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从唐山大地震的“关门救灾”到汶川大地震的开放式救灾,汶川地震,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诚意和速度。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抗灾救灾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大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的一次地震。面对如此巨灾,中国政府在救灾观念、救灾政策、救灾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使汶川抗震救灾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抗灾救灾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大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的一次地震。面对如此巨灾,中国政府在救灾观念、救灾政策、救灾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使汶川抗震救灾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大地震,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身心的重塑,还有对一些减灾救灾新技术新装备的期待。这些技术和装备可以有效地提高减灾救灾水平,从而保障人的安全。科技改变  相似文献   

5.
金晓霞 《中国减灾》2010,(12):12-13
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人们无法抹去的痛。但"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的英明决策,在今天却被更多的人称为世界救灾史上的创举。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大地震,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身心的重塑,还有对一些减灾救灾新技术新装备的期待。这些技术和装备可以有效地提高减灾救灾水平,从而保障人的安全。科技改变生活,科技也同样能够降低人在灾难中的损毁程度。三年中,我国的减灾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为减灾救灾事业交出了一份“高水准”的答卷。  相似文献   

7.
2006年夏季.笔者曾撰文纪念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回溯三十年来中国在接受国际救灾援助方面政策和观念的巨大转变。在举国痛悼汶川地震逝者之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也多次表态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和进行国际救灾合作。之所以在此重提这一话题.主要是因为地震发生之后.许多网民针对“是否要接受国际援助”的问题展开激烈争辩.迄今认为“中国不需接受国际援助”的依然大有人在.那么.中国是否真没有必要接受国际援助?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大》2008,(10):7-8
(2008年5月22日)同志们:刚才,李克强同志代表国务院汇报了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抢险及救灾工作的情况。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央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决定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亲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看望救援人员、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出席四川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9.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以前,菅直人内阁因为政治献金等等问题麻烦缠身,民调支持率日渐下降。根据日本近年来政坛的习惯,菅直人内阁已然成了弱势内阁,离被迫辞职为期不远。然而,意想不到的“3t1r大地震的来临,日本国家面临严重的地震、海啸、核泄漏大灾难,日本国民和各个政治党派没有别的选择,必须停止政治内斗,转而进行全力救灾。因此,大地震成了成全菅直人内阁继续执政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0.
彭东昱 《中国人大》2008,(12):27-28
5月12日14时28分,这一刻让整个中国为之伤恸。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迅即,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以最快的速度带领8个救灾工作小组赶赴灾区。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中国  相似文献   

11.
彭迪  钱行 《同舟共进》2008,(7):23-23
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大地震给中国人造成了苦难和悲痛,也触发了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生死同心休戚与共的民族情感和爱心。同一个国家、同一种命运把大家凝成一体。这次大地震,中国政府一开始就抱持开放的态度,接受各国的援助,并让人道救援组织到现场参加救灾,同时,打开大门让外国媒体深入自由采访。温总理5月24日站在重灾区山坡上,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08,(6)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里氏8级大地震.一直牵动着广大在京台盟盟员的心。大家急切关注着救灾进展,在台盟北京市委的倡议下争相捐款,希望献出绵薄之力,用点滴爱心传递和表达自己及广大台胞对灾区人民的支持。地震发生第二天.台归人士、盟员谢雨辰先生、张金凤女士便致电台盟北京市委,询问捐款相关事宜.并把全家  相似文献   

13.
2013年4月22日——四川芦山"4·20"地震后的第三天,不少媒体记者走进芦山县城,发现这里最不缺的就是帐篷,马路边、绿化草坪上、医院空地里……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蓝色帐篷。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到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和玉树地震,再到2013年的芦山地震,5年间,曾是灾区紧缺物资的救灾帐篷,没有再次成为救灾工作的短板。帐篷数量的增加、种类规格的多样化、运抵灾区的时效增强等诸多进  相似文献   

14.
在5·12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中,第一时间成为最有力的动员令,最值得关注的新闻,最能够取得救援成效的保证,是最能够体现国家动员能力和处置重大灾难能力的指标。面对8级的重大地震灾难,总书记第一时间召开会议部署救灾决策,5月16日赶赴灾区;总理第一时间奔赴  相似文献   

15.
《广东民政》2008,(7):4-5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省民政厅迅速反应,第一时间调运救灾物资驰援四川灾区,积极组织救灾捐赠,切实做好救灾人员后勤保障工作,确保省委、省政府各项救灾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灾时科技动员是一个时代性的战略问题."5·12"汶川大地震,是对我国救灾科技运用于救灾实践的一次全面检验.  相似文献   

17.
“5·12”汶川大地震时,阆中31万人受灾,因灾死亡8人,受伤2717人。据统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4.17亿元,其中直接损失17亿元,间接损失7.17亿元。是南充市内因灾损失最重的县之一。作为灾区的基层民警。安天坤一直战斗在救灾的第一线。有灾情时,心系百姓。其实,安天坤时时都是百姓的守护神。  相似文献   

18.
《民主与法制》2011,(12):12-13
日本大地震之际,英国每日电讯报根据伦敦地质学会的资料,整理了下面这些人类史上不堪回首的超级大地震图片。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大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的一次地震.面对如此巨灾,中国政府在救灾观念、救灾政策、救灾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使汶川抗震救灾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近一年之时,针对当前我国救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国务院法制办于4月9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救灾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