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彭向华 《唯实》2003,4(8):15-17
人类社会的发展到底是"经济决定"还是"人的解放",这是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在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最终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关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的发展到底是“经济决定”还是“人的解放” ,这是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在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 ,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最终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 ,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关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彭向华 《唯实》2003,(9):15-17
人类社会的发展到底是“经济决定“还是“人的解放“,这是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在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最终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关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一、“三个代表”体现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引起的。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是以生产力为起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且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衡量某种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进步与否的标准只能是看其是否适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如邓小平所言:“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  相似文献   

5.
理论文萃     
《新长征》2007,(15)
科学发展观与世界观董振华在Z007年第6期《党建》杂志上撰文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成果。我们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1、科学发展观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对"什么是发展"问题做出了科学回答。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辩证法质变和量变相统一的观点,科学揭示了发展是一个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础上的社会变迁过程。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史观的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揭示了发展是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原理,揭示了发展是一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2、科学发展观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原理,为我们研究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南。 一、正视效率与公平矛盾的客观性是解决众多社会问题的前提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所以,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效率与公平这对矛盾也将始终贯彻整个人类社会。 在我国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因生产效率低下,生产资料少数人占有,社会分配不公成为社会的  相似文献   

7.
王虎学 《唯实》2011,(3):35-39
社会形态及其演进的历史辩证法是社会历史观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一观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演进历史辩证法的真正自觉。历史唯物主义深刻表明,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辩证发展的结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内在逻辑。"资产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个案生动地再现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读者之页     
为什么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政党,它的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来源于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人是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观在唯物史观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经详尽阐述了这一观点。他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在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桂桔,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83页)可见,…  相似文献   

10.
耿鸣 《求实》2001,(Z1)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在社会基本矛盾中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 ,它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发展变化 ,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变革的最终原因。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这种最终决定作用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 ,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 :一是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 ,在社会发展中 ,人们不能凭主观愿望任意选择生产力 ,每一代人在开始从事社会活动时 ,原来的生产力就预先规定了他们的活动方式和生产方式 ;二是生产力决定生产…  相似文献   

11.
现代西方有些学者依据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五种经济社会形态的论断,向我们提出了必须回答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社会形态和经济社会形态(中文译文多为社会经济形态,根据德文,以译为经济社会形态更为准确、恰当,它的涵义是经济发展所采取的社会形式和表现形态)是同一概念,它是由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全部社会要素构成的统一的完整的社会体系,是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活的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作为人用以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物质力量,是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所构成的动态系统,马克思曾把生产力系统中的人的因素称为主体生产力,而把物的因素称为客体生产力。人类社会生产力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和发展,最基本的就是通过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主客体生产力的双向对象化运动而实现的。强调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揭示了劳动者在劳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工具是劳动所创造和使用的,价值是劳动所创造的,所以“劳动过程的最本质的因素就是工人本身”或者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明形态与矛盾相伴而生,在矛盾斗争中演进。阶级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为阶级对抗,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这启示未来人类文明形态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和消灭奴役性生产关系等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文明发展的百余年历程中,坚持在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推进各项工作,相继完成重塑文明探索的民族主体地位、奠定文明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全面发展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重任。当前,我们党以应对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持高质量发展、发扬斗争精神、深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国人民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  相似文献   

14.
人的劳动和权力在原始社会是统一的,在阶级对抗性社会是根本对立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又是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统一,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统一。劳动和权力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在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后,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与此相反,如果人为地搞脱离经济建设的“思想大革命”、“政治大革命”、“文化大革命”,那就是破坏生产力。政治权力逆经济发展方向而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与此相适应的基本矛盾则是“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括一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应为:“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它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6.
叶险明 《新视野》2006,25(2):8-11
从经济必然性看,处于同一世界历史时代的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都在为迟到那个“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社会创造着前提条件。随着基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结构变化,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故而这两者的相似点也越来越多。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和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关系体制上的相互“借鉴”或相互“学习”的一个主要根据就缘于此。所不同的是:当代社会主义是为“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社会的实现创造经济和广义的文化条件的自觉形态的最初的、局部性的发展形式,而当代资本主义则是为这种社会的实现创造经济和广义的文化条件的自发形态。世界历史有一个由“自发形态”向“自觉形态”发展的复杂、曲折和漫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指出"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的首要前提和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最终构成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论述 ,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深刻揭示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 ,是对党的先进性所作的全新的概括。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生产力不仅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革命力量。在人类历史上 ,一切剥削阶段在它们取得政权前和取得政权后的一段时间内 ,都曾推动过生产力的发展 ,因而都起过革命甚至是非常革命的作用。然而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这些阶级都从当初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 ,…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论视域中,文化自信处于社会结构的顶层,它既以下层的生产力状况、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社会心理为前提和基础,又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实现了文化自觉、政治自主和经济自强,为重塑文化自信奠定了主观条件、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坚定并提升中国特色文化自信,必须在质和量的双重向度继续发展生产力,发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比较优势,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并以文化的自觉品格引领社会心理,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这既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五四运动以来党领导人民重塑文化自信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20.
刘欣 《党建与人才》2001,(12):18-19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精辟阐述了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明确提出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战略任务,从新的实际出发回答了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些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一、始终忠实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在社会各个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每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