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社会的政治体制,是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随着苏维埃政权的诞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研究苏联社会的政治体制,首先必须研究斯大林时期的政治体制,因为苏联社会的政治体制主要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并发展的。斯大林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领导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继承列宁的遗愿,在苏联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现象,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文化教育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因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得以巩固和发展,这个历史功绩是有目共睹的。  相似文献   

2.
正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从苏联开始的。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党和人民继承了列宁开创的事业,进行了巩固和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造性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诞生在发达的西欧,而是出现在相对落后的俄国。根据马克思的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最终要消灭私有制,没有商品货币,实行按需分配,  相似文献   

3.
白继萍 《传承》2013,(12):130-131
苏联是一个以多民族为主要特征的联邦制国家。它是名为联邦制而实为集权制国家,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几乎没有自主权,这加深了它们对联盟中央政权的对立情绪;列宁之后的苏联历届领导人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重大失误,更加深了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的矛盾;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民族不满情绪的发泄提供了条件。苏共控制力量削弱后,长期的历史积怨如火山爆发,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4.
苏联是一个以多民族为主要特征的联邦制国家。它是名为联邦制而实为集权制国家,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几乎没有自主权,这加深了它们对联盟中央政权的对立情绪;列宁之后的苏联历届领导人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重大失误,更加深了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的矛盾;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民族不满情绪的发泄提供了条件。苏共控制力量削弱后,长期的历史积怨如火山爆发,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5.
这次访欧,首站是俄罗斯。到俄罗斯有一种“朝圣”的感觉,因为那是列宁的故乡,那里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尽管莫斯科机场的过关速度和服务质量,难以令人满意,但进入森林环抱中的莫斯科城,我的精神为之一振。徜徉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俄罗斯民族之大气、文化积淀之深厚、建筑风格之独特,处处都可感受到。一些宏大的建筑更显示着往日的辉煌。在莫斯科,我们参观了红场、列宁墓和克里姆林宫,在我们心目中那可是圣地。列宁墓庄严肃穆,卫兵守护左右。尽管苏联解体,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剧变,列宁开创的事业被葬送了,但从参观瞻仰列宁墓…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的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7年6月亲手创建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个共产党应该数列宁缔造的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所谓列宁缔造,实际上是说列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产党的学说,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更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列宁在这个更名问题上的思想是很精辟的,它的实质和核心就在于要坚定不移地高举“共产党”这面伟大旗帜,要坚信不疑地去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个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7.
——苏联根本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们误读苏联,是因为把共产党的名称和社会主义等同起来人们误读《宣言》,是因为没有理解,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李海滨  陆卫平 《人民论坛》2014,(11):161-163
研究苏联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历史与进程,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章以重要历史人物为线索,对国内学者关于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在推动俄国和苏联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9.
研究苏联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历史与进程,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章以重要历史人物为线索,对国内学者关于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在推动俄国和苏联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0.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列宁作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开创者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 ,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赫鲁晓夫把超越阶段的做法推到历史的极致。勃列日涅夫时期和安德洛波夫时期也没有走出超越阶段的迷宫。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 ,全盘否定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定位。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随之而终结  相似文献   

11.
苏维埃国家是苏联政治体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苏联称它目前的国家为“发达社会主义的国家”。从六十年代以来,在苏联党的文件、领导人讲话及理论界的著作中,对国家有不少论述。为了对当前苏联国家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本文简要介绍苏联国内对苏联的国家机构、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和作用、以及社全主义国家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论述,供研究苏联问题的同志参考。 (一) 国家机构: 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1977年宪法第70条规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统  相似文献   

12.
近读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程又中著《苏联模式的兴衰》 ,(湖北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 8月出版 ) ,有不少感受和体会。我的第一点体会是 ,研究苏联模式问题必须系统化。以我的看法 ,以往我国学术界关于苏联模式的论文、论文集和专著许多研究不够系统 ,多半倾力于对苏联解体原因的探讨。程又中的《苏联模式的兴衰》则展现出了一种新的面貌。它是一部系统地、全面地研究苏联模式问题的学术专著。在这部专著中 ,有对苏联模式形成的基础的论述 ,即对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实践的论述 ,以及对列宁逝世后联共 (布 )内发生的大…  相似文献   

13.
刘剑飞 《前沿》2010,(10):70-72
科学发展观强调和谐与协调,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社会主义国家强制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最终只会搞垮国民经济,甚至会葬送社会主义。苏联没有正确把握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结构比例、速度与效益等之间的关系,导致了以上四个方面关系的严重失调,从而瓦解了苏联的经济,这是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来看苏联国民经济崩溃的原因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苏联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和教养,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苏联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更加注重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思想政治教育是苏联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早在苏维埃政权确立初期,列宁就提出了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能够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新人。”遵循列宁的遗训,苏联党和政府始终把对青少  相似文献   

15.
1948年,我们家住在苏州,当年庆祝苏州解放时,大家除了喊“共产党万岁”、“解放军万岁”以外,在各种政治学习会上,还有一个主题,就是向苏联学习。那时,中国和苏联的友谊是永恒和牢不可破的,苏联是中国的“老大哥”,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6.
苏联剧变的核心原因在于苏联共产党内部出了问题.苏联共产党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改革中.以“民主化”、“公开性”为口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偏离进而放弃,既有苏联历史原因,忽视了理论教育.也有领导人缺乏共产主义信仰。我们要注重汲取苏联的沉痛教训,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搞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国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一,在于忽视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所扬弃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考察和研究,忽视了对苏联共产党历史以及苏联历史的研究.而造成上述不足的根源在于我国学者往往习惯局限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而割裂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以及苏联历史和苏联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只有加强对苏联历史的研究,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得更加透彻,也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随着苏联解体之后苏联时期的档案不断解密,苏联共产党历史和苏联历史中的很多疑问将会得到客观的阐释,而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显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王天玺 《创造》2013,(6):6-9
第六节反对苏联霸权在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曾以苏联共产党为老师。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曾经真诚地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因此,中国人民对列宁和斯大林,对苏联人民一直怀有友好的感情。中国和苏联两大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有过一段蜜月期,其标志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相似文献   

19.
苏联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成就巨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苏联领导集团在对该模式进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偏差,这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制度的转轨。今天,我们研究苏联模式兴衰的经验与教训是有必要的,它能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改革事业的艰巨。  相似文献   

20.
陈新明 《人民论坛》2011,(12):19-21
苏联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成就巨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苏联领导集团在对该模式进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偏差,这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制度的转轨。今天,我们研究苏联模式兴衰的经验与教训是有必要的,它能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改革事业的艰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