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圆梦     
一位年过八旬的台胞,30年来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带全家人回家乡过上一个团圆年。今年春节,他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农历十二月二十九, 台胞胡福梯先生踏上了家乡的土地,“终于回来过年了,30年的心愿终于了了。”过了新年,胡福梯已经80周岁了。从他 1940年16岁到台湾算起,离开家乡已经有60 多年了。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胡福梯还是乡音未改。他坚持用一口非常流利的永康话与人交谈。胡福梯已经连续4届担任台湾永康同乡会理事,为家乡人民和远在台湾的永康人之间的感情联络、发展作贡献。  相似文献   

2.
徐兆麟 《台声》2009,(6):24-25
屈指数来,离开生育我的故乡台湾已60载有余,这次参加以林丽韫为首的北京部分台胞返乡谒祖文化巡礼参访活动,是一次了却我人生夙愿的返台之行。我是1946年12月,15岁时随国民党的七十师前往山东打内战,被迫离开台湾的.至今已过了62个春秋.正如唐代诗人贺之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句所表达的境况。虽然1994年因父亲过世,我曾回台奔过丧,  相似文献   

3.
《群众》2017,(11)
<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回到家乡,这句诗一直萦绕在心头。我出生在无锡,直到1959年夏天离开故土北上求学,这一离开到现在已经是58年了。小学到中学,我都在无锡读书。当时二中的隔壁就是东林书院,书院里顾宪成先生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激励着我们求学。  相似文献   

4.
见慧 《协商论坛》2010,(3):12-12
3月7日上午,记者在委员驻地北京国际饭店采访时,巧遇七旬高龄的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籍知名书画家王成喜先生。听说是家乡的记者,满头华发的王成喜很是高兴。虽然离开河南快50年了,但他乡音未改,一口地道的河南话,成为这位慈祥的老人身上最朴实的印记。  相似文献   

5.
闻午 《政协天地》2012,(11):33-35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批又一批泉州人从祖国东南角的家乡出发,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北上京沪、南下广深、西越川渝,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他们以“输人不输阵”的气魄投资兴业,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爱拼才会赢”的泉商故事。30年过去了,他们乡音未改、乡情更稠,漂在异乡却心系桑梓,时刻关注和支持家乡建设。而今,他们中被推荐担任家乡各级政协委员的杰出代表人士,更透过人民政协的履职平台,团结广大异地泉商,循着家乡“二次创业”的号角声,纷纷带着好项目、怀揣大资金,信心满满地返乡创业,他们誓与乡亲齐打拼,共助家乡新跨越。他们说……  相似文献   

6.
王硕 《福建乡土》2008,(6):37-39
我对东南亚一带的向往缘于漫长零碎的感性积累。小时候,家乡常有“南洋客”归来,他们的莅临总伴随着一些稀罕物品。出了“南洋客”的家庭是自豪的,乡音未改的客人很神秘。后来,我知道了“南洋客”特指东南亚一带的华侨,“南洋”一词古籍早有记载,印度尼西亚是其中华侨数量较多的一个跨赤道岛国。  相似文献   

7.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2002年夏天,当年过半百的蓝天集团董事长李万枝回到家乡光山县凹洼村看到家乡的落后面貌时,这位19岁拉板车闯天下如今已拥有资产36亿的光山汉子陷入了沉思,该为家乡做点什么了!3年后,  相似文献   

8.
陈祖涛 《世纪行》2008,(12):10-11
我是地地道道的武汉蔡甸人。尽管1938年离开蔡甸后,我很少回家乡,但故土情结一直萦绕左右。今天,回忆起20年前“神龙”轿车选址诸省竞争,我力举家乡武汉的情形.我觉得这是我一辈子感到欣慰的事。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同时也是鄂台大学生交流20周年。1987年11月,台湾当局有条件地开放台湾居民回祖国大陆探亲。一时,多少催人泪下的回乡故事在神州大地流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这时,追随着祖辈的足迹,年轻的湖北籍二、三代大学生亦返乡寻根问祖,由此也拉开了鄂台大学生交流的序幕。  相似文献   

10.
钱超 《政协天地》2023,(6):61-62
<正>算起来,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十年。他的音容笑貌恍若眼前,又似模糊不清。但每当用家中的那把松竹梅紫砂壶泡茶时,父亲的与壶之缘、待人之道、思乡之情便随着茶香不断氤氲开来。父亲在世时说过,这把松竹梅壶是20世纪60年代他回家乡江苏宜兴,在等候轮船回钱墅王婆桥时,在城区逛街购得。  相似文献   

11.
下班时,因为手头的事情未做完,耽搁了一会儿。这时,雨明打来电话说,他已经离开他们公司了。“你不应该急于辞职,再考虑一下不行吗?”我急忙说。他说,他已经考虑过了。他要离开本市一段时间,回来后再给我打电话。我知道他的脾气,也没有多说什么,默默地听他把话说完,直到听到那边挂电话以后的“嘟、嘟”的声音,才茫然地将电话挂上。放下电话,我已经没有心思再继续做手头的事情,茫然地望着已经渐黑的初冬的窗外,深深感到一股凉意。雨明走了,只身一人带着曾经让他辉煌而又未了的事业走了。我不知道他走向何方,也许是回家乡休息…  相似文献   

12.
苏亚丽 《乡音》2014,(3):52-52
我在蠡县政协工作已经十年,十年来期期读《乡音》。县政协重视《乡音》征订工作,一些委员反映,《乡音》越办越好看了。的确是这样,我发现,《乡音》在保持宗旨不变、风格不变的前提下,每年在栏目上都有些微调,而这种微调又颇具新意,既体现了编辑们办刊的匠心,更体现了对读者的“知心”,读后令入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3.
我对东南亚一带的向往缘于漫长零碎的感性积累。小时候,家乡常有南洋客归来,他们的莅临总伴随着一些稀罕物品。出了南洋客的家庭是自豪的,乡音未改的客人很神秘。后来,我知道  相似文献   

14.
每个人都酷爱自己的家乡,习惯上我们又将这种人之常情称之为“家乡观念”。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家乡观念”已不仅仅是人们朴实感情的自然流露,而作为“关系学”的一门主要“学科”,被许多地方、许多人充分利用了起来,“家乡观念”的经济效益也日趋可观。然而,当我们细细地品析一下某些人常常流于表、溢于行的那种“家乡观念”时,便可发现原先那种朴实的乡情近乎荡然无存。难怪不少人总在嘀咕:“家乡观念”怎么没那个味了?  相似文献   

15.
王礼人 《乡音》2023,(6):42-43
<正>笔者是蠡县人,虽离开家乡多年,但对家乡名村名镇的人文内涵、名胜古迹的今昔变迁情有独钟,时时勾起过往的回忆,大宋台便是其一。大宋是村名,蠡县(保定)口音“大”不读四声dà,而读三声dǎ;“台”不读二声tái,而读一声tāi。“大宋台”因村而命名,  相似文献   

16.
迎春花开又清明, 喜鹊轻啼柳色青。 乡音未改颜如旧, 长安街畔叙别情。 叙别情——赠张副主席克辉@许文彬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说某某“忘本”,也许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因为父亲早年离家参加革命,我也就成了一个对家乡最没有概念的人。事实亦如此。我是壮家人,却不会说半句壮话;直到20岁,我才第一次回了趟老家,而且才待了三天。老家没什么亲人了,所以我从此没再特意回去过,工作以后的采访,也没让我有重返家乡的机会。我想自己定是一个与家乡无缘的人了,这样的人这世上也许不多。清楚地记得,在我还没回过一次老家时,我有多么的向往。家乡是养大父亲的地方,可母亲与父亲结婚多年,直到她因病去世,竟也没能去一回。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父亲骨子里深…  相似文献   

18.
《统一论坛》2020,(1):19-20
30年前,祖籍浙江杭州的马列远赴挪威创业,在欧洲大陆上闯天下,建立了自己的事业版图。如今,马列是全挪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共同会长、欧洲杭州联谊总会名誉会长、福莱德公司董事长,携手挪威华侨华人民间力量推动中挪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40年成长与生活历程,是我一生中最温暖而又坚实的记忆。"乡音未改,乡情难却,自1993年后,马列每年都会抽时间回国看看。他说,他为祖国的日新月异而骄傲,更以家乡的日趋美丽而自豪。  相似文献   

19.
微笑着生活     
漂泊在乡音之外,有时心冷似铁,常常梦想着回到母亲泛着爱的涟漪的怀抱。 夜凉如水,雨声潺潺,灯下我携着语言和笔一起赶路,走累了,便伏案小憩。一个渺茫而熟悉的声音轻唤我:“冬儿,早些睡吧,别熬得太晚了……”是母亲来了,微笑着,如在家时一样,她走到床边躬身为我铺床,然后转身离开,我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06,(2):30-31
邓小平1980年春节,邓小平等领导人一起出席首都党政军民春节联欢会。这是一个3万多人参加、气氛热烈的晚会,参加者包括王震、邓颖超、徐向前等革命元老。复出的邓小平果断启动了改革开放的大幕。1984年春节,邓小平视察了深圳、广州,并挥毫泼墨为特区的争论一锤定音“: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1985年春节,邓小平再次南下广东,以“不争论”的姿态排除阻力推进改革。1986年春节,邓小平回到了家乡四川,他已经半个世纪没有回家乡过年了。从1988年开始,邓小平连续7年在上海过春节,思考和启动浦东开发。1990年9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