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周品秋 《当代广西》2012,(17):26-26
一间间茅草树皮房被推倒,一座座新瓦房建了起来。在阳光的照射下,恭城瑶族自治县拆除茅草树皮房新盖砖瓦房的村庄仿佛铺上了一层金黄的练带,让人倍感温馨。  相似文献   

2.
张汉武 《今日民族》2012,(12):32-32
毡房是哈萨克族牧民的简易住房,方便四季搬迁.毡房由栅栏、房杆、圈顶、房毡及门5大部分组成,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穹庐形.毡房的围墙用木杆交错连接,形成可伸缩的栅栏,栅栏是由横竖交错而又互相连接的木杆搭制,分为若干片,可以自由拆合,自由搬运,非常方便.牧民通常住的毡房系4或6个栅栏墙拼凑在一起.房杆也叫"撑杆",是用下部弯曲,上部端直的柳木杆做成的.下部绑在栅栏上,上部插入房顶圈顶的眼内,形成弧形,圈顶为圆形,既是房顶又是天窗.房架支好后,安上门框,再在围墙及顶部铺盖房毡,并留天窗,通风采光,最后装饰完成.这样搭建毡房的工程就完成了.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项惠及十万人的民生工程。这是我区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行动取得的新成效。这是我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迈出的新步伐。今年1月,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实施消除农村茅草树皮房攻坚战的重大决策,明确要求用半年时间,实现我区全面消除农村茅草树皮房的目标。自治区政府把消除农村茅草树皮房攻坚战作为今年为民办实自治区政府把消除农村茅草树皮房攻坚战作为今年为民办实  相似文献   

4.
"茅屋改造政策好,从古至今少见到;家家户户建新房,从此睡个踏实觉。""讲起唱歌就唱歌,昔日破宇日难过;今日圆了安居梦,千般开心万般乐。"受益于自治区实施消除农村茅草树皮房攻坚战的群众,从此告别了居住茅草树皮房的历史,他们用一首首淳朴的山歌唱出了心中的感激之情。今年1月,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实施消除农村茅草树皮房攻坚战的重大决策,用半年时间,以拆除重建或茅草、树皮屋顶改瓦等形式,对我区现存的农村茅草树皮房进行改造,实现全面消除农村茅草树皮房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独龙族在漫长的古老、封闭的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从其民间建筑可窥见一斑。独龙族的民间建筑常见的有供居住用的木楞房、竹篾房和供储存粮食用的木楞粮仓和竹篾粮仓等几种,它们在建筑形式上和用材上大体一致。木楞房,又称木楞楼,其建材主要是木料(原木或木板)、竹子、茅草三种,由楼底、楼身和房顶三部分组成。楼底由原木支撑离开地面一、两米不等,并用木板铺成,中间是一米见方的火塘位置。楼身即四壁用材亦为木板或原木,由木板或原木两头砍开的口子相互钳制而垛成,楼壁的正面或背面留出窗户;进出的门开于两个侧面,门外将就楼底…  相似文献   

6.
1942年冬,重庆。 夜幕和着浓雾早早地把这座山城裹进了一片漆黑的世界,几点稀落的灯光像几只荧火虫,在凝重的夜色里无精打彩地时隐时现。这些荧火虫似的灯光里,有一点是偏僻的山坡上的一间矮小的房子里的桐油灯。这间房子的墙是竹篱笆上糊的一层泥,房顶上盖的一半是杉树皮一半是茅草。这是一个从美国留学归来的物理博士、中央大学教授的家。  相似文献   

7.
正元阳的哈尼梯田在2013年被列为世界遗产,遗产区范围很大,有82个村寨。这么大的遗产,如何保护,是多方面临的问题。在该遗产保护中,森林、水系、村寨、梯田是最基础的四个要素,而村寨保护又是其中难点,尤其是当地民居——蘑菇房的保护非常困难。2015年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朱良文深入元阳地区,对当地村寨中的蘑菇房进行内部改造实验,这种在原有房屋建筑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8月3日,自治区政府宣布,我区现存的2.44万户茅草树皮房悉数消除,7市42县(市、区)的10万多群众喜迁新居。这是新一轮扶贫攻坚取得的重要突破,也是我区实施务实关怀民生的惠民工程取得的重大成绩,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9.
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张某,男,28岁。2011年4月20日傍晚被人发现倒卧在某工厂集体宿舍的自己床上,床上物品及床前地面上有大量血迹。张某被送至医院经抢救后脱险。因张某自称是被他人加害,工友遂即报警。1.2现场勘查现场位于该工厂集体宿舍的511房,该房与两侧宿舍均可从隔墙与房顶的狭窄间隙  相似文献   

10.
拉客女的住宿环境大多非常糟糕。在火车站附近尚未改造完的地段 ,那些建筑粗劣、地形错综复杂、遍地污水的民房是大多数拉客女的容身之地。那些小院的每一处均被充分利用 ,楼与楼之间的那点可怜间隙都被盖成了房 ,楼顶加盖低矮的棚屋 ,房顶仅一层玻璃钢瓦而已。而拉客女大多租住的就是这类房租相对低廉的“屋顶房”。很幸运 ,记者也租到了一间这样的棚屋 ,隔壁刚好住了两个拉客女 ,极大地方便了暗访。记者发现两个邻居一般每天只做一顿饭 ,在蜂窝煤炉炖上一锅茄子或冬瓜 ,买几个馒头就是一天的伙食。一位年龄偏大的拉客女 ,为了省钱 ,将生茄…  相似文献   

11.
箐口村哈尼族蘑菇房的现代变迁,源于主流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亦有其自身原因,更与政府基于旅游发展动机推行的政策直接关联,但内中也参入了村民的主动性选择。村民的文化自觉,实现了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蘑菇房"中的移植、嫁接、创新与发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我们须重视文化自觉,珍视来自文化主体的声音,尊重民族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诉求,从而在保护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进入现代社会之间找到一条和谐共生之路。  相似文献   

12.
1991年国庆期间,深圳特区华侨城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开业庆典,滇南哀牢山区的哈尼族蘑菇房山寨,作为文化村21个民族的24个村寨之一坐落其间。元阳县有名的哈尼族歌手朱小和与一批哈尼族青年男女应邀入村,在蘑菇房内生活,用哈尼酒歌“哈八”、乐器巴乌及民间歌舞等,向中国大陆、港、澳、台、侨和外国客人展示哈尼民居民俗传统文化的风采神韵。蘑菇房,是哀牢山哈尼族独树一帜的传统民居。鸟瞰哈尼山寨,那座座民居犹如破土而出的朵朵蘑菇,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浩翰的梯田一道,汇成一幅壮美的哀牢山图景。传说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是难看…  相似文献   

13.
半月速览     
《当代广西》2012,(17):5-5
8月3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关于赴马推动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共建有关情况的汇报》上的重要批示精神,研究推进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建设工作;传达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关于广西实施消除农村茅草树皮房攻坚战完成情况的报告》上的重要批示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措施。  相似文献   

14.
芭茅草与草标——苗族口承习惯法中的文化符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芭茅草"是黔东南和湘西地区盛产的一种常绿革本植物.世居于此地的苗族人民(也包括部分侗族)在无文字状态下的习惯法律生活中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加以使用.芭茅草是"议梆"立法中自然领袖的权力符号和巫师的法器;芭茅草棍是理老解决纠纷时划定是非的计算符号;用芭茅草结成的各种样式的"草标"具有禁忌与保护私有权、隐私权的作用,从而形成该地独特的习惯法文化符号系统.  相似文献   

15.
权力是公民赋予的,是公民靠手和脑子选出来的.那么权力就是用来回馈公民的工具。听说过曾贵为一国首相的退休者因烧烤遭投诉的稀罕事吗?反正我没听说过。据9月4日《中国日报》报道,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最近迁入新居后遇到麻烦事。位于伦敦市中心康诺特广场的新居房顶上,布莱尔加盖了一个露天平台。但有邻居认为,  相似文献   

16.
蘑菇管理     
现代组织管理中有一则“蘑菇管理法”,意为把初来乍到者像蘑菇一样“放置在黑暗里,铺上一层肥料,看看可以长出什么来”,以考察其情况。这个管理方法据说是上世纪70年代一批年轻的电脑程序员“编写”的(由于当时他们的工作经常遭到人们的误解和  相似文献   

17.
几天前由新埠岛返回的路上,不经意间发现了红茅草,开着鲜艳的穗子花,犹如江南三月的杜鹃。红茅草,一种平常甚至被人们视为低贱的植物,于我却是至宝。我与红茅草有一种特殊的情缘。我的老家是中国一个著名的工业城市。  相似文献   

18.
1、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抗震性能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是由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结构和上部几层为砖混结构两种承重和抗侧力构成的结构体系。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结构,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变形和耗能能力,而上部几层为砖混结构有一定的承载能力,而变形和耗能能力相对校差,两种结构和破坏状态,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一般为延性破坏,上部砖房则为脆性破坏,而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底部两层具有框架和抗震墙协同工作的受力特征。在地震作用下,当房屋处于弹性状态时,其层间位移分布与房屋层间刚度分布有关,当底部两层大空间房屋…  相似文献   

19.
茅草情结     
茅草情结□关劲潮离别处于黄河故道的家乡几十年了,可总也走不出那黄涛漫卷似的沙丘,总也走不出沙窝里茂长的茅草丛。茅草随着季节的变易而幻化着不同的色彩,我也随着季节的变易走在不同色彩的茅草丛中。茅草是黄河故道最常见、最普通的一种草,很多人并不把它看得多么...  相似文献   

20.
土掌房,又名土库房,是土墙土顶的泥巴房。土掌房大多建盖在干旱、坡陡的山区。建筑材料以土为主,屋顶覆土约20厘米厚,墙也十分厚。吸热慢,散热也慢,可以自然地调节昼夜温差,人住其中,冬暖夏凉。土掌房民居,一般每户都盖有楼房及平房两部分,屋顶是晒场。山区平地金贵,屋顶就如同人造平地,既节约了土地,又增加了贮存凉晒的空间,这就是云贵高原很多民族都习惯住土掌房的原因。故不仅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彝族住在山区,盖土掌房,居住在山区、半山区、河谷、气候炎热地带的汉、傣、哈尼族等农民,甚至城镇居民也爱建盖土掌房。彝族土掌房多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