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种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来自城外的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2l世纪的中国保持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和旺盛的生命力,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高度、新层次、新境界,产生出新成果。如果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就构成了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和第三个理论成果。它是正确认识社会发展阶段、“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产物;是应对世纪之交的全球化态势的产物;是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战略的设计的产物;是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领导力量的党的创新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用这一历程去解读中国共产党历史,能更好地认识当时的历史进程,总结出一些重要的结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过去是、今后也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就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所发生的历史性转变和发展.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制度、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三大主要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模式到本国特色的三次里程碑式的历史性飞跃.这三次历史性飞跃,由于所面临的历史条件不同,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不同,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的具体效果也不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结果都是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繁荣昌盛,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阶段性飞跃。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到下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并要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1。 1 998年 1 0月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视察苏、浙、沪农村时 ,发出了“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号召 ,并强调要实施好发展乡镇企业和发展小城镇两大战略 2 。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强调指出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 ,…  相似文献   

5.
我们党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无论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还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它们之所以得以发生,得以实现,都源于一个伟大思想:毛泽东的这思想。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要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取得更大胜利,必须继续进一步坚持实事求是的伟大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已经跨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人民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能不能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取决于我们党能不能审时度势,总揽全局,坚定不移地实现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文拟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及其三次历史性飞跃具备的必要条件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从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角度来看,中共九十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发生在1921年至1949年,马列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际相结合,开辟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新中国;第二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发生在1949年至1956年底,马列主义与中国建国初期的实际相结合,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发生在1957年以后,特别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马列主义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解决了如何进行民主革命的问题。第二次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解决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这两次飞跃都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都值得认真总结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毛泽东逝世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继续探索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在探索中,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确立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这标志着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结合起来,在成功地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发展的历史性飞跃之后,又一次实现了新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0.
《探索》2017,(5)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1)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并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勾画了三条线索:一是从"民族复兴线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标志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二是从"社会主义线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探索、创新的整体性历史与集中超越;三是从"现代化线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继承并超越了中国百余年现代化历史,"中国道路"凸显了人类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新的可能性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均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深刻理解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到“新的飞跃”的话语转变必须厘清两次“新的飞跃”之间的密切关联。两次“新的飞跃”之间一脉相承,是守正创新与境界跃迁的逻辑关系:从历史逻辑看,两者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上下篇章;从理论逻辑看,两者均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生成逻辑看,两者均是在“两个结合”中应运而生、发展完善的创新成果;从现实逻辑看,两者均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从实践逻辑看,两者均指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核心主题的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70多年的历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并成功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二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领导全国人民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实现这两次历史性飞跃?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为什么不仅没有实现这样的飞跃,反而使国家发生了演变和解体?看来,对实现历史性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令人振奋,必将激励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十六大主题载入史册中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有这样一句话:"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第一次出现。意思是说,人民劳苦够了,要求稍微得到安康。到了西汉,在《礼记·礼运》中,"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得到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代名词。邓小平首先用小康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在毛泽东领导我们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酝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正式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丰硕成果。本土化和当代化的统一,从基本原理的应用深入到理论本质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显著特征和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5.
高原丽 《奋斗》2021,(1):29-3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全会清晰地展望了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6.
正翻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长卷,一次次的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先后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种历史过程,更是一种现实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真理。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就在于不断地发现科学并将其应用于具体实践之中,而科学的发现离  相似文献   

17.
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陈果吉在中国共产党70多年的战斗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指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  相似文献   

18.
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是尚需学术理论界深入探讨的热点难点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不能因为两者之间有联系而否认各自理论地位的独立性,不宜在理论形态的意义上把两者看作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进一步延伸。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全方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窦惠娟  韩辉  马爱东 《奋斗》2001,(12):25-25
创新,是人类社会永生不息、发展向前的动力;创新,是—个民族振兴的灵魂;创新,是—个攻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八十年来,富有理论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次飞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相似文献   

20.
张杰 《理论学刊》2006,2(4):23-26
社会的发展变化终究要以一定的社会结构体现出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经历了两次重大变迁,而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的转变与社会结构的变迁是一个互动的历史过程。在社会分化与社会结构重构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状况事关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对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质的飞跃,完成了执政思维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