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娄胜华 《探索》2005,(3):35-38
城市社区党组织与各类组织的沟通与联系是社区党的建设乃至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课题。以“强政党、强社会”为目标模式构筑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的过程中,既要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代表性功能与社会动员、社会整合功能,又要促进社区各类组织的发育与分化,形成分层分类的网络化社区组织结构体系。同时,社区党组织依托有形组织载体,与社区级组织网络建立直接而稳定的功能化联系,依靠党员个人影响,与邻里级组织网络建立间接性松散型个别化联系,使社区各类组织真正成为党联系群众、凝聚群众的中坚力量,实现党组织在融入群众中领导群众,在融入社会中整合社会。  相似文献   

2.
论社区自治进程中城市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名奋 《学习论坛》2007,23(1):42-45
加强新形势下的城市基层组织建设,首先要完善城市基层组织的治理结构,摒弃社区传统的议行合一组织体系,改革街道组织体系和治理结构。其次要理顺城市基层组织的管理体制,在社区自治的基础上使社区和政府重新走到一起,实现社区与政府两种组织、两种资源、两种方式在城市基层社会的合作共治。再次要从人员素质、财政预算和法律制度等方面健全城市基层组织建设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的政府与社会关系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如春 《探索》2006,(3):65-68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中,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模式是典型的“强政府、弱社会”模式,这一模式随着改革开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加入WTO推动着政府与社会关系模式进一步变革。培育“强社会”,打造“强政府”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强政府、强社会”模式是当代中国政府与社会关系模式的必然选择。面对WTO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全方位的挑战,市场、政府、社会任何一方的“单兵作战”都将难以应付。要应对共同的挑战,政府与社会必须合作,实现从“共治”到“善治”。政府在达成善治目标的进程中的积极作为:一是培育社会的自治能力,二是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4.
王桢桢 《探索》2014,(2):144-148
转制社区作为城市化推进的过渡性社区,在具体操作和实施层面上多种模式并存。根据基层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在社区公共服务提供中的角色定位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三种模式:强集体强政府模式、弱集体强政府模式、强集体弱政府模式。其共性问题在于改革偏重组织架构调整,制度的有效供给不足。改革的方向应走向强政府强社区模式,通过制度创新理顺基层政府、集体经济组织与居委会的职能关系,形成良性互动的善治格局。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政治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为民 《求实》2004,(1):34-36
我国转型期的城市社区建设是一个回应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和政府理念日益更新的全新课题 ,但运动式的建设热潮产生了一些无法预料的问题。在对比国内外社区建设理论的基础上 ,我国转型期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不断增强以社区为微观架构的社会自治理能力 ,减缓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快速变迁产生的巨大震荡 ,重组市场、政府、社会三者关系 ,构建“大市场、强政府、有序社会”三方相互关联、良性互动的新模式。为此 ,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制度变迁应走“强制性→诱致性→自主性”的路径 ,社区模式也将历经“依附型→合作型→自治型”三个递进层次 ,同时 ,在社区建设的初始阶段 ,政府要审慎选择介入策略 :在初始制度的创设上给社区自治预留空间 ;逐渐放松对群团组织和“第三部门”的管制 ;积极探索建立人大、政协深入社区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娄胜华 《求实》2005,(5):22-24
城市社区党组织与各类组织的沟通与联系是社区党的建设乃至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课题.以"强政党、强社会"为目标模式构筑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的过程中,既要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代表性功能与社会动员、社会整合功能,又要促进社区各类组织的发育与分化,形成分层分类的网络化社区组织结构体系.同时,社区党组织依托有形组织载体,与社区级组织网络建立直接而稳定的功能化联系,依靠党员个人影响,与邻里级组织网络建立间接性松散型个别化联系,使社区各类组织真正成为党联系群众、凝聚群众的中介力量,实现党组织在融入群众中领导群众,在融入社会中整合社会.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城市社区文化的兴起及建设思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江赛清 《求实》2002,(7):12-15
“回归社区”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呼唤 ,也是我国构建社区体制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建设理念 ,坚持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观念文化的协调发展 ,坚持政府行政推动与发挥居民自治的辩证统一 ,坚持社区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协调一致的社区文化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8.
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有效路径。为践行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路径,破解城市社区复杂化治理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在城市社区治理实践中创新形成标准化治理模式,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法治化、治理目标规范化和治理结果公共性等基本特征。标准化治理模式契合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需要,发挥了规范政府公共权力、保障民主自治权利和拓展社区共治空间的功能。标准化治理模式在推动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进程的同时,仍需在健全标准化治理制度体系、协调标准化治理多元关系和均衡标准化治理公共秩序等方面改进提升。  相似文献   

9.
社区治理法治化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基础。当前,城市社区治理存在法律体系不健全、选择性运用法律、信访不信法、法律方法使用边界不清等问题,要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在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进程中的领导、主导和示范带头作用,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优化法律服务、加强法律监督等途径,完善法律体系,建构法律权威,强化法律执行,用法治为和谐社区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管理体制正在发生整体的深刻变化",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正在形成。这就带动了由"单位制"向"社会制"、"国家制"向"社会制"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从而推动了我国城市社会变迁的过程。行政法是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在推进社区管理体制创新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无可替代,因此,规范政府行为,明确社区各治理主体的法律地位在当前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城市社区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并且已经进入制度创新阶段.社会发展必须在利益和谐的环境下进行,城市社区发展同样需要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谐.城市社区发展基金可以为城市政府、银行、社区治理机构和居民提供利益激励,推动他们服务于社区全面、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社区福利,具有理论和实践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市社区亟需实行依法治理,依法治理可以制约政府对社区的过分干预,能够保障社区自身的权利。为有效解决我国城市社区依法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的法律体系,社区自治组织与地方基层政府的关系要有规范和可操作的程序,要规范社区自治组织的性质和职责,要规范社区中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要用法律保障和救济社区和公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论城市社区建设中政府的职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参与城市社区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政府在参与城市社区建设中普遍存在“越位”或“缺位”现象。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主要履行指导者职能、培育者职能、提供者职能和监督者职能。  相似文献   

14.
城市社区消防是指组织和动员社区单位、群众广泛参与,挖掘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力量,自己管理自己的消防事务。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的发展来看,全国许多社区的消防建设状况都不容乐观。俗语说:“隐患险于明火,防患胜于救灾。”因此,如何构建社区消防安全预防工作体系,积极开展社区消防建设,增强全民消防意识,实现社区乃至整个城市的消防安全,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居民参与在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有助于推动我国的民主化进程,有助于解决政府管理危机,有助于确保公共政策的有效运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居民参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参与广度与深度有限、参与发展不平衡、参与渠道不畅等问题。完善城市社区管理中的居民参与可以从三方面进行:一是大力培养和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二是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社区居民参与的组织体系;三是在法律中明确社区居民的参与权利与参与程序。  相似文献   

16.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下,如何创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解决政府部门与社区关系不顺、职责不清、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等问题成为现实发展的迫切需求。民政部牵头在安徽进行了社区体制改革的试点:铜官山区撤销街道办事处,实行“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为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了新的发展路径。尤其是“一个核心三个体系”的社区组织架构有效地实现了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的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为此,笔者进一步提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石的论断。  相似文献   

17.
彭庆军 《探索》2022,(1):136-148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以基本单元调整回应社会治理复杂性,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种重要路径。传统的大社区论、次社区论与“扩”“缩”并进论囿于社区规模的“扩”“缩”争论,忽视了社区优化调整所面临的法律限制、治理风险、结构压力、历史遗留问题等诸多困境。此类困境的产生,一是因为社区的本质属性是“社”,先天具有规模上限,而社区作为“区”,又有行政属性,必然具有规模下限;二是由于社区作为城市社会治理基本单元,“社”的建设不仅慢于“区”的建设,且二者建设标准难统一,偏好不一致;三是源于城市基层治理体系中社区自身面临的结构性压力。因此,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城市社区的合理设置需要以基层党组织规模为基础,将社区设置融入城市居住区科学规划之中,并尽量使新建社区与居民小区规模保持一致。通过政治单元、产权单元与治理单元相统一,实现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景雅丽 《实事求是》2016,(3):109-112
城市社区治理是当前社会治理的热点领域,是我国近年来社区建设的着力点,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社区治理"战略部署,着力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新疆哈密市在创新和加强城市社区治理工作中,积极探索建立在政府和社区互动基础上的社区共同治理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治理模式,为推进哈密城市化进程、维护社会稳定、协调哈密市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社区治理是多元主体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推动着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构建和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需要重新定位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培育多元化的社区治理主体,构建多元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机制,推动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加强社区法治建设,推动社区治理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0.
透过社区看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时立荣 《新视野》2005,(4):64-65
建立新的社区运行模式以适应城市化的需要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合理性要求。社区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演变的转换区域,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化组织载体。在社区中,社区管理与服务在农民工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就是一种可被直接感受到的新的支持力量,因此,以社区为切入点解决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问题是社会支持的一种重要手段。社区在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问题上既可以起到排斥也可以起到融合的作用。完全可以这样理解,农民工融入了城市社区就是融入了城市,这种再社会化过程可以超越户籍的外在屏障而融入于生活方式之中,通过改变农民工对生活地域的自我认同,可以在角色、身份、生活模式、归属感和认同感方面对二元结构性制度规定实现渐进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