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建林 《台声》2013,(4):68-68
一个人,能守得住几载清苦,已属不易;若一个官员,能守得住一世清苦,那就是奇迹。尤其是对手握重权的封疆大吏来说,更是奇迹中的奇迹。在台湾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人,清廉卓绝,布衣素食,官居浙闽总督,被康熙称为“苦行老僧”。他就是创造了这个奇迹的陈瑸。  相似文献   

2.
管理,管理,“管”后要“理”,“管”后不“理”,会出问题。只“管”不“理”古已有之,“大禹治水”就是一例。鲧用堵截之法.未平水患。被舜处死于羽山。禹用疏导之法。治水成功,深得百姓感激。父子二人同是治水,但结果迥异。鲧被处死就是因为只“堵”不“疏”,即有“管”无“理”。而现如今,有些管理者没有吸取历史教训,还犯此类错误,当部属犯有过失时,往往暴跳如雷,方法过于简单粗暴,不讲理,不梳理,严厉批评一顿就不管不问.这势必会给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导致管理受阻,甚至事故频发。  相似文献   

3.
崔晓阳 《前沿》2013,(3):181-182
1895年至1945年间,日本在台的殖民政府——台湾总督府,对台湾进行了疯狂的殖民掠夺。台湾原住民地区多为山地,而山地丰富的林业与矿产资源就成为日本殖民掠夺的重要方面。台湾总督府的“理蕃政策”与山地殖民掠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清代前中期的台湾,清政府(中央与地方政府)无法解决“番害”问题,以“隔绝番汉”的策略把它掩起来,实际上问题还是存在的。晚清,在“开山抚番”与樟脑生产中,这个问题重新又爆发出来。因汉人深入山地,不断侵占山地土著生存、活动空间,并与山地土著直接交易,产生军火走私等问题,汉“番”冲突比清初激烈许多。19世纪下半叶,清政府虽采取“开山抚番”政策,但长期的“隔绝番汉”政策所形成的后果,并无法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5.
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过程分为计划、执行和控制三个主要阶段。而一部分领导认为,领导就是管理。他们重视了订计划、作决策等“管”的行为,忽视了执行、控制等“理”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也常常把作决策、发命令、教育员工、传达上级指示等“管”的行为当成管理。有的强调“管辖”,只注重保护好本部门、本地区的利益,缺乏大局观念和长远眼光:有的注重“管制”,靠制订严格的纪律和严厉的惩罚措施来约束下属,其结果往往导致下属消极怠工、工作效率低下:有的惯于“管教”,  相似文献   

6.
堪称认真对待中国宪政问题的第一人——梁漱溟从"势"(外力)和"理"(内力)入手,精当地把握了宪政的本质和"真精神",批判指出了清末以来简单化的模仿、移植西方宪政不符合中国国情。他主张中国宪政之道应当从"自家开路来走"中西融通之路,逐步推演形成中国式的民主宪政。其关键在于政治习惯的现代重建,培育现代民主精神,完成中国社会基础的转型改造,形成"势"和"理"后,才能求得"真宪法"。  相似文献   

7.
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对\"黔中道\"(主要在今贵州省境)没能进行有效管理,因此长期以来,这一地区唐宋时期的历史情况相当模糊,学者对该地区的民族状况也颇难梳理出一个脉络。笔者据宋初撰写的《太平寰宇记》黔州所载其所\"控临番十五种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上溯下连,大致梳理出了唐宋时期\"黔中道\"的民族概况:在唐初可以说是仡佬族先民——牂牁蛮、柯蛮、葛僚、尚抽、勃傩、白虎各族的天下。唐中期昆明之裔的乌蛮六部自滇东向黔西及黔南发展,\"侵地数千里\",牂牁蛮大受削弱。五代末,布依族先民——提和俚人从桂北进入黔南,也占去仡佬族先民不少住地。原已居住在黔东南之侗族先民——蛮蜒在唐代也有较大发展,后更向北进入黔州。苗族先民没夷虽在唐代仅居五溪上游,但在宋代却向西有较大发展,其中田氏、冉氏也在黔东北日益壮大。而属于仡佬族先民的柯蛮和自蜀南迁居黔北的葛僚杨氏在宋代都有所发展,但自元明以后日益衰落,逐渐在贵州世居民族中从人数最大降为最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三农”问题的症结之一。谈农民增收,不是看短期的因素以及一些应急的措施导致的收入增长,而要看长远的、深层次的制约因素。“三农”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层次的矛盾,“三农”问题的根源不在农村,而在于宏观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取向。特别是“三农”问题的解决在于农村剩余劳动的有效转移。本文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对其相关政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谭明 《思想工作》2005,(9):42-42
1941年,一批作为志愿者的美国飞行员(人称“飞虎队”)来到中国,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抗击日本侵略者,体现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与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0.
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利益表达渠道的畅通和农民维权行为的兴起,打破了“三农”问题不能进入政策议程的屏蔽机制,使它得以进入政策议程并催生了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公共政策。“三农”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对政策体系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在正老师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的一位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成立之前,他在历史系当系主任时,就积极组织历史系教师开展台湾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台湾研究所成立之后,他先担任副所长,1984年12月至1987年3月任所长。他担任所长期间,推动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为台研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个人的台湾史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2.
旅游活动的文化再现一直为学界热议。但是,以往对文化再现的原因讨论多有专题化倾向。本文以厦门民俗村为个案,以仿台湾原住民的建筑艺术为分析切入点,讨论企业建筑者是如何对来自台湾的民俗建筑进行移植和栽培,并关注各种影响力如何在现实条件中达成契合。  相似文献   

13.
陈仪从在重庆主持台湾调查委员会工作开始,一直到担任台湾省行政长官期间,都十分重视台湾光复后的文化重建。他提倡“心理建设”和“文化建设”,重视国语、国文的推广和普及,尤其注重学校的文史教育;同时,他还很重视对民众的宣传和宣导,重视公教人员的培训,以及学校教材和社会读物的编译等工作,努力消除日本殖民文化在台湾的影响。可是,学术界对陈仪主持下的文化重建工作却有一些截然不同的评价,针对这些评价,本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台湾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引发民众愈加强烈的不满。民进党顺势操作,加强了关于贫富差距、阶级矛盾的论述和宣传,并将其作为2010年"五都选举"的重要诉求,更将其与ECFA直接挂钩,抹黑ECFA为幕后推手。本文初步探讨了贫富差距问题的诱因及民进党加强贫富差距、阶级矛盾论述宣传的实质和目的以及对于台湾社会、政党政治、两岸关系的影响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严波 《台湾研究集刊》2006,(2):24-30,39
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对台湾问题奉行"双轨政策".文章以该政策的始作俑者--里根时代的台湾问题为例展开论述.首先,简述里根时代"双轨政策"的表现.接着,从美国国内政治的角度透视了里根奉行该政策的缘由,认为这是由总统个人的外交哲学以及美国国内政治生态中的诸因素共同决定的.最后,通过回顾建交以来历届美国总统"双轨政策"的演变得出结论,认为在透视当前和预测未来的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时,要关注美国政治生态中诸项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 50年代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的解放台湾(包括武力解放和和平解放两个阶段)的方针, 到70年代末以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直到90年代以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纵观这一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中共三代领导集体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包括海峡两岸关系状况制定的对台方针政策,堪称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祖国统一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美国长期以来对台湾形成了“朋友·伙伴”的固有意象。在美国和台湾针对“入联公投”的博弈中,美国不断强渊“入联公投”不影响美台“朋友”与“伙伴”关系的性质,也没有对陈水扁当局采取有实质意义的惩罚措施,使美国的政策有不少保留的空间。美国对“朋友·伙伴”意象的盲目认知和坚持,无法阻止台湾某些政治人物和“台独”势力的挑衅行为,无法取信于中国政府和两岸人民,也不利于美国政府的决策者加深对台湾问题重要性和敏感性的认知,不利于台海地区长期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新中国成立以来陈云经济思想的研究进程 ,划分为初步宣传、广泛宣传和研究启动、研究深化三个阶段 ;对 90年代以来 ,陈云研究主要的新成果作了评介 ,对存在的偏见作了批判。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在蒋氏父子、李登辉时期的中华民族政策,认为尽管蒋氏父子坚持其反共反人民的立场,但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方面的政策措施是值得肯定的,李登辉上台后搞"两个中国",主张"台独",是完全违背中华民族利益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大陆台湾研究领域的重要刊物,《台湾研究集刊》所刊发的历史类论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陆台湾史学界的历史与现状。本文通过梳理25年来的《台湾研究集刊》史学论文,概括相关论文所涉及领域与研究重点的历史演变,从一个侧面了解与分析大陆台湾史学界的历史、现状及特点,乃至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