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我国刑事法官庭审指挥权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杰  冯亚景 《法学研究》2006,28(6):113-124
近年来我国的刑事审判方式改革一直强调弱化法官在庭审中的职权,而主张学习英美当事人主义模式下法官的消极克制。但是,弱化法官职权并让法官消极克制并不意味着可以取消法官在庭审中的能动性。为实现审判之目的,保障庭审公正、高效和有序,必须赋予法官庭审指挥权。庭审指挥权包括诉讼许可和禁止权、程序异议裁决权、庭审引导权和告知权、证据调查指挥权、诉讼进程控制权和庭审秩序维持权。在我国,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庭审指挥权体系以及控辩双方权利救济机制,促进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客观化和检察官地位的当事人化,并通过转变司法观念和提高法官素质保障庭审指挥权的正当行使。  相似文献   

2.
胡硕海 《特区法坛》2004,(11):33-34
几年来推行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废止了以往当事人动嘴法官跑断腿的陈旧做法,使法院的庭审活动走上庄严、公正、公开的审判模式,法官作为居中裁判者的中立地位在庭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当事人的诉讼清求,提出的主张只能在法庭上通过举证和质证,使当事人的争议焦点更加明确,法官通过庭审的认证、质证,确认事实,及时裁判,提高了审判效率,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吴巍 《中国审判》2020,(4):88-89
“法官现处于居家隔离阶段,各方当事人是否申请法官居家在线开庭审理?”“申请!”2020年2月4日,一位居家隔离观察的杭州互联网法院法官通过该院的诉讼平台,进行了一场法官、双方当事人各在家中,陕西西安、浙江杭州、温州三地连线的“隔空庭审”。双方当事人“当庭”达成调解协议,并快速收到了由该院电子送达平台自动签章形成的法律文书。整个庭审指令清晰、严谨有序、运行顺畅。  相似文献   

4.
一、取消在庭审准备阶段法官“调查收集必要证据”的规定和作法庭审前的准备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是作为开庭审理程序的一个必要阶段。在这一阶段 ,因为没有当事人的参加 ,以及证人、鉴定人的出庭活动 ,法官对诉讼材料应以形式审查为主 ,对实体问题则不宜介与 ,以免影响程序的正当性。而我国《民事诉讼法》第 1 1 6条就庭审前准备阶段规定 ,法官“必须认真审核诉讼材料 ,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 ,实际上是明确地授予了法官对实体问题进行预审的职权。这种规定本质上是与现代诉讼中所确立的直接、言词原则相对立 ,是一种预先进行的书面审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当庭≠当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庭认证、当庭宣判是庭审方式改革所提出的目标要求,也是当前我们在推进庭审方式改革中感到最难运作的两个环节。 所谓当庭认证,是指具体审判活动中,法官对于诉讼当事人在法庭上所列举的用以支持各自诉讼主张的一切证据材料,经诉讼当事人在法庭上相互质证后,法官亦应在法庭上对这些证据材料的取与舍进行公开表态并说明理白。由此可见,所谓当庭认证,就是在法庭上公开认证。只要认证工作是完成在法庭上,法官对当事人所列举的且经当事人相互质证的一切证据材料,做到了从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以及对案件事实所具有的证明力等…  相似文献   

6.
要求法官严格遵循庭审程序,平等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第24条) 规定着法袍的,应当在进入法庭前更换好并保持整洁序重;法官应当在当事 人、代理人、辩护人、公诉人等入庭后进入法庭;不得与诉讼中的任何一方有亲 近的表示。(第27条) 根据案情和审理需要,公平合理地分配诉讼各方在庭审中的陈述及辩论时 间。(第29条) 关注要点2规范裁判文书 加强法官对文书质量的责任 严格遵守格式和规范,不断提高裁判文书制作能力,确保裁判文书质量,维 护裁判文书严肃性和权威性。(第44条) 合议庭成…  相似文献   

7.
最近,笔者旁听了本院开庭审理的一批民事案件.同这些主持庭审的法官进行了座谈,发现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法官必要的心理修养与庭审中的心理调整直接影响着庭审质量,关于司法公正。笔者就此谈一些看法。一、庭审中,法官处于不正常的心理状态,难免陷于被动原告将案件起诉到法院,再经过被告应诉,法院与当事人形成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诉讼活动即进人审理阶段,其重心在公开开庭审理,即在法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都到庭,群众旁听,在这种场合下,查清事实,分清是非,公正裁判。在整个诉讼过程中,法官始终处于组织、指挥的境地,其一…  相似文献   

8.
一、改革法庭调查方式必须更新观念 改革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法庭调查方式,应从指导思想上实现四个转变。 首先,在执法观念上,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变。传统的诉讼方式,以国家干预原则和职权主义为主,过份强调人民法院的职权而忽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在证据收集上,法官包办取证。法庭调查中,法官是导演,操纵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进行庭审。审查证据、确认事实均由法官依职权进行。这种扩张的职权主义不仅加重了人民法院的负担,也强行干预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转变观念,就是要由职权主义转为当事人主  相似文献   

9.
听证程序构建之目的所谓听证,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在庭审之前,针对证据数量大、专业性强的复杂、疑难知识产权案件,由合议庭主持,在双方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参与下,对本案的证据素材,由提交方进行逐项说明、解释、阐述,由对方当事人予以询问,法官全面听取并对证据素材初步分类、筛选和进行听证小结的诉讼活动。知识产权案件最鲜明的特性在于其法律性与科学性紧密相连,专业内容深奥,证据素材数量较多,缺乏清晰的条理性。如果不经过庭前听证,直接在庭审中进行质证、认证,不可避免地会使庭审冗长低效、争议焦点分散,法官又因缺少相…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事诉讼制度:透视、评析与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民事诉讼制度属于一种强职权主义模式,各种诉讼程序的启动与终结具有强职权主义色彩,法官主宰整个庭审过程,当事人则处于被动的配角地位。这种模式是基于当时的经济因素、社会政治因素而产生的,弊端表现在损害了诉讼的民主性,降低诉讼效率,导致法官专断。 作者认为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应以“当事人主义为主,职权主义为辅”的基本思维,减少国家干预,强调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赋于其充分的诉讼权。  相似文献   

11.
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在参加诉讼庭审活动时,依法履职的能力如何,公正不公正?7月31日,在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的市人大代表评议诉讼庭审活动会议上,人大代表直陈旁听评议时发现的问题。据市人大内司委主任田军介绍,为了促进司法队伍建设,提高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依法履职的能力,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市人大常委会将组织市人大代表开展评议诉讼庭审活动作为2006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并成立了以市人大副主任唐情林任组长的“庭审评议工作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12.
黄恒 《法制与社会》2010,(9):127-128
法官释明权制度是现代民事诉讼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它为弥补当事人诉讼能力的不足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关键时期,法官与当事人在庭审中的权限分配问题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等司法解释进行分析,从理论上阐述我国构建和完善释明权制度应注意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这一制度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案件事实存在争议时的裁判之道——德国关系法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过去20年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我们可以看出,优化民事诉讼结构、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和强化庭审功能是其中的一条主线。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强调了当事人诉讼活动的主体性,肯定了法官的居中裁判地位,调动了当事人参与诉讼的积极性,节约了司法资源,促进了民事纠纷的公正高效解决。尽管我们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民事法官长期以来缺乏一套规范的、严谨的  相似文献   

14.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数字法院、在线庭审已成为各NI法院维持曰常审判管理、畅通当事人司法救济途径的不二法门。在线庭审中,法官和各方当事人均“身处云端”,无法面对面接触,如何进行有效的证据管理至关重要,我国刚刚施行的《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为在线诉讼的全部流程提供了明确指引,其亮点之一就是针对电子证据材料的提交和效力认定、区块涟存证规则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5.
法观点指出义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尊重当事人程序主导权的基础上,法官和当事人共同推进诉讼,寻求纠纷的公正解决,是协同式诉讼模式的要求,是促进司法和谐的必然途径。法律的不确定性、法律活动的专业化以及社会转型时期法律冲突增多、法官创造性立法的出现以及当事人较低的诉讼能力是法观点指出义务的实践基础。确立法观点指出义务是对当事人诉权的有力保障,能提高司法公信力,达到纠纷的一次性解决。  相似文献   

16.
构建诉辩模式下的新型调解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我国大多数民商事案件的审理已实现了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过渡。诉辩式庭审方式被广泛采用,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成为诉讼的主导者,法官则处于一种超然地位居中裁决。这种新的诉讼模式与民商事案件的本质特征相吻合,有效保证了程序正义的实现,从而使我国民事审判的面貌焕然一新。但任何一种诉讼模式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诉辩式在展示出显著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固有的弊端。一方面,于当事人而言,由于失去了法官纠问的缓冲地带,交锋更为直接,对抗也更趋激烈,和解和息诉的可能性就越小;与此同…  相似文献   

17.
一、民事诉讼调解工作方法要与时俱进现阶段民事诉讼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由于注重推进审判方式改革,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并存在忽视和弱化诉讼调解工作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片面理解审判方式改革就是庭审模式的改革,就是裁判作用的强化,注重坐堂问案,法庭调解流于形式,忽视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我国的庭审方式改革主要是实现从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转变,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成为诉讼的主导者,法官则处于超然地位居中裁决。这样就造成法官普遍注重坐堂问案,注重在法庭上解决纷…  相似文献   

18.
功能主义视角下专家辅助人诉讼地位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法学》2018,(1):157-167
为解决诉讼中对司法鉴定意见的质证及审查流于形式的问题,2012年《民事诉讼法》正式确立了专家辅助人制度。该制度旨在增强当事人质证能力,弥补司法鉴定制度不足,帮助法官解决专门性问题,进而促进庭审实质化。2015年《民诉解释》第122条规定,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在法庭上提出的意见,视为当事人的陈述。但这误解了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从实践角度来看,专家辅助人的当事人化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专家辅助人的预期作用。专家辅助人所承载的特定功能,使其有别于鉴定人和大陆法系上的诉讼辅佐人。此外,从我国庭审质证模式及与鉴定人的对立关系上而言,专家辅助人兼具从属与独立之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19.
磁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旁听了一起涉及原告41个人诉求追偿公开开庭审理的民事案件,这标志着今年由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人大代表听审、评议法院庭审活动正式启动。代表们认真旁听了整个庭审过程。庭审结束后,代表们围绕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是否得到保障、庭审程序是否合法、法律文书制作是否规范、法官的庭审礼仪和语言举止是否文明、庭审驾驭是否得当等各抒己见,与法院领导和审判人员面对面交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庭审方式的改革,控辩式诉讼已成为庭审方式的方向和主流,随着这一审判方式的推开和普及,“谁主张、谁取证”的诉讼原则也在日益为当事人所感知和接受。律师作为诉讼代理人及辩护人也无疑正在承受这一改革对自身业务带来的巨大冲击。过去,在诉讼中由法官包揽调查取证,律师坐享其成的做法正在成为历史,与之俱来的是案件事实的“证明责任”,这一重担正在不可逆转地落在了当事人及代理律师肩上,“调查取证难”正在成为现实。在这几年中,笔者在业务上亲自经历了不少调查取证问题,得失共存,在此,从切磋业务知识、交流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