兴奋情感,终结了传统的神道设教与政治自然化的伦理观念,展现了孙中山再造文明中国的本土情怀与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18.
<正>一、苍南县藻溪镇概况藻溪镇位于苍南县城东南10公里处,藻溪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始建于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历今1700余年。藻溪镇地形以丘陵、小平原为主,上属山区,溪床坡度陡峻,雨水不易调节,下为平原,因河道过于狭隘迂曲,不利于排水防洪和蓄水灌溉,  相似文献   

19.
孙玲 《人民论坛》2010,(6):212-213
从教育的重要性、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分析,教育在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举足轻重,必须高度重视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参与,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教育观念,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节日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约定俗成或人们所特别规定的专门时日,是一个民族传播与传承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构成这一民族特有的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事节日是某种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耕作制度、农耕文化的产物。侗族农事节日具有促进侗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